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陈欣鹏
【摘? ?要】 针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分析,首先从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优势入手,然后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效评价,主要内容有:农业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综合防控技术。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Abstract] Aiming 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rice green technology analysis, first of all from green ric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advantage of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rice green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 evaluation, the main contents a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hys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biological technology, chemical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Keywords] ric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在水稻种植中,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我国水稻种植业的良好发展,在防控病虫害工作上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目前,在绿色生产背景下,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出现了绿色防控技术。通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实现促进水稻种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时,需要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进而有效提升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本文针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业技术正在大力推广和改革,其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1]。在种植水稻实践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关键环节,并且也是提升水稻种植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时,需要对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还需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考虑,这给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应用时,不仅可以使水稻健康的生长,还可以避免对高毒农药的使用,进而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促进水稻健康生长。目前,我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殺虫灯诱杀、生物农药、治虫控草、稻鸭、秧田预防保护等等。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社会效益
通过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品质,并且水稻的种植面积也会得到增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早期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时,由于农户整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农药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用药方面存在过度施用与盲目跟风的情况,这样病虫害防治方式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而通过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农户对农药过分依赖的问题,并且农户慢慢接受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2.2? 经济效益
通过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有效降低了防控成本,还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效益[2]。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防控病虫害的效果已经超过了95%,平均增产达到了600kg/hm2,并且其中稻鸭模式的应用,在提升水稻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以外,还提升了售卖商品鸭商户的经济效益。并且,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常规施药技术相比,用药的次数降低一次,这使得农药的成本和实施农药的人工成本得到控制。经过统防统治,使施药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应用常规施药技术相比,大约成本降低了30元/hm2。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3.1? 农业技术
针对二化螟虫的防控。在早春与秋后期间,需要对茎秆药剂水稻的根茬进行集中烧毁,对越冬虫源进行大面积消灭。若存在被害株,需要及时把其从稻田中拔除,进而使虫害量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还可以预防幼虫转株为害的情况[3]。
及时打捞菌核。在进行插秧前,在水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浮浪渣,这时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打捞与集中烧毁,进而使病害株率得到有效控制。
注重水肥管理。在种植水稻时,需要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在灌溉时可以利用间歇灌溉法,利用浅、湿、干的形式,提供给水稻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水稻自身对纹枯病的抵抗能力,还可以提升水稻的抵抗稻瘟病的能力。并且,在稻田中,需要创建浅水层,进而使田间的温度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处于较低的状态。在水渠与池埂中,需要彻底割净杂草,进而使水稻的生长环境更加透气与透光。需要及时销毁患病的稻草,进而减少稻田间的菌源。此外,在早追肥时,避免对过多的氮肥进行使用,并且还可以对钾肥和磷肥进行适当的使用。并通过炼苗的工作,有效控制水稻发生青枯病。
3.2? 物理防控技术
首先,灯光诱杀技术。在消除水稻二化螟等害虫时,可以利用灯光诱杀技术。可以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一般情况下,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可以对3.33hm2稻田的二化螟害虫进行诱杀。并且,基本上都是在6月底-7月底利用该种方式进行开灯诱杀害虫,开灯的时间一般在每天的7:00pm-次日6:00am。通过灯光诱杀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稻田中害虫的产卵量。
其次,性引诱剂法。在消除水稻中雄性二化螟害虫时,可以对性引诱剂法进行充分应用,这样雌性二化螟害虫就会正常的进行繁殖,进而使下一代技术有所减少。或者是,在道天剑放置一些诱捕器,在二化螟羽化盛期来实施诱捕。在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诱捕器的内部安设一个诱心,并且需要保证诱捕器要高于水稻,两者之间需要保证有30om的距離。
3.3? 生物技术
首先,稻鸭共栖法。在稻田中,对鸭子进行养殖,鸭子主要以成虫和幼虫以及虫卵作为主要事物。利用该种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此鸭子在啄食菌核的过程中,菌丝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长的。并且,鸭子在生长时,会对杂草进行践踏与啄食,因此该种生物技术还可以起到除草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地势较为平坦,且水源较为重组的地方,较为适用该种防控技术。在水稻栽种10天以后,把鸭子放养到水稻中,在挑选鸭子的品种时,需要尽可能挑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与生命能力的品种。利用该种防控技术的稻田,需要保证稻田中的水深在10cm左右。
其次,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进行预防。在利用该种方式预防水稻穗颈瘟病时,可以利用100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在稻田进行使用,剂量控制在10g/667m2即可。
最后,利用井岗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预防。在预防工作中,在稻田中,把100ml的10%井岗霉素使用在667m2的稻田中,利用喷雾的形式,来喷洒药剂,进而有效预防纹枯病。
3.4? 化学技术
在防止地下害虫时,可以利用化学技术。在水稻秧苗期间,蝼蛄是影响到水稻健康生长的重要地下害虫。在防治蝼蛄害虫时,可以在每667m2的稻田中,对100g的40%辛硫磷乳油进行使用,把药剂加工成毒饵,在膜内进行使用;或者是把药剂加工成毒土,均匀播撒在床面上。
在对潜叶蝇进行防治时,也可以利用化学技术。在对水稻进行插秧的前1天,可以在美100平方米的稻田中,对6g的75%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或者是对6g的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混合到2.25kg的水中,把混合后的药剂在茎叶处进行喷洒,进而使秧苗处于带药的情况下,向本田进行移栽。在利用化学技术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化学农药进行挑选;其次,需要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毒性;再次,需要保证化学农药的安全性;最后,需要对化学农药用量进行合理控制和掌握,并且需要对农药使用的间隔期进行有效控制。
3.5? 综合防控技术
在种植水稻时,若仅仅通过一种防控技术是难以获得良好的防控效果的。例如,通过引诱剂来防控水稻病虫害时,虽然会把水稻病虫害杀死,但是与此同时也杀死病虫害的天敌,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想要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提升病虫害的防控质量效率,需要对各种防控技术进行综合使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促进我国水稻业的良好发展。因此,我国水稻种植物区需要给予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内涵进行了解和明确,在此基础上,根据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合理挑选,进而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水稻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崇海.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乡村科技,2018(33):87-88.
[2] 刘惠芳.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J].南方农业,2018,12(26):15+17.
[3] 李红梅.水稻种植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