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功能及影响

    杜丽玮

    2001年央视科技教育频道首次亮相名为《百家讲坛》的节目,栏目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百家讲坛》在曲折道路上摸索前进,于2006年形成热潮,达到收视率顶峰。如今,已走过16个年头,期间不乏刘心武、易中天、于丹、袁腾飞等广受观众喜爱的主讲人,在备受争议的压力下,其传播力及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作为央视一档专注于普及历史文学知识的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不仅达到了公众教育与社会导向并重的效果,并且做到了长盛不衰,成为我国科教类节目的一棵常青树。

    一、《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内容的设置

    (一)贯通文史,严格分期分段

    参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百家讲坛》文学经典栏目的设置充分参照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在先秦史方面,《百家讲坛》播出了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主题的一系列节目,其中以2006年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以及随后的于丹《庄子》心得最具人气。于丹以女性的思维方式,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充分将诸子经典与当下实际相结合,配合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秦汉史方面,王立群主讲的《读史记》与易中天主讲的《品三国》珠联璧合,成为《百家讲坛》播出10多年来的代表性节目。王立群先生对《史记》的优秀片段进行讲读,秉承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个人风格,为普通民众研读《史记》这部经典起到了引导作用。而易中天先生的风格则诙谐幽默,在嬉笑怒骂中对三国历史做了较为客观的品评,他的《品三国》涉及三国历史的英雄人物、经典战役、政治集团乃至生活面貌等多方面,既有客观全面的概括,也有鞭辟入里的解读。魏晋隋唐时期的优秀节目众多,例如蒙曼的《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三部曲,作为一位女教师,她以女人的视角分析历史,肯定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展现了盛唐缠绵悱恻的多姿风采。康震对唐诗的讲读结合了唐朝的发展史与每位诗人的个人生平,让观众感受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塞北三朝》特点非常鲜明,作为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他语言犀利,观点尖锐,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宋元史的众多争论,袁腾飞主讲的系列节目广受关注,通过社会各界发出的褒贬之声,让中国古典文化真正走入观众的视野中,成为百家争鸣的自由讲坛。

    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学研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较高,自然成为百家讲坛中的重头戏,阎崇年、纪连海、毛佩琦、郦波等主讲人分坛登场,从人物、事件、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入手,让观众全面了解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刘心武、鲍鹏山、周汝昌、刘世德等主讲人关注于解读明清文学,从“四大名著”到“三言二拍”,用文学的清泉,涤荡每位观众的心灵。

    (二)百家争鸣,拓宽观众视野

    《百家讲坛》节目的题材除了文史两大方面,不乏其他领域的优秀作品,呼应了“百家争鸣”的主题,对拓宽观众知识面有益的其他内容,也可以登坛一展才华。例如,刘建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及文学的进步”、张世军“欧美小说的结构”、黄梅“伍尔夫·女性写作·女性”、罗锦鳞“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等节目,讲述了欧美文学与历史发展。2015年由周非主讲的中国神话传说,在轻松的气氛中娓娓道来,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融合了《西游记》中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对我国佛教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讲解。马未都的家具收藏系列,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家具的制作、摆放、装饰知识,与古代历史相辅相成,让观众在了解收藏的过程中品读历史。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百家姓》作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儿童启蒙读物流传千年,而现代人对此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钱文忠先生用44期节目对《三字经》进行全面解读,随后于2013年开始用分为3部68期的节目对《百家姓》全面解读,通过介绍这两本启蒙读物,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与家族思想,还通过讲解姓氏的起源,让每位观众在电视机前完成了一次自己宗族的寻根之旅。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使《百家讲坛》文学经典的体裁选择呈现多样性,不失为《百家讲坛》中的一道别样风景。

    《百家讲坛》开办之初就将节目观众定位为“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受众”,明确的定位决定了这档节目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受众功能等层面都比其他电视节目更具有独特性。《百家讲坛》以文史为主,通过全面介绍文化知识的选材,制作并播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节目。

    二、《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功能

    (一)文化传承,勇做教育先锋

    影视传播中教育与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寓教于乐是科教类节目的本质。科教类节目在满足大众对知识的渴望的前提下成为了学校之外的教育阵地。在现实社会的竞争面前,科教类节目既要满足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更需要利用多样传播方式提高节目收视率与影响力。作为一档以普及经典、完成公众教育为目的的节目,《百家讲坛》明确的定位决定了它独特的内容与形式,以主讲人为中心,以系列为单位,各系列节目的长短不一,既有易中天《品三国》长达52期的鸿篇巨制,也有孔庆东《鲁迅》仅仅6期的精品小菜,节目组为每位主讲人进行个性化定制,充分满足每个系列节目的需要。

