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岭南民艺平台的“口述盆景”研究与教育探索*

翁子添+李世颖+高伟


摘要:以“蓄枝截干”为主要核心技艺的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的一朵奇葩,一直是岭南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盆景在技艺传承、系统研究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这些现状,从岭南盆景人与物之间的动态关联过程出发,基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以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对岭南盆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岭南盆景;匠作工艺;口述史;传承教育;岭南民艺平台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6-0008-04
中图分类号:S688.1; TU986
收稿日期:2017-12-04
文献标志码:A
修回日期:2017-12-14
Abstract: Lingnan Bonsai, which has the core skill of “cultivating branches and trimming trunk”,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onsai art style,but also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Lingnan culture and art. As the times change, Lingnan Bonsai faces vari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skill transmission, systematic study, practice and popularization. Based upon the status que, Lingnan Craftsmanship Platform of SCAU keeps on studying on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for Lingnan Bonsai skills in methods of oral history, and focuses o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 (craftsmen)-object (bonsai and skill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
Key words: Lingnan Bonsai; Craftsmanship; Oral history; Inheritance education; Lingnan Craftsmanship Platform
1嶺南盆景的历史与现状
1.1岭南盆景的发展概述
“盆景清芬,庭中雅趣”,以花木、山石、水、土为主要素材的盆景艺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并伴随着中国园林发展演化,成为我国造园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悠久的盆景艺术受不同地域文化和生境的影响,孕育出手法与风格迥异的盆景流派,各具特色。其中,扎根于岭南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盆景艺术也发展出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流派—岭南盆景。
回顾岭南盆景的发展历程,其形成独立的风格流派,始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以孔泰初为代表的第一代岭南盆景匠师冲破传统盆景营造蟠扎为主的技法,师法老年荔枝树回旋曲节,盘根错节的树姿,以“大树缩影”为蓝本,开创蓄枝截干的新技法;同时期,珠江南岸以广州海幢寺住持素仁和尚为首的盆景爱好者则旨在以禅意入盆,作写意盆景,由此开创了以“素仁格”命名的盆景型格;出身于岭南画派世家的苏伦则吸收岭南画派的画论,创作出枝法严谨、崇尚自然的盆景作品;而后陆学明又打破旧有构图平衡的范式,创作别开生面的“大飘枝”,“水影式”等型格,丰富了岭南盆景的创作样式。在上世纪发展至今,在不足百年间,岭南盆景已凭借其以修剪为主的“蓄枝截干”技法,跻身于中国盆景八大流派之一,为众多盆景艺术家所推崇与学习。
1.2岭南盆景的传承挑战
岭南盆景在不足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延绵生机,源自于一代代匠师对其核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从岭南盆景的技艺传承模式看,当下大部分岭南盆景的传承与教学依然停留在小范围的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民间匠作教育模式,尚未被系统地纳入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中,技艺传承与科普受众群体不够广泛,年轻一代的关注度不够等传承问题。
其次,从岭南盆景的技艺传承周期看,传统匠作传承方式往往要求学习者长时间浸入式的工艺实践磨炼,盆景的实践周期又因其工艺载体的特殊性—必须尊重花木的生长周期,而变得更为漫长。岭南盆景的技艺特征也进一步延长了实践周期。以“蓄枝截干”为核心技艺的岭南盆景要求盆景匠师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精心培养各级托枝和枝干,以展现岭南盆景擅长的“近树”细节。因而,较之其他盆景流派,一盆成熟的岭南盆景往往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周期,正所谓“一寸枝条生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面对当下扩张的市场和需求,这种漫长的创作周期往往限制了岭南盆景技艺的传播,让不少盆景爱好者望而却步。
