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当代景观设计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融合
刘德志
【摘要】新媒体艺术是以电子媒介作为基本语言的一种新的艺术学科门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数码艺术,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稳定性。随着当代信息社会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走进现代化,生活空间势必与新的审美需求接壤,新媒体艺术也逐步向环境艺术设计扩展与延伸,影响着当代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景观设计并使其具有新的特点。
【关键词】景观设计;新媒体;艺术;融合
信息时代的景观设计愈加考究新媒体技术含量,新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质愈加适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完善。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理应与新媒体艺术进行交互融合,提升景观设计的表现力。
一、新媒体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内涵与联系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础概念
早先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一般停留在互联网的使用或者是多媒体技术上,发展至今“新媒体”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上的革新,也不断具有独立的艺术表现特征。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1],但这里的媒介还并不具备“媒体”的因素,而只是一种传播工具。“新媒介”就当下而言,是特指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物质,新媒介在具有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和交互功能后,则拥有了“新媒体”的性质。广义的新媒体艺术是指传统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与发展,而狭义的新媒体艺术是指具有新媒体运营的个性和存在一般人的审美机制并以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的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还具有广阔的挖掘、融合和创新发展空间。
(二)景觀设计的基础概念
景观设计从字面上理解,为景观学和设计学的结合。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通常来说包含着三种概念,即一般的概念、特定区域的概念和类型的概念。一般景观的概念是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景观的概念是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景观。类型景观的概念是指同一类型单位景观的通称。在景观学中或景观设计中,所采用的景观概念主要是特定区域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艺术设计门类,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即室内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即景观设计。如此,之所以景观设计的“景观”被冠以特定区域的概念,是因为它以建筑外部空间为特定区域。
景观设计蕴含的内容涉及美术、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最通俗的阐释则是美化环境景色以使人心旷神怡。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系统设计。景观设计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导向,美学理念是以自然环境之美和人文关怀之美相辅相成为追求。
(三)新媒体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联系
“新媒体”作为一对多的非指向性传播的新型媒体形态,是大众的数字化互动式狂欢广场。在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使用新媒体以达到人机互动,从而满足机械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的需求。
一方面,景观设计上体现出新媒体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再局限在单一的平面设计上,景观设计逐渐趋向三维立体、全景视角等多维的视听感受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这种社会生存状态,即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2]。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诞生和普及使人们进入信息时代,由此为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数字空间里,人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学习、工作、信息交流与传播等活动。在这种全新生存方式下,景观设计也必然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赋予人全新的体验。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景观设计的创新实践。在“数字化生存”的全新社会生存状态下,当代景观设计离不开新媒体应用,反之,新媒体的向前发展也理所应当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相对于经济基础来说,是作为上层建筑之一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具体门类上,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艺术设计等。新媒体在其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艺术都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兼容并蓄。新媒体使得传统艺术在新的数字平台上焕发生机,传统艺术的自我革新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带动着新兴媒体艺术的成熟。运用现代环境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景观设计方能更符合社会发展中现代化、城市化的特点,而大众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又反哺着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新媒体艺术对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影响及其特点
(一)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统一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可比作是继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后的“第三次图像革命”。而数字技术快速迅猛地出现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包含产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展示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进入新一代的图像革命,创造出新的视觉表现手段。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家,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他主张优秀的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当代景观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景观设计既要与数字技术进步保持持续的对话,又要对数字技术进行清醒地批判。