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
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夏道演
摘 要:将体质量(10.82±0.17)g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 cm×水深50 cm池中,每个池中10(G10)、20(G20)和40(G40)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4次水质。8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赤点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成活率逐步降低,但整体保持在40.00%~90.00%之间,G1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G40组(P<0.05)。试验结束时,赤点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47.97±1.98)~(68.02±2.34)%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变化在(0.70±0.33)~(0.93±0.42)%/d之间,两指标不同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赤点石斑鱼;室内;循环水养殖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称红斑)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高价值的养殖种类[1-2]。目前,有关赤点石斑鱼的苗种繁育[3-4]、饲料营养[5-6]、疾病防控[7-8]、生理变化[9]和苗种选育[10-15]等领域获取了诸多成果。而有关石斑鱼养殖密度对摄食和生长情况的研究主要在点带石斑鱼种类中研究较多。Anon[16]研究认为,不同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各不相同,全长为2.5 cm,在海上网箱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养殖密度可维持在400~600尾/m3,应用池塘养殖模式则控制在100~150尾/m3;全长达6.0 cm,采用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密度要控制在50~200尾/m3,采用网箱的养殖密度最好控制在15~20尾/m3,全长达16 cm以上时,网箱养殖模式的养殖密度应降至14尾/m3;Teng等[17]研究认为,体重为15 g的石斑鱼,在海上网箱养殖密度应为60尾/m3最佳。但对于室内采用循环水养殖的赤点石斑鱼在养殖过程中密度及水质的变化情况尚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赤点石斑鱼等石斑鱼类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将赤点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10.82±017)g,置于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养殖。
1.2 方法
设3个试验密度组,每组设3个重复,放养密度分别为10、20、40尾,并记录为G10、G20、G40。
试验时间为8周,水温保持在(23.5±20)℃、pH维持在7.98,盐度控制在24‰~26‰的水环境中进行。每周采样8次进行测量,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 -P)、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等监测项目样品采集、贮存、运输、前处理等均按海洋监测规范[18]进行。每天清除杂物并统计死鱼数量,投喂采用浮性膨化粒饲料,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待试验结束时,采用电子天平(精确到0.1 g)测量体质量,用直尺(精确到0.1 cm)测量体长,每组测定50个样本。
1.3 测定项目和数据处理
测定了下列项目:
成活率=终末幼鱼尾数/初始幼鱼尾数×100%
增重率=[(幼鱼终体质量-幼鱼初始体质量)/幼鱼初始体质量]×100%
特定增长率=[(Ln幼鱼终体质量-Ln幼鱼初始体质量)/饲养天数]×100%
肝体比=鱼肝脏质量/鱼体质量×100%
内脏比=鱼内脏质量/鱼体质量×100%
肥满度=鱼体质量/鱼体长3×100%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处理软件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Duncans)对测量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对存活率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成活率出现了逐步降低的现象,但整体保持在40.00%~90.00%之间(图1)。
图1 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对成活率的影响
标有*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2.2 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经统计,赤点石斑鱼的WGR变化在(47.97±1.98)~(68.02±2.34)%之间,不同的养殖密度显著性差异显著(P<0.05);SGR在(0.70±033)~(0.93±0.42)%/d之间,不同的养殖密度显著性差异显著(P<0.05);HIS为(1.69±021)~(1.72±0.21)%,VSI在(5.61±0.27)~(5.72±0.21)%范围,CF在(2.75±0.18)~(278±0.20)%之间,各密度组的HIS、VSI和CF差异不显著(P>0.05)(表1)。
2.3 赤点石斑鱼的养殖密度对水质变化影响
经测量得知,养殖时间越长,水质环境均显现出污染趋势,说明养殖密度对水体的影响明显,但水质标准均在赤点石斑鱼的适应范围内(图2)。
3 讨论
3.1 开展赤点石斑鱼循环水系统工厂化养殖
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主要特征是水体循环利用,日均水利用率在95%以上,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和可控等特点,是可持续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是全球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养殖技术[19-2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和调节养殖水环境的理化条件进而开展循环水养殖,可实现赤点石斑鱼高效、生态的循环水养殖新模式。
3.2 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与水质环境的关系
逯尚尉等[21]研究了点带石斑鱼养殖密度对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点带石斑鱼幼的代谢与生长影响较大。本试验中,进行高密度养殖时,摄食量大,排污量多,导致成活率低。第8周时,G40组的COD、DIN和PO43- -P浓度却显著高于G10组(P<0.05)。黄大宏等[22]对环境因子对条石鲷生长影响研究时指出,适宜工厂化养殖条石鲷的水质环境为DO应大于6 mg/L为最合理。而此次试验通过对循环水室内养殖赤点石斑鱼水环境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三组不同密度的DO值均出现了下降现象,但G10密度组DO值依然高于6 mg/L,仍能合理地进行室内养殖试验。
3.3 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的确定
综上所述,进行体质量为18 g左右的赤点石斑鱼室内循环水养殖时,养殖密度应控制在2.89 kg /m3较为适宜,但长久的养殖过程中,应增加有益菌或者化学制剂等水质改良剂改善养殖水环境。
参考文献:
[1]
Masuda H, Amaoka K, Araga T, et al.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M].Tokyo: Tokai University Press, 1984:37-38
[2] 陈省平,胡晓丽,刘 涛.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 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8 (1): 56- 61
[3] 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5,17(1): 21-26
[4] 叶 鹏,蔡厚才,许明海,等.不同培育方式对赤点石斑鱼成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J].海洋渔业,2006,28(3): 201-205
[5] 李金秋,林建斌,朱庆国,等.人工配合饲料与小杂鱼饲养赤点石斑鱼效果的对比试验[J].台湾海峡,2005,23(2): 167-173
[6] 贾 芬,冯德庆.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J].水产科学,1994,13(5):12-14
[7] 刘晓丹,胡先勤,黄剑南,等.神经坏死病毒在赤点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2014,38(5): 876 -882
[8] 杨 霞,吴信忠.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J].水产科学,2005,24(9):5-7
[9]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 344-350
[10] 郑乐云,黄种持,危林丹,等.赤点石斑鱼精子的超低温冷冻及短期保存[J].海洋科学,37(3):38-44
[11] 陈省平,