再次,从岭南盆景的技艺研究基础看,中国文化传统中“重道轻技”“道器分离”的观念,也给盆景技艺的研究和传承带来困难。发端于我国的盆景艺术虽然传承千年,但目前遗留或记载的文字史料却寥寥无几。仅凭《长物志》《花镜》《闲情偶记》等文人笔记中关于技术操作的只言片语,我们也难以对古代盆景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时至今日,大部分工艺匠师依旧专注于实践本身,较少著书立作、记录工艺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工艺匠作技术往往逐渐湮灭。以第一代岭南盆景匠师为例,风格独树一帜的“素仁格”盆景宗师陈素仁遗留下来的盆景照片仅有五张,而其文章记述也仅有一篇短短几百字的小文。盆景作为一门有生命的艺术,仅凭几张照片必然无法传达素仁和尚创作盆景的精神内涵与匠艺体验,这为“素仁格”盆景的理论研究与传承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随着岭南盆景的独特审美特点与技艺特色备受前辈专家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本岭南盆景著作相继问世,岭南盆景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其中刘仲明先生等编著的《岭南盆景艺术与技法》对上世纪末岭南盆景的相关理论和技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对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罗泽榕、陆志泉先生等主编的《盆景制作与养护》(南方本)则是第一本以岭南盆景为主线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可以說,改革开放后岭南盆景的迅猛发展与前辈匠人对工艺的研究密不可分。技艺的发展与成熟必然要求系统研究的同步跟进,如何围绕岭南盆景的核心技艺梳理、归纳并呈现工艺流程一直是岭南盆景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岭南盆景的发展,当下岭南盆景技艺系统研究亟待承前启后,对各类技术流程与意匠造作做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记录和研究。
最后,从岭南盆景的行业发展看,在市场导向下,当下岭南盆景在走向精品化、大型化的同时,也抬高岭南盆景的收藏和入门门槛,无形中形成的行业壁垒使得盆景交流和发展限制在有限的人群内。如何将岭南盆景带回当下城市化的新兴生活模式,走出有限的“玩家圈”,特别是吸引更多年轻的盆景爱好者加入岭南盆景的赏玩队伍,更是关系到岭南盆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挑战决定了岭南盆景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绝非易事,所幸还有以下时代机遇助力,需要我们加倍珍惜。
1.3 岭南盆景的传承机遇
岭南盆景在广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实践主体来看,岭南盆景取得今天瞩目的艺术成就,除了几代盆景名家艺人的探索创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地处亚热带的岭南历来有栽花取景的生活传统,人们习惯将花木以土或水培于盆钵中,稍作修剪加工,作案头清供。岭南盆景的发展即以此为沃土,扎根于岭南人的生活与文化。
从岭南盆景发展的历程看,其成熟的标志性时期,正是广州市在1964年于流花湖畔创建的“广州盆景之家”—流花西苑盆景园。众多盆景爱好者对岭南盆景技艺的碰撞与交流改观了以往盆景匠师之间分散的师徒传承,大大促进了岭南盆景技法的发展,也将盆景融入了普罗大众的生活。随后,岭南盆景的行业协会—广州盆景协会和广东省盆景协会等组织工作,使得改革开放之后岭南盆景交流大大增加。各地成立的盆景行业协会一方面在盆景技艺和行业发展方面起到引导作用,并促进了各地工匠的切磋学习;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和规模的盆景展也有利于提高岭南盆景的关注度,吸引更多人参与盆景的创作。各类盆景展让岭南盆景一展风采的同时,盆景作品背后所凝聚的匠作技艺和故事同样也吸引着行业内外人士的兴趣。
如果说岭南盆景技艺内涵的系统梳理和传承模式的探索创新,为当下岭南盆景发展之基础探究,那么让岭南盆景的实践主体更加多元化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岭南盆景技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为岭南派盆景艺带入更加新鲜的活力,促进岭南盆景市场的细分和完善。关于岭南盆景技艺匠作系统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正是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研究团队希望探讨的课题。
2“口述盆景”的研究教育思路
2.1注重人与物相互作用的时间历程性
不同于静态文物的保护思路,岭南盆景技艺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因此既往盆景作品静态的图像记录难以多方位呈现盆景人与物的动态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技艺与人的动态关注,对于岭南盆景的保护也应该以动态的保护视野切入其中。不断生长变化的植物素材,在盆景匠师手中幻化为一盆成熟的盆景作品,却并未因此停止创作的脚步,动态的创作过程是岭南盆景技艺实现的载体,而其核心则在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过程。
岭南盆景的技艺核心特征便在于人与物相互作用的时间历程性,这也让平台将研究重点不仅聚焦于盆景作品“物”的层面,更着重于盆景人与作品“物”的关系之中,以“口述盆景”为主题,将岭南盆景的研究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聚焦在岭南盆景匠人身上。从目前专职从事岭南盆景技艺的匠人的“岭南盆景”故事入手,从个人成长与学艺历程、工艺技法与发展、传承方式等方面,试图梳理岭南盆景的发展脉络、记录岭南盆景匠师的工艺技法,勾勒岭南盆景的行业生态。希望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弥补岭南盆景历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为岭南盆景工艺匠作的系统保护和研究留下档案记录,从而进一步思考岭南盆景在传统工艺保护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2注重源于生活的园林设计专业视角
特定工艺的形成与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其得以传承的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与文化的需求,失去这些“庭中雅趣”,工艺也很可能变为无源之水,岭南盆景亦是如此。