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阐明:“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遗失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地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所以,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结合就是人的创造力,它们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及性,它们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样的一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3]”数字化的景观设计就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产物,当代景观设计成就随着数字技术的诞生和融合而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审美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20世纪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格罗比乌斯在德国创办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理论、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和实践以及后来的设计美学思想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包豪斯经过设计实践,形成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正确的设计观念,提出“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信息技术为当代景观设计增强了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景观产品和环境,为人们创造和谐的交互方式和体验。
传统的受众理论是单向传播模式,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建立的“刺激—反应”原理,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和反应,即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和体外的环境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受众理论从传统的“传者本位论”向“受众本位论”转移。在传播学领域,学者伊莱休·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4],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在刺激和反应的中间环节存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自我的审美追求,更要充分考虑受众使用与满足需求。从唯美主义到兼顾实用主义,这不仅是面向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而探寻新的解决方案,也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景观文化结合的新方向,是景观设计艺术的前沿领域和新的增长点。
(三)高雅性和日常性的高度统一
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正如著名传播学者瓦尔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艺术的膜拜价值正在被艺术的展示价值所取代。”[5]在最早的艺术活动中,艺术的膜拜价值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接受者通过联想沉入作品中。而在现实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向艺术的展示价值,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艺术品凝神专注式接受越来越被交互性参与所取代。新媒体艺术融入当代景观设计,也必然对景观的前期策划、中期建造、后期呈现的设计系统有着重大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与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史“同步的”,网络艺术是目前数字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与传统艺术不同,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以丰富多元的视听文本为观众提供新颖的体验,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甚至让观众参与制作来共同完成作品。在当代国内外的新媒体技术产业园,经常会举办一些网络艺术展,有一种Web Architecture(网络虚拟建筑)的作品展示方式,参观的观众在专门的艺术家的指引下观赏作品。如此,观众不仅可以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了解创作意图,还能够以网络虚拟技术手段更全面地感知艺术作品并作出相应的艺术批评,且趣味十足。
三、新媒体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融合的主要应用
(一)当代建筑景观设计
当新媒体艺术与当代建筑的景观设计相融合时,是一个建筑外立面与自然界、生活空间的交互。建筑沿着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轨道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建筑往往具有精神意义或标志作用,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或者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地理标识。建筑景观设计满足功能性和美观性后,趣味性和互动性成为特色突破点。建筑和景观是为人服务的场所,引入交互设计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下的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更易达到大众的欲求。
以现代建筑景观常用媒介和灯光设计为例。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家伊东丰雄,一直以来都在探索日本建筑设计的现代性,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伊东丰雄设计了很多当代建筑项目,包括巴黎的Hpital Cognacq-Jay(哥纳克-珍医院)、西班牙Torrevieja(托雷维耶哈市)的休闲公园和新加坡的VivoCity(怡丰城购物中心),发展出用穿孔铝板、延壓金属板和纤维组成的可渗透膜结构、轻型的建筑美学。伊东丰雄在日本横滨设计了Tower of Winds(风之塔),在它地下是一个购物中心,风之塔被用作通风和水箱的设备,但更在于景观设计上的新媒体艺术性。风之塔设计是先用镜子遮住塔的表面,塑造了一个椭圆形的铝材圆柱体,在圆柱上面钻了许多小孔,在塔和圆柱的中间安置各种各样的照明设备,迷你灯泡、霓虹圈、泛光灯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根据周边不同程度的声音和风来变化光线,浪漫而唯美。在白天,风之塔是百货公司、银行和办公大楼所组成的灰蒙色城市建筑景观的一部分,但日落后,风之塔又成为一个体现城市变化无常状态的发光体,环形广场上的办公大楼和百货公司都被霓虹灯照得灯火通明。首先,环形霓虹灯能够随光线的变化而自动调节明暗开关;其次,灯饰串能够随着城市交通的噪音高低而起舞;再次,泛射灯能够随着方向和风速的变换而此起彼伏。伊东丰雄使用新媒体技术只需两台计算机便可处理照明设备运行的模式及细节,搭配以玻璃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的景观设计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因而风之塔成为“流动的、可以观看的音乐”景观的建筑。
即使当代建筑设计充分引进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但景观设计中的传统要素并未完全抛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比如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就室内设计而言,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为视角,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就,回溯中国城市传统,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中国国家馆的参观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感悟中国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若从建筑外部设计看,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造型主体;其他中国地区馆以舒展的平台基座水平展开映衬国家馆,两者分布空间以南北向主轴为统领,功能以上下分区,造型以主从配合,共同构成宏伟的城市空间序列,成为开放亲民、层次丰富的现代城市广场,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标性建筑群体,组成表达大国崛起主题的统一整体。中国馆展现了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中国科技智慧的飞跃发展和中国和平的国家形象,既有现代艺术设计的表征,又不失传统东方式景观设计元素,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二)当代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和建筑一样作为实用艺术,都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两者虽然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但园林仍具有自身所不同于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规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园林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定的区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领域。”[6]所以,园林是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特定区域场所,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不仅是人造的景观,也是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
