论国产爱情电影“爱情本位”的审美意识回归

    黄永歆

    【摘 要】国产爱情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份额,成功达到了商业盈利的目的,为受众提供足够的娱乐性,却一度在艺术审美领域中陷入困境。爱情电影不再谈论爱情,其被赋予的探讨爱情本质的主要功能被弱化。而随着娱乐审美的疲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界限的模糊,国产爱情电影脱离瓶颈,开始重新探讨各类爱情的审美意义,以期留下爱情纯洁永恒的情感体验,标志着“爱情本位”审美意识的回归。

    【关键词】爱情本位;商业元素;喜剧元素;爱情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46-02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以440.69亿收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据统计,近年来上映的国产爱情片数量平稳上升,成为最受欢迎、最易“以小博大”的类型片之一,受到导演、制片人的青睐。然而,承诺带给受众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的商业爱情电影,明星效应、职场斗争、奢侈享受却成为其最大卖点。

    《非诚勿扰》中个人消费主义话语的强行介入,炫目消费场所的不断转换,让爱情的意义退居其次。《杜拉拉升职记》着力于角色性格化的叙事重点,构建高强度的职场竞争模式,使得爱情的叙事线索支离破碎。《非常完美》中纯粹的喜剧效果成为影片的最大噱头,直接导致爱情主题的淡化。国产爱情片陷入了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惫,过分追求视觉的快感而忽略了受众对爱情片情感审美的需求。2010年《山楂树之恋》打破了国内文艺片的票房,成功为国产爱情片打开新局面,开始重新审视爱情片的创作语境。传统爱情叙事模式的启用,与纯洁无瑕的爱情结合,拯救了观众长期游走在商业片中麻木的精神审美。国产爱情片的反思随之而来,尝试多种方式让爱情审美体验成为影片的叙事重点,宣告着“爱情本位”审美意识的回归。

    一、商业元素消解,情感审美重回视野

    “从本质上说,商业和文化的结合以及人们对物质感官刺激的追求是一场审美主义泛化的文化狂欢。精神化的审美理念从超功利化和精神升华的传统模式走出来,转向满足人们日常欲望释放和快感的追逐。”①现代电影从策划、制作到营销的任一环节都是为交换而产生的生产环节,这使得电影注定成为商品社会的劳动产品。而对于大多数研究者而言,电影是艺术美学的载体。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说道:“那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只是一种再现世界的新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于焉诞生。”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在人们消费行为的作用下,电影是作为精神性的人文关怀还是对物质感官的追求,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物质满足带来的快感和感性接受带来的美感相比较也没有了孰是孰非。

    《山楂树之恋》的成功证明了在商业消费时代,商业制作下的电影不再需要灌入大量商业元素才能获得票房的保障,国产爱情片从票房和商业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山楂树之恋》将故事背景放置于1974年,静秋遇见了勘探队的老三,两人经历相识、相知、相爱、相离。敏感的年代、纯洁的爱情,杜绝被商业元素浸染的可能,用一首苏联歌曲《山楂树》串起两人的爱情线索,叙事画面与情感相辅相成,娓娓道来一个纯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同时启用周冬雨和窦骁等新晋演员,拒绝利用明星效应吸引对故事叙事本体不感兴趣的受众,以期用新演员青涩、未受到学院派影响的演技完美地再现唯美的爱情体验。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改编自野夫的同名小说,以1980年代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大学生关雨波大学毕业分配至小村庄,与老同学成丽雯重逢,明明相互爱慕却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不选择分开,遗憾和伤痛成为他们宿命的结局。唯美浪漫的“世外桃源”为两人的爱情奠定了淡雅的叙事环境,复古的大巴车、密不透光的原始森林和土家山寨里错落有致的经典建筑,精心刻画着1980年代的爱情应有的外在形态。男女主角朴实无华的内敛表演仿佛经历了时间岁月的洗礼,将两人无奈妥协的爱情讲述得克制隐忍。没有张扬,没有喧闹,甚至没有煽情,霍建起导演延续了他细腻收敛的风格,用最真挚的情绪渲染了一幅浸透着爱情的水墨画。

    二、喜剧元素削弱,悲剧之美深入心扉

    喜剧一度与国产爱情电影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的连结,这种连结吸引着受众,使之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放松和娱乐感受,但爱情主题却被喜剧元素冲淡,情感审美意义退居其次。喜剧虽是以追求笑的感官体验为首要特征,但绝不是以“滑稽”“好笑”为最终诉求,而应上升至理性精神,发现人类自身反常、不协调的可笑之处,以此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国产爱情片对于喜剧效果的片面追求,让喜剧元素成为爱情意义的禁锢,压制了电影本身对于爱情的情感审美追求。

    在“审美物化”的驱使下,电影容易失去艺术自省的可能性。“大众审美之维的内在张力需要以美学的‘悲剧之思和‘神性维度来制衡消费逻辑主导下的‘欢乐黑洞和‘装潢艺术。”②用悲剧之美长久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用悲剧伤痛的力量在受众心中完成精神情感的烙印过程,用悲剧或类悲剧的框架凝聚爱情虽无疾而终却依然纯洁无暇的感情内核,电影“奇观化”的视听特征给受众超越日常的、强烈的爱情体验,使受众的现实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