从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历史看,盆景的发展演化一直与中国造园的历史密不可分。二者不仅共享相似的操作要素和文化审美观念,同时也呈现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相互影响演进的动态历程。在清末所遗存的岭南园林旧照及文人笔记中,不乏盆玩花木的陈设景致,岭南盆景与木雕、砖雕、嵌瓷、陶瓷、叠山等各类传统园林技艺一道,成为岭南传统园林与文化最为直接与具象的外在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时候,岭南传统园林遗产特色保护传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1]。
平台的师生主要来自于风景园林学科,岭南盆景的“口述工艺”研究不仅旨在盆景工艺保护与传承本身,从更为综合的造园学层面看,这也是岭南传统园林保护与传承教育的重要部分。岭南园亭中的花木雅趣不同与其它要素可以通过文物挖掘考据,因其作为有生命的要素难以作为实物保存。童寯先生在其造园学宏论《江南园林志》中亦曾提及,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在关乎植物要素专论上空白之憾[2]。以当下岭南仅有的园亭遗存,我们很难忠实、全面地考察古代文人对花木景致的经营观念,对岭南盆景花木造作考察或有可能重现其中部分庭园花木雅趣的倩影。
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平台对岭南盆景的研究与教育亦希望带入造园视角。以园居“庭景”将景致嵌入生活居所的岭南庭园与日常起居息息相关。而花木园景的单元经营与岭南盆景在盆盎中“缩龙成寸”的技艺更可谓异曲同工。这或许可将当下风景园林植物造景教学偏向西方园林植物空间、色彩、景深经营的训练体系重新带回中国传统花木营境的景致探讨,从而加强对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设计的教育思考。
2.3注重传承发展的产业视角
从盆景行业发展的角度,造园学视角引入也将促使盆景人思考岭南盆景如何将相对孤立的工艺匠作对接现代城市生活。以笔者随广东省盆景协会赴台考察团所见,行业化程度较高的台湾盆景随着当下城市化为生活场所带来的改变,在技艺传承的前提下,通过各種推广形式将盆景这门传统工艺带入现代生活。一方面,生活化需求促使盆景细分市场和盆景类型,或使盆景一方面朝小型化发展,以适应都市紧缩的生活空间;而另一方面则向庭园树发展,综合其它园林工艺以庭景单元进入城市造园领域。这些行业发展与技艺传承的经验能为岭南盆景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崭新的视角。
3“口述盆景”研究教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人与物的时间历程性考量、“庭中雅趣”的生活指向与产业发展的视角,平台在“口述盆景”研究教育的课程设计之中,起于从历史图像和古籍文献中寻觅园林中的盆玩倩影,先从历史信息中探讨岭南盆景与岭南造园、岭南园林生活的经营关系。
在此基础上,第一期工作坊中,平台研究师生团队拜访岭南地区谢荣耀、曾安昌、韩学年、陆志泉、陆志伟等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盆景工艺大师。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五位老师或为盆景行业协会领袖,或为岭南盆景大师家族传承人,或工于岭南盆景研究梳理,或是专注于专类盆景的实践创作大师,从岭南盆景历史源流、技艺实践、理论研究等不同层面带来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在内容方面,工作坊研究围绕匠师的工艺技法、岭南盆景发展历程和盆景工匠的传承过程展开,基本梳理出岭南盆景工艺匠作的发展历程。而其中岭南盆景人筚路蓝缕开拓岭南盆景一方天地的创作经历,则更为生动地呈现了岭南盆景工艺匠作“人与物”的动态关系(图1)。
倘若“口述工艺”的研究方式和风景园林的研究视角旨在回应岭南盆景系统研究的现状问题,那么将岭南盆景技艺教学带回高校教育,则在于突破高校教育与民间匠作传承模式之间的隔阂。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传统园林技艺”专业课堂上,将岭南盆景教学内容纳入其中。课程邀请曾任广州盆景协会会长,现任广州盆景协会常务副会长谢荣耀老师从岭南盆景的发展历史、理论、技艺与实操层面系统地讲授岭南盆景的核心技艺,为高校相关专业大学生集中开展相关课程,让岭南盆景开始从民间爱好群体真正开始进入高校校园(图2~3)。
而与行业的紧密联系,让平台的师生也开始参与到民间群体的研讨活动之中,迈开了专业与学界交流的第一步。2017年9月,岭南“素仁格”盆景艺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研讨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广东省盆景协会、广州盆景协会联合举办,旨在推动研究岭南“素仁”格盆景一脉的研究和发展。岭南民艺平台参与这次研讨会的筹备与组织工作中,让平台团队师生亲身与岭南盆景资深人士的接触,亲身体会到岭南盆景人的精神风貌,真实了解素仁格盆景的发展现状,在现场亲身感受上百盆素仁格盆景精品,并通过研讨会的参与学习更加理解岭南盆景的历史发展与精神内涵。
下一步,平台还将在高校校园之中探讨岭南盆景与当下生活环境的关系,在华南农业大学开展盆景园营造与岭南盆景展览的策划设计中,强调以入境式的设计思维,引导团队学生真正主动思考与介入岭南盆景的保护传承行动之中。
4小结
曾几何时,岭南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与悠游自在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岭南盆景艺术,而今岭南盆景的传承与发展亦当回归到岭南人的生活,对接当代生活模式。正是带着这些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开启了“口述盆景”研究与教育探索。岭南盆景匠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一代代岭南盆景人倾注毕生的默默奉献与实践,新时代下作为高校的相关研究平台有责任也有义务加以挖掘和研究,探讨岭南盆景与岭南园林匠作技艺在当代具体而微的保护传承手段与方式。
注:图片均由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高伟,李晓雪,李自若. 发扬工匠精神,给造物以灵魂[J]. 广东园林,2017,39(2):4-6
[2] 鲍戈平,张翼. 园芳杂辑——浅探中国古代文献中潜藏的造园花木专篇[J].中国园林,2014(5):102-107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