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励理论的角度谈“海底捞”迅速发展的原因
张宇昊 侯江畔 郑沛东
摘 要: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可谓是非常激烈,生存下来已实属不易,而“海底捞”却能从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海底捞”是如何从四川简阳的一个路边摊逐步发展成为拥有71家直营店,营业额超过亿元,纯利润超过千万的大型餐饮企业,帮助读者获得一些经营方面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餐饮行业;“海底捞”;激励理论
一、前言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同时融汇了各地火锅的特色。在管理上,张勇董事长一直注重满足员工的需要,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从制度的层面上给员工提供更大的晋升可能。“海底捞”的员工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激励,自然会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工作,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而这恰恰符合了“海底捞”将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的理念。所以说激励理论在我们分析“海底捞”迅速发展的原因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二、三种类型的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四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和奥德弗的ERG理论等。
2.过程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激励理论不同,过程型激励理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和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等。
在这里我们研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也叫社会比较理论,这个理论的侧重点在于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于“海底捞”,我们要更多地研究晋升路线的公平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三、激励理论在“海底捞”经营过程中的运用
“海底捞”非常出色地运用了这些激励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注重服务,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海底捞”对激励理论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第一,对于生理的需要,“海底捞”有很独特的饮食安排,在员工上午下午上班之后直接吃饭,一天吃四顿饭,周六周日的加班还有相应的加餐,这些安排充分体现了以员工为本的理念,满足了员工的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需要,“海底捞”为员工提供宿舍,配备空调电脑,距离上班地点很近,有专门人员负责宿舍的打扫,让员工拥有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员工在最初的培训中就逐步从一个个小的群体融入到大群体;要求对待同事也要像对待顾客一样礼貌;经人介绍的服务员占很大比重;对于员工家庭的关爱等。
第四,尊重的需要,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张勇的充分授权,使“海底捞”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拥有比其他餐饮点员工更多的权利。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在“海底捞”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例如入职培训和在“海底捞大学”里接受的教育;同时在“海底捞”有更多的晋升可能,只要在一个岗位上连续一段时间都表现地很优秀,就可以实习更高一级的职务,实习合格即可拥有该职位。
2.公平理论的运用。在“海底捞”的晋升渠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人都需要从基层做起,研究生没有特权,大学生也没有特权。人人都是平等的,晋升通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所有员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就有晋升的机会。
3.强化理论的运用。只要是“海底捞”的大堂经理、店长以上干部或者是优秀员工,其父母每个月都可以获得公司给的补贴;店长以上的员工,每年可报销孩子在北京读书的一万二以内的学费;还要提的就是“海底捞”不同于其他很多公司给优秀员工奖金,而是给他们分红,让员工感觉受到了特殊的优厚待遇。
四、激励理论的运用对于“海底捞”的影响
“海底捞”巧妙地运用了以上这些激励理论,对于公司的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当员工的五个层次尤其是高层次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很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且这种力量很稳定、很持久,也就是说员工会在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努力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回报公司。
第二,当员工认为自己处在一个及其公平的环境中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都是会有回报的。晋升变的简单,简单到只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外部没有阻碍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然会选择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努力地去工作、服务顾客,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第三,当大堂经理、店长和优秀员工等受到公司的奖励的时候,在相对底层的员工中就会形成很好的氛围,他们会认为工作做得好,得到晋升做到大堂经理、店长等,可以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做到优秀员工也会有相应的奖励。这些正强化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所有员工更加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
五、总结
本文针对“海底捞”开一家,火一家的现象,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为员工营造公平的晋升渠道和适时对某些员工进行正强化来激励所有的员工,让其长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愿意用双手改变命运,提高自己的服务,为自己和企业带来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丹.《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2]让.雅克.拉丰.《激励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周瑜弘.《组织行为学案例精选精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