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研究

    赵子云

    摘 要:高校教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肯定,但在当今社会变革的情境下,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问题愈发突出,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导致生活困顿,沦为社会新底层。本文从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表现入手,经过一定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社会需求;脱节;研究

    1 研究背景

    大学阶段是个人成长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定位,个性以及习惯的养成和行为处事的塑造期,也是大学生从懵懂到清晰认识自我,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然而,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越来越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家长、高校三方面共同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

    2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表现

    (1)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差距较大

    在教材编写订制中,高校从出版社订购教材一般要提前2至3个月;任课老师选好教材后,必须向相关教务部门提出申请,以系为单位统一订购,这又要花一段时间,加上教材编辑出版本身应有的周期,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知识要被写入新的教材,再为学生所接受,至少需要2到3年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新观念、新知识也许已经变旧了,甚至可能已经被淘汰了。

    而教育部也很早就提出,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急速地发展,社会事件层出不穷。但教科书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瞬息便会陈旧不实用。另外,一套教科书本应被新的教科书所代替,由于经费的原因,却不得不使用很长时间,以致教科书内容的陈旧性与滞后性尤为突出。

    很多企业用人单位表示,高校毕业生表象上知识丰富,但绝大多数在实际工作中用之甚少,甚至完全用不上高校学习阶段所学知识。麦肯锡公司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所述:中国大学生只有10%符合跨国公司人才需求。新东方俞敏洪:“就教学质量而言,大学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很多大学教师依然用五年前的东西来教今天的学生,这样,学生未出校门就已经落伍了,因为教他的老师早就落伍了。”

    (2)平时表现与创新能力差距过大

    大学生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强,他们的朝气蓬勃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可是当今社会,大学生在过惯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之后,在工作中需要创新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时候,让领导很失望。而一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的产生在于人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逐步提高进步有关,和人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学习实践,追求进步精神认识等等方面都有相关联系性,提倡提高工作创新能力,这样才会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做的更好。

    (3)工作态度与单位主流差距甚大

    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工作态度是在大学里养成的,是通过学校的人文思想教育来展现。尽管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前景迷茫的大有人在,工作的机会来之不易,但是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态度有明显问题,他们常常抱怨太多,薪酬、工作枯燥、晋升很难,但是却不明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道理,不真正明白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笔者接触过数位公司负责人或者人力资源总管,说起笔者所在学校人事公开招聘,5个辅导员岗位有300多位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报名竞争,他们纷纷表示他们的招聘工作很难展开,招不到符合他们条件的人,就算招进来之后也会发现在他们眼中很多人都不算“正常人”。这体现出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普遍有很大问题,而在选择工作的态度上也有很大问题,大多数人宁愿领着更少的薪水去充实本就臃肿不堪的公务员队伍或者为了事业编制打破头,而很少有人愿意去企业辛勤工作。

    (4)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

    社会招收高校毕业生,首先看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单纯的课本知识知识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看中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用人单位工作相结合的能力,能否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大的效益,而刚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很难符合这一要求。

    3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解决办法

    (1)高校教育需要聆听“客户”的需求

    当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竞争,高校需要适应社会变革,紧密结合社会最一线的需求去制定培养计划,需要聆听“客户”的需求。

    对一家现代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仔细聆听客户的需求,设计并研发出真正受客户欢迎的产品。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不懂得聆听客户需求、不能快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企业,永远也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对一所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来说,聆听“客户”需求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企业是大学最为重要的“客户”,因为这些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最为强烈。

    创办大学的目的或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在于是否培养出了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否获得了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研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能否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让自己的“客户”满意,这是大学能否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不能充分聆听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不能敞开大门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科技发展和人才流动的信息,我们的高校就很难担负起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

    (2)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课题改革

    高校在近年的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我们需要将这一趋势成熟化、规范化,摆脱为了课题而教改课改,为了应付科研分以及教学任务而改革,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的高校在改革中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学校很难掌握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只能尽量拓宽你的知识面,不可能让你什么都精通”。这些观点的形象表述就是,学校只能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有如把一个容器尽量做大,使其能装的东西尽量更多一些。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抛出这个观点的同时,其实也有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部责任往学生身上推的嫌疑。大有一副反正我是教给你知识了,你学得到学不到是你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的感觉。