在现代,人们不仅自觉地把园林作为促进生态平衡的一种手段,作为城市规划的内容之一,还自觉地融入新媒体艺术,使得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园林的范畴,也不单单指传统概念中的庭院、宅院、花园、公园,还包括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水景是园林的基本配置,水景作为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也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融入。新型的水景利用计算机对水景的流动喷射、灯光效果进行实时控制,在新媒体技术的依托下,利用多媒体电子显示系统、激光投影系统、远程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来丰富水景表现形式,提升水景的观赏体验。如此,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则是把新媒体艺术的视觉表达和语言形态得以化用,构成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具象实体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问题。VR技术的虚拟性、安全性、低成本性,使设计者几乎不受外部条件制约,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根据创作意图任意改变虚拟空间造型。当代中国企业也在尝试此类型项目,如在2015年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权,将岭南园林现有园林绿化业务项目与恒润科技的数字体验跨界定制能力进行优质嫁接,推出“互动体验创意生态”战略。这不仅需要寻找区域文化中的品牌内容,还要在线下实体环境中进行虚拟生态的重塑,并借助数字影视技术进行多媒体展示,打造集“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
除此之外,运用现代仿生科技,可以模拟自然现象,减少材料成本,降低自然压力,改善周围环境,提升视觉体验。以“互联网+”战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供给和艺术设计创新,也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动力。[7]
[本文为2016年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巴楚地区民间传说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6KF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阿瑟·伯格.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4-85.
[2]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7.
[3]郭劍峰.数字技术对画面表现力的影响[D].德州学院,2012.
[4]伊莱休·卡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C].1974.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9-22.
[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精粹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805.
[7]夏德元.“互联网+”内容供给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问题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3).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编校:王 谦
【摘要】新媒体艺术是以电子媒介作为基本语言的一种新的艺术学科门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数码艺术,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稳定性。随着当代信息社会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走进现代化,生活空间势必与新的审美需求接壤,新媒体艺术也逐步向环境艺术设计扩展与延伸,影响着当代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景观设计并使其具有新的特点。
【关键词】景观设计;新媒体;艺术;融合
信息时代的景观设计愈加考究新媒体技术含量,新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质愈加适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完善。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理应与新媒体艺术进行交互融合,提升景观设计的表现力。
一、新媒体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内涵与联系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础概念
早先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一般停留在互联网的使用或者是多媒体技术上,发展至今“新媒体”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上的革新,也不断具有独立的艺术表现特征。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1],但这里的媒介还并不具备“媒体”的因素,而只是一种传播工具。“新媒介”就当下而言,是特指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物质,新媒介在具有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和交互功能后,则拥有了“新媒体”的性质。广义的新媒体艺术是指传统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与发展,而狭义的新媒体艺术是指具有新媒体运营的个性和存在一般人的审美机制并以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的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还具有广阔的挖掘、融合和创新发展空间。
(二)景觀设计的基础概念
景观设计从字面上理解,为景观学和设计学的结合。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通常来说包含着三种概念,即一般的概念、特定区域的概念和类型的概念。一般景观的概念是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景观的概念是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景观。类型景观的概念是指同一类型单位景观的通称。在景观学中或景观设计中,所采用的景观概念主要是特定区域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艺术设计门类,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即室内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即景观设计。如此,之所以景观设计的“景观”被冠以特定区域的概念,是因为它以建筑外部空间为特定区域。
景观设计蕴含的内容涉及美术、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最通俗的阐释则是美化环境景色以使人心旷神怡。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系统设计。景观设计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导向,美学理念是以自然环境之美和人文关怀之美相辅相成为追求。
(三)新媒体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联系
“新媒体”作为一对多的非指向性传播的新型媒体形态,是大众的数字化互动式狂欢广场。在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使用新媒体以达到人机互动,从而满足机械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的需求。
