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张平
摘 要: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往往只从自身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忽视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利益需求,校企合作难以摆脱"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的困境"。而以"三对接"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合作方式恰好能有效破解校企双方融合的壁垒,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三对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旦脱离了生产实践,职业教育便无法实现"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证明,推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 构建"三对接"人才培养理念的政策依据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任务措施时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014年4月11日,教育部《关于做好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4]36号)对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做了全面落实,要求职业院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专业改革与实践。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促进专业、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2 "三对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三对接"的核心是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理论是当今世界较为推崇的职教理论与方法,其核心就是产教融合,而关键则是专业与产业的结合。且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实践中,采用的共同做法都是校企合作。鉴于此,胡金新等在《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彰显高职教育特色》中提到:高职教育实现校企结合,专业与产业对接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达1100多所,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覆盖面也比较广。但正如楼世洲在《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一文中所提到的,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专业结构与地方支柱产业存在错位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现状使得高职教育与相关产业或企业缺乏协调和互动的平台,企业的经济利益没有在校企合作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体现,因而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对接"的重点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关键在于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的对接。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现象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关联度不深,专业课程标准与专业岗位技术标准相脱节,校企结合的内涵仍然不够丰富等方面。对此,徐炳文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戴有华在《高职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中都有详尽的阐述。而张志强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则强调,"当前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缺乏长效机制"。
"三对接"的实质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早在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就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可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为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结合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3 "三对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企合作的实施
3.1 实施总体方案
首先,以我院省级数控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实践为着眼点,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高职院校企合作三对接的实施现状,重点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成因,从而找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其次,借鉴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提出的"三对接"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三对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企合作的对比试验研究总体框架。此研究方案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往往只从自身"培养人才"需求出发,忽视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而应得的利益需求,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的状况,将校企双方的主体利益紧密结合,探究"三对接"视域下,如何既能实现"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又能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技能提升、学历提升等方面的终身教育,同时利用高职院校技术研发的师资优势,开展校企项目技术研发,满足企业技术革新的需求,从而实现合作双赢。
再次,研究设计"三对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企合作的对比试验"实践案例,实施校企合作对比试验教学。
3.2 实施效果评定
(一)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由学院和企业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和实践技能等综合评定,每学期评定一次;终结性考核主要参照麦可思调查报告,从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包括专业对口率、离职率、薪资待遇、雇主满意度)、工作能力测量等方面,对校企合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对比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彰显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人才的优越性。
(二)企业经济利益考核:(1)调研2年来,本专业群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的技能培训班、学历提升班的规模、学时以及实际效果等,展示高职院校在企业员工终身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2)调研专业群教师下企业的人次、参与校企项目合作研发、专利申报的数量、实施效果等,突出高职院校满足企业技术研发需求的师资优势。
3.3 实施保障和意义
(1)政府支持、法律规范是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本研究紧扣国家大政方针,以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提出的"三对接"人才培养理念为切入点,探究市场经济下,现代职业教育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无论从研究的时效性,还是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来看,都会对培养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纵观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论文,常将校企双方的目标、利益割裂开来,单从高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研究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结果可想而知,企业因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只能留于形式,校企双方也只是貌合神离。鉴于此,本研究从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经济实体利益需求两方面着手,进行"三对接"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经济实体利益双抓手的研究与实践,这就从根源上破解了与企业融合的壁垒,实现合作双赢,从而推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4 结语
校企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三对接"人才培养理念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的壁垒,实现高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同时,又满足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利益的需求,从而有效破解了与企业融合的壁垒,无疑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1]李克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www.tech.net.cn/ web/articleview.aspx?id=20140226194527672&cata;_id=N002, 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gggs/201404/167094.html.
[3] 胡金新, 曹征 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彰显高职教育特色[J].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63-66.
[4] 楼世洲. 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J].江苏教育,2011(6):30-32.
[5] 徐炳文.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35-37.
[6] 戴有华.高职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5):61-65.
[7]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4): 23-25.
[8]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yExbDqoXYqF97oyTJ0IqGBHbzbUeV_-_NbRPVAeUPSQ9fKrxCf2gLVuolHSkYdlHYAxnPvsLQ9YKy_Nk_fj2dzvuk33Xuh622
jdWMRV9Re.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立项课题:《"三对接"视域下高职院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数控技术专业群为例》成果(编号:CDGZ20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