    《百家讲坛》在合适时机找到经典文学传播与广泛受众间的契合点,用电视传播手段普及了文化知识。节目历经16个年头,共播放1252期经典文学相关节目,囊括了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专家学者们依据大众流行口味,改变讲座固有模式,将电视剧与评书技巧加以改变与吸收,力求在吸引受众、提高电视收视率与观众文学素养层面寻求平衡点。因此,专家学者的讲述主题有趣而多样。以刘心武讲《红楼梦》为例,人物形象的分析就面面俱到:宝黛钗、王熙凤、大观园里的丫鬟们、小戏子、媳妇婆子们等均有所涉及。闲言碎语则有“红楼梦的断袖之美”“秦可卿出身、抱养、生存之谜”“日月双悬之谜”“《金陵十二衩副册》之谜”等等;还有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文学艺术的解读,包含诗词曲赋、艺术个性、思想与研究流派、空间叙事艺术等方面。并且主讲人刘心武独辟蹊径,根据中国传统节日而展开的新角度言说,将《红楼梦》中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学专家学者在自身深厚文学积淀的基础上各展其才,多角度的、新颖的讲述有利于提高观众兴趣,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加之通俗语言的使用,使学术走进大众,实现引导群众阅读经典的教育功能。

    (二)提升影响力,满足自身需要

    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积淀的影响,而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对生命个体文学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潜移默化的文学环境滋养中,个体自觉崇尚“真善美”,积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百家讲坛》很好的发挥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首先,从《百家讲坛》文学经典传播内容上看,刘心武新解《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等等,专家学者打破原有纯学术风格引导受众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高深的学术课堂转变为靠新媒体传播互动的栏目。同时兼顾学术创新,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鼓励新颖角度的阐释与个性的张扬,使传播内容变得雅俗共赏、迎合受众。其次,从文学经典传播方式上看,《百家讲坛》在探索中转型后将枯燥乏味的学术课堂转变为文学说书的形式,同时融入悬念,抓住观众探寻知识的好奇心态,深入浅出。再次,从文学经典传播技巧看,新颖而有趣的角度把观众带到新观点的交流对话中,擦出新思路的火花。

    电视传播具有双重价值,其一为满足受众的需要,其二则是满足电视本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民终身教育促使各行各业紧跟时代的步伐,电视科教类节目自然需要把握机会。《百家讲坛》开播之初将大百科全书作为传播内容,信息传达宽泛,随后调整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使信息传达集中化,正是节目的转型让《百家讲坛》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以及稳定的收视人群。

    《百家讲坛》在长期探索中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即“文化栏目”,同时借助较多的传播手段,如解说词、图表、绣像画、影视剧片段的播放等,让文学传统与现代对接、学者与大众对接、学术与传媒对接,将文学栏目以系列专题形式呈现,使《百家讲坛》辉煌之时不仅掀起了“红学热”“三国热”,也带动了图书、音像等市场产业的发展,于丹、袁腾飞、郦波等主讲人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在传播娱乐化节目当道的今天,《百家讲坛》能够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打造电视节目文化品牌,扩大栏目影响力,着实难能可贵。

    三、《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影响

    (一)传媒搭台,促进文化交流

    《百家讲坛》中许多主讲人的观点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如袁腾飞、刘心武等。作为专家学者,他们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观点在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专题为例,因为其观点独特,与传统学术界看法相悖,从而引发学术界的争议,“红学”专家借助各大媒介平台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非正统地解读文学作品的学术群体展开激烈探讨。《百家讲坛》为学术争鸣搭建了平台,让专家与专家间,专家与百姓间、百姓与百姓间都能够发表自己对学术观点的见解,在争议的推动下,促使积极的学术争鸣氛围的形成。《百家讲坛》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人们渴望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完成了大众话语的空间建构。在引导受众之时,将大量传统文化、外国经典文化重新阐释,让人们接受经典文学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交流。

    (二)民众关注,重拾传统经典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电子媒介使用率大幅度提高。《百家讲坛》一期40分钟左右的节目,因其时间较短,专家学者只能挑选经典、普及程度高的话题展开探讨,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部分解读。而文学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经过时间的考验和衡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影响力,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风貌,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观众的期待视野与专家学者的观点形成碰撞,在专家讲述过程中,观众发现自己的知识空缺点以及记忆模糊的片段,能够及时予以填补并加强记忆,促使观众重拾文学经典作品,再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恢弘灿烂。带着新观点,重新回到书中,仔细咀嚼品味书中语段,在文学经典书本面前充分调动思维,解决疑惑,从而在交流碰撞中吸收文学经典。

    《百家讲坛》文学经典栏目的设置以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在传递文学知识、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引导民众受教的功能。在播出的16年来,其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使人们重拾文本阅读,从而也为学者、百姓提供百家争鸣的场所。于是,在精神迷茫、心理困惑的当下,中国古典文学经典随着《百家讲坛》而迅速传播而重新步入人们视野,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可谓又一次将经典的传统文学发扬光大。诚然,《百家讲坛》在文学经典的传播方面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也需要更多优秀的科教类节目聚焦于传统文化知识,让“电视讲坛热”成为沟通大众心理需求与传媒需要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电视媒介与文学经典传播的良性互动。

    结语

    就《百家讲坛》节目选材而言,最主要的题材便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正所谓“文史不分家”,中国古代的文学与历史本身就有许多互补之处,二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了解中华古典文化,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但专业的文史书籍大多较为艰深,分类亦十分广泛,普通民众不知从何入手,而一些所谓的“地摊文学”多对史实有所篡改加工,会对公众造成误导。因此,民众迫切需要一个由专业团队对古典文化做出通俗解读的平台。《百家讲坛》的出现,填补了电视传媒对古典文化普及教育的空白。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