    那么一个学生用三、四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难道不是时间成本?用时间换来的东西就是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又用非所学吗?学校在经济利益、政绩诱惑的激励下,把学校是学生谋生本领、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给推掉了,更有甚者,现在提倡大学毕业生去创业,那么请问有认真统计过失败率么?现在的高校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创业没?没有很好的技术团队保障,很精细的市场调研工作,如何创业成功,我理解的国家提倡创业是这样的,本来最早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学生往里面栽进去就可以了,现在是让大家自己去挖坑,自己跳。

    高校应对就业难问题,必须切实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使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向实践转化,形成效益,让课题研究回归教师,回归课堂,构建学校教科研的新平台,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

    (3)坚决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

    生产、教学、科研三个不同环节和过程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是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需求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发展产学研合作的模式。[1]在这个模式中,学校应该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和高级人才、企业高官,科研部门和生产教学相联系,服务于教学,实现科研价值的回归。在这方面,职业院校作的比本科院校好,比如笔者所在的无锡职院,可以说实训室甚至比普通教室还要多。在这方面,德国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代表作,双元制最早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推出的,他的最大特色就是要求学校与企业相互协助,相互配合,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把教学分为两部分,由学校教授理论知识,请企业负责实践培训,双元制除了需要拥有相应的高校入学资格外,在申请双元制专业时,还要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比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他和大众、德国大陆集团、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都签署了合作协议,进行双元制教学,申请者需直接向这些公司提出申请,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拨后与公司签署劳动合同,此时,他们才可以正式注册入学。

    这点在本科院校做的还不够深入,很简单,大家可能不了解工科生的毕业论文,他们要求有校外导师,也就是企业高级职称作为第二导师,但是很多人论文答辩完都不知道这位企业导师的庐山真面目,毕业论文所做的讨论与研究能不能在社会上应用开来,有没有实用性价值,无从得知。

    (4)加强高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社会和高校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如今,它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人文课程的实施。相比专业课程,人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的政策制度、学生的态度等等因素都是导致人文课程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对于人文教育的政策制度至关重要。[2]

    高校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积极探索出加强高校人文教育的对策,重构大学人文教育,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径来说,我们必须探索人文教育的创新,更多从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大学教育。

    近些年啃老、读书无用论这些问题体现了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高校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决定一名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高校需教会大学生先做人后做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走出校门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需要企业再培养,时间成本很难接受,大学四年的时间成本优势全无。

    在高校加强人文教育中,需要兼顾人才培养的德才关系,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古话说:有德无才是为庸才;有才无德是为蠢材;无才无德是为小人。这一说法出自司马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德与才的互补关系,才能使得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传统高校人文教育是把政治课作为衡量标准,由于理论性过强,大学生很难对其自发的产生兴趣,所以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往往很难激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自觉性。正所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对人文教育、心理教育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培养起人文素质呢?而人文教育需要做到的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更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处理身边的困难等问题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高校将教育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可更好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大学生主动求职的氛围下,人文教育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高校以学生好学、教室乐育的人文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既能弥补传统德育教育大而空的缺陷,又可以兼顾高校人才培养的德才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大学生具有人文道德实现的自我需求。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展现。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理需求,对人身、财产、稳定等的安全需求,对爱情、友情等的社交需求、对他人对自己的任何尊重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就要向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迈进。大学生在校期间,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有保障,在某些时候其他需求也部分的得到满足,他们常常在课本外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思考自我,思考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如何接受自己和接受他人。他们渴望有广泛的社交关系,希望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任课、尊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品质,使得大学生达到理性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效果。如哲学、历史教育告诉大学生人为何物,人为何生,指出人类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揭示人生的本质,这些可帮助大学生解答人生困惑,不会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偏差,也是大学生发现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阶段。文学、伦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又可以教给他们人生智慧。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责任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左膀右臂,能够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潜能。

    参考文献:

    [1] 乌功相.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教育,2009(10).

    [2] 吴媛媛.高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实施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