一方面,景观设计上体现出新媒体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再局限在单一的平面设计上,景观设计逐渐趋向三维立体、全景视角等多维的视听感受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这种社会生存状态,即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2]。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诞生和普及使人们进入信息时代,由此为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数字空间里,人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学习、工作、信息交流与传播等活动。在这种全新生存方式下,景观设计也必然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赋予人全新的体验。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景观设计的创新实践。在“数字化生存”的全新社会生存状态下,当代景观设计离不开新媒体应用,反之,新媒体的向前发展也理所应当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相对于经济基础来说,是作为上层建筑之一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具体门类上,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艺术设计等。新媒体在其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艺术都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兼容并蓄。新媒体使得传统艺术在新的数字平台上焕发生机,传统艺术的自我革新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带动着新兴媒体艺术的成熟。运用现代环境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景观设计方能更符合社会发展中现代化、城市化的特点,而大众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又反哺着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新媒体艺术对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影响及其特点
(一)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统一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可比作是继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后的“第三次图像革命”。而数字技术快速迅猛地出现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包含产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展示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进入新一代的图像革命,创造出新的视觉表现手段。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家,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他主张优秀的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当代景观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景观设计既要与数字技术进步保持持续的对话,又要对数字技术进行清醒地批判。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阐明:“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遗失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地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所以,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结合就是人的创造力,它们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及性,它们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样的一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3]”数字化的景观设计就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产物,当代景观设计成就随着数字技术的诞生和融合而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审美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20世纪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格罗比乌斯在德国创办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理论、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和实践以及后来的设计美学思想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包豪斯经过设计实践,形成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正确的设计观念,提出“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信息技术为当代景观设计增强了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景观产品和环境,为人们创造和谐的交互方式和体验。
传统的受众理论是单向传播模式,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建立的“刺激—反应”原理,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和反应,即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和体外的环境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受众理论从传统的“传者本位论”向“受众本位论”转移。在传播学领域,学者伊莱休·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4],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在刺激和反应的中间环节存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自我的审美追求,更要充分考虑受众使用与满足需求。从唯美主义到兼顾实用主义,这不仅是面向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而探寻新的解决方案,也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景观文化结合的新方向,是景观设计艺术的前沿领域和新的增长点。
(三)高雅性和日常性的高度统一
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正如著名传播学者瓦尔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艺术的膜拜价值正在被艺术的展示价值所取代。”[5]在最早的艺术活动中,艺术的膜拜价值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接受者通过联想沉入作品中。而在现实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向艺术的展示价值,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艺术品凝神专注式接受越来越被交互性参与所取代。新媒体艺术融入当代景观设计,也必然对景观的前期策划、中期建造、后期呈现的设计系统有着重大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与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史“同步的”,网络艺术是目前数字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与传统艺术不同,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以丰富多元的视听文本为观众提供新颖的体验,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甚至让观众参与制作来共同完成作品。在当代国内外的新媒体技术产业园,经常会举办一些网络艺术展,有一种Web Architecture(网络虚拟建筑)的作品展示方式,参观的观众在专门的艺术家的指引下观赏作品。如此,观众不仅可以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了解创作意图,还能够以网络虚拟技术手段更全面地感知艺术作品并作出相应的艺术批评,且趣味十足。
三、新媒体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融合的主要应用
(一)当代建筑景观设计
