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裂腹鱼水霉病的防治试验
杨林 詹会祥 周礼敬 刘桂兰
摘 要:2015年3月10日至4月9日,选择两个患水霉病鱼池,设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通过Vc应激灵、芳草水霉净、聚维酮碘及水产多维等水产药物进行了一个月有效的防治,鱼体身上菌丝全部脱落,摄食、游动活力恢复正常,成活率达到了89%,而对照组的鱼体身上菌丝未脱落,食欲差、游动缓慢,成活率为71%。
关键词:昆明裂腹鱼;水霉病;防治
水霉菌隶属于水霉科(Saprolegniaceae)、水霉属(Saprolegmia)和绵霉属(Achlya)中的一些种类[1],广泛存在于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水霉菌对宿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从卵、幼鱼到成鱼均能被感染,且易发生相互传染并逐渐蔓延,危害严重[2-4]。目前已有对花鲈、月鳢、斑点叉尾鮰、红点鲑等鱼类发生水霉病进行了研究[5-8],感染的鱼体表伤口处有棉花状的灰白毛,加剧鱼体病情加重而导致死亡,这给水产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9-10]。然而对昆明裂腹鱼发生水霉病的防治尚未见报道,该鱼为产区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11-12]。
2015年3月上旬,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田坝桥基地流水池出现大量鱼种在头部、躯干部、尾部等处有小白点,呈灰白色棉絮状,经过1个月对其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取得了较好效果,提高了其成活率。现将昆明裂腹鱼水霉病的防治效果做一简要介绍,以便为今后养殖昆明裂腹鱼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地点选在毕节市田坝桥养殖基地,长方形流水池,面积40 m2、池深1.2 m、水深1 m;试验时间为2015年3月10日至4月9日。
1.2 试验材料
以发生水霉病的昆明裂腹鱼鱼种为试验材料,鱼体表有灰白色菌丝,游动缓慢,不摄食,体长(13.1±1.1) cm,体重70~80 g;Vc应激灵、芳草水霉净、聚维酮碘及水产多维等为治疗药品。
1.3 试验方法
根据各种药物用法用量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选取两个患病鱼池,分别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天使用Vc应激灵,用量40 g/次,化水混匀,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7:30、12:30、17:30,共3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二至三天使用芳草水霉净,用量10 g/次,化水混匀,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00、16:00,共2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四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量取12 mL,将其稀释300倍,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30,共1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五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六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量取12 mL,将其稀释300倍,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30,共1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七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八至十三天用水产多维拌饲料投喂,多维用量为5 g/kg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投喂3次/d,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十四天使用芳草水霉净,用量10 g/次,化水混匀,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00、16:00,共2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十五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量取12 mL,将其稀释300倍,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30,共1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十六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十七至二十天再用水产多维拌饲料投喂,多维用量为5 g/kg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投喂3次/d,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二十一至三十天使用鲤鱼配合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投喂3次/d,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对照组不做任何药物处理。试验期间水温为14~18 ℃,pH为7.1~8.0,溶解氧为5.1~6.8 mg/L。此外,对发生水霉病较轻的其他鱼池按上述药品,用量减半,观察病鱼生长情况。
2 试验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试验组的昆明裂腹鱼鱼体上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丝逐渐脱落,裸露的伤口逐步愈合,病鱼活力逐渐恢复;其中第四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后病鱼停止死亡,第八天后菌丝全部脱落,成活率为89%。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为71%,比试验组成活率偏低。具体结果见表1。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针对患水霉病较多的鱼池,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通过Vc应激灵、芳草水霉净、聚维酮碘及水产多维等水产药物对病鱼进行了一个月的治疗,鱼体身上菌丝全部脱落,摄食、游动活力恢复正常,成活率达到了89%;而对照组未进行治疗,鱼体身上菌丝未脱落,食欲差、游动缓慢,成活率只有71%。相对对照组而言,试验组病鱼通过治疗后,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他发生水霉病较轻的鱼池使用减半的药物用量后,鱼体身上的白点都已脱落,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目前关于水霉病防治的药物种类较多,使用浓度和作用对象也不尽相同,在养殖过程中着重预防水霉病的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加强水质控制,必要时选择对水体污染和鱼体刺激较小的高效药物进行防治;同时加强抵抗力低的鱼体的营养以及减少鱼体体表损伤,这对提高昆明裂腹鱼养殖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2
[2] Kitancharoen N,Hatai K.Some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ngi isolated from salmonid eggs.Mycoscience[J].Mycoscience,1998,(39):249-255
[3] Chukanhom K,Hatai K.Freshwater fungi isolated from eggs of the common carp ( Cyprinus carpio) in Thailand[J].Mycoscience,2004,45(1):42-48
[4] 陈云祥,江辉.大鲵水霉、肠炎、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6(6):54-55
[5] 李爱华,聂品,卢全章.花鲈水霉病及其病原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88-390
[6] 朱玲.月鳢水霉病病因分析与防治[J].科学养鱼,2006(4):53
[7] 刘德建,陈奇,郑伟力.斑点叉尾鮰水霉病的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06(9):56-57
[8] 史秀杰,刘荭,高隆英,等.患病北极红点鲑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2):223-227
[9] Hussein M M A,Hatai K.Pathogenicity of Saprolegnia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outbreaks of salmonid saprolegniosis in Japan[J].Fisheries Science,2002,68(5):1067-1072
[10] Tampieri M P,Galuppi R,Carelle M S,et al.Effect of Selected Essential Oils and Pure Compounds on Saprolegnia parasitica[J].Pharmaceutical Biology,2003,41(8):584-591
[11] 曹文宣,陈毅锋.裂腹鱼亚科[A].见:曹文宣等.中国动物志鲤形目(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8-299
[12] 伍律,贵州鱼类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