    2013年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18岁的郑微步入大学校园,与一群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也在无意中爱上了自尊敏感的陈孝正,开始了一场对爱的体验和感悟之旅。影片的开始充满了青春与生俱来的欢愉和活力,给予观众一段轻松的观影感受,却以“死亡”和“象征性死亡”完成了叙事的构建。阮莞在失败的追爱过程中车祸身亡,以“死亡”作为自己爱情和生命的终结。电影修改了小说结局,郑微在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中回望感悟,选择对过往的感情释怀,将“象征性死亡”作为对逝去青春的致敬与缅怀。次年《同桌的你》用一首同名歌曲唤起观众对青春和爱情的回忆,贯穿了周小栀和林一这对同桌从初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年后的青葱记忆和甜蜜恋情。周小栀即将嫁做人妇,林一在异国他乡遭遇背叛和失意,面对最后换回爱情的机会,林一在幻想中完成了对爱情和自我的救赎和释放,回归现实、面对真我的林一最终承认了自己的失败,用微笑和祝福祭奠转身的爱情。幻想中林一对爱情的解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但这种悲剧的遗憾美感使受众能够投射自身现实,找到相似的真实体验。

    三、爱情元素重生,新老导演共求爱情本位

    商品时代的消费主义早已无孔不入,文化泛化和审美泛化在汹涌的世俗化和民主化的浪潮中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创作模式也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市场和技术的强力介入使艺术创作与传统模式相较出现了明显差别。经过后现代主义冲击的当代电影,在消费主义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早已不可能完整无缺地退回经典时代了。审美至上的精英文化失去主导地位,审美泛化的大众文化狂欢成为受众更易接受的审美模式,当代电影进入到新型的大众审美范式,试图实现新型的审美解放和意义创造。“体现新型的后人文立场:在保留审美‘在世性成果的同时,呼唤神性的回归,在多种快感体验中努力恢复精神快感的触动和悠长。”③在陷入情感审美和商业消费难以同时顾及的瓶颈后,国产爱情片开始尝试结合市场模式和经典审美,以期探索不同的爱情形态,让探索爱情本质和内涵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老牌导演在充满阅历的人生轨迹上去觅得异语同声的爱情,以期给予观众独特的情感体验。顾长卫所执导的《最爱》,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卖血导致多人患上艾滋病,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得意和琴琴一同患病,遭遇抛弃,两人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一段被众人唾弃的婚姻中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导演将探索爱情的环境放置于极端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在百态的人性中勾勒出爱情最纯粹的模样。张艺谋的《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描述了大时代下爱情与亲情的变迁和无奈。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家人多年未见,思家心切的他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却被女儿告发。文革结束平反回家,却发现家中早已物是人非,深爱的妻子患病早已认不出他,却记得丈夫归来的日期。敏感岁月里,相爱不能相见的无奈,至亲间以热血革命为由的背叛,爱情和亲情在政治风雨中无可奈何的飘摇,在历史的伤痛中探求爱情的意义。

    新晋导演用感性、年轻的叙事视角唤起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自我感情投射,获得情感体验的共振。2014年末上映的《匆匆那年》是张一白继《将爱情进行到底》后对年轻爱情形态的新探索,描述了年近三十的陈寻回忆起自己与方茴的爱情故事。该影片描述的是陈寻的青春记忆,而这份记忆也是属于80后整整一代的“匆匆那年”。陈寻、方茴等一群死党跨越的十五年的不仅是爱情,更是有成长、记忆与友情相伴的岁月。影片中带有80后青春回忆的代表性元素,唤起了一代人对于爱情的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悟。更有跨界导演用崭新的视角选取对爱情特有的感悟和认识。苏有朋选择对具有庞大读者基础的《左耳》进行改编,讲述了左耳失聪的乖巧女孩李珥和坏女孩黎吧啦、许弋以及张漾等几人之间的青春成长故事。带着90后一代的青春记忆,描绘了一群性格不同的年轻人在刚刚逝去的岁月里的成长、友情和爱情,将伤痛青春从文字变为画面,给予年轻观众直观的体验经历,直面死亡和分离的伤痛,探寻这一代人曾经在爱情里的迷失和茫然。

    商业元素和喜剧元素并不与爱情电影相抵牾,而是辅助呈现爱情意义的重要工具,创造出观众对于爱情感悟的多元体验;深度挖掘爱情的意义,利用传统爱情叙事的模式,内聚起对爱情主题的无尽探索,展现爱情的美学意义;选取当下的生活现实,却不止步于当下现实,而应挖掘生活中的情感内涵,表现人物之间细腻、动人的爱情过程,将个人叙事作为爱情叙事的助力,表现永恒的爱情主题。

    注释:

    ①②③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J].兰州学刊,2006(10).

    参考文献:

    [1][德]维姆·文德斯.情感电影:影像的逻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黄丹.类型电影:叙事范式与形式风格[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4]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J].兰州学刊,2006(10).

    [5]孙彩惠.新世纪中国爱情电影中爱情观的流变[J].当代电影,2014(05).

    [6]葛介艺.论国产商业电影的爱情叙事及其文化价值[J].上海艺术家,2014(06).

    [7]杜彬彬.当下国产爱情电影“爱情本位”的审美缺失[J].创作与评论,2011(0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