当新媒体艺术与当代建筑的景观设计相融合时,是一个建筑外立面与自然界、生活空间的交互。建筑沿着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轨道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建筑往往具有精神意义或标志作用,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或者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地理标识。建筑景观设计满足功能性和美观性后,趣味性和互动性成为特色突破点。建筑和景观是为人服务的场所,引入交互设计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下的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更易达到大众的欲求。
以现代建筑景观常用媒介和灯光设计为例。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家伊东丰雄,一直以来都在探索日本建筑设计的现代性,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伊东丰雄设计了很多当代建筑项目,包括巴黎的Hpital Cognacq-Jay(哥纳克-珍医院)、西班牙Torrevieja(托雷维耶哈市)的休闲公园和新加坡的VivoCity(怡丰城购物中心),发展出用穿孔铝板、延壓金属板和纤维组成的可渗透膜结构、轻型的建筑美学。伊东丰雄在日本横滨设计了Tower of Winds(风之塔),在它地下是一个购物中心,风之塔被用作通风和水箱的设备,但更在于景观设计上的新媒体艺术性。风之塔设计是先用镜子遮住塔的表面,塑造了一个椭圆形的铝材圆柱体,在圆柱上面钻了许多小孔,在塔和圆柱的中间安置各种各样的照明设备,迷你灯泡、霓虹圈、泛光灯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根据周边不同程度的声音和风来变化光线,浪漫而唯美。在白天,风之塔是百货公司、银行和办公大楼所组成的灰蒙色城市建筑景观的一部分,但日落后,风之塔又成为一个体现城市变化无常状态的发光体,环形广场上的办公大楼和百货公司都被霓虹灯照得灯火通明。首先,环形霓虹灯能够随光线的变化而自动调节明暗开关;其次,灯饰串能够随着城市交通的噪音高低而起舞;再次,泛射灯能够随着方向和风速的变换而此起彼伏。伊东丰雄使用新媒体技术只需两台计算机便可处理照明设备运行的模式及细节,搭配以玻璃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的景观设计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因而风之塔成为“流动的、可以观看的音乐”景观的建筑。
即使当代建筑设计充分引进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但景观设计中的传统要素并未完全抛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比如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就室内设计而言,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为视角,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就,回溯中国城市传统,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中国国家馆的参观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感悟中国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若从建筑外部设计看,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造型主体;其他中国地区馆以舒展的平台基座水平展开映衬国家馆,两者分布空间以南北向主轴为统领,功能以上下分区,造型以主从配合,共同构成宏伟的城市空间序列,成为开放亲民、层次丰富的现代城市广场,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标性建筑群体,组成表达大国崛起主题的统一整体。中国馆展现了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中国科技智慧的飞跃发展和中国和平的国家形象,既有现代艺术设计的表征,又不失传统东方式景观设计元素,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二)当代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和建筑一样作为实用艺术,都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两者虽然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但园林仍具有自身所不同于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规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园林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定的区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领域。”[6]所以,园林是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特定区域场所,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不仅是人造的景观,也是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
在现代,人们不仅自觉地把园林作为促进生态平衡的一种手段,作为城市规划的内容之一,还自觉地融入新媒体艺术,使得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园林的范畴,也不单单指传统概念中的庭院、宅院、花园、公园,还包括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水景是园林的基本配置,水景作为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也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融入。新型的水景利用计算机对水景的流动喷射、灯光效果进行实时控制,在新媒体技术的依托下,利用多媒体电子显示系统、激光投影系统、远程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来丰富水景表现形式,提升水景的观赏体验。如此,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则是把新媒体艺术的视觉表达和语言形态得以化用,构成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具象实体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问题。VR技术的虚拟性、安全性、低成本性,使设计者几乎不受外部条件制约,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根据创作意图任意改变虚拟空间造型。当代中国企业也在尝试此类型项目,如在2015年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权,将岭南园林现有园林绿化业务项目与恒润科技的数字体验跨界定制能力进行优质嫁接,推出“互动体验创意生态”战略。这不仅需要寻找区域文化中的品牌内容,还要在线下实体环境中进行虚拟生态的重塑,并借助数字影视技术进行多媒体展示,打造集“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
除此之外,运用现代仿生科技,可以模拟自然现象,减少材料成本,降低自然压力,改善周围环境,提升视觉体验。以“互联网+”战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供给和艺术设计创新,也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动力。[7]
[本文为2016年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巴楚地区民间传说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6KF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阿瑟·伯格.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4-85.
[2]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7.
[3]郭劍峰.数字技术对画面表现力的影响[D].德州学院,2012.
[4]伊莱休·卡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C].1974.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9-22.
[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精粹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805.
[7]夏德元.“互联网+”内容供给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问题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3).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