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

守之
自“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2016年度词汇以来,“后真相”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且不说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新闻和深圳的“罗尔事件”,也不说2017年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和“袁立怒怼《演员的诞生》”等反转新闻,单论当下众多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谣言”打着“为你健康着想”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就足以令人莫衷一是,不知所措。“真相”真的那么扑朔迷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其实,“真相”还在那里,只是越来越被我们漠视,越来越偏离我们生活的中心。要知道,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新媒体时代,以70后、80后和部分90后为主体的“中间阶层”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基本特征是“五高”,即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高承担、高焦虑。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优越的经济地位使他们的意见表达有理有据,且具有部分探寻“真相”的能力,在社会舆论中有着引领作用。同时,他们又承担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能够轻易改变他们现有的经济社会地位,正如《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所说的“中間阶层对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表示出强烈的关注,他们对社会走向产生观望心态,成为舆论场的一股暗流”。这就是当今的舆论生态,表现的舆论走向多为“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越是关系到民生的话题,越能引起关注,情绪性表达越强烈,反转度越高;越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话题,越能引起共鸣,转发、共享程度越集中,立场越鲜明。
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新闻工作者永远都行走在寻求真相的道路上,同为中间阶层,身在新闻媒体,我们应该更理解身边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透过情绪、认知和成见的迷雾,努力用离我们最近的事实来解释离我们最远的真相,不但要做“有意思”的媒体,更要做“有意义”的媒体。某种程度说,“真相”离我们并不远,它正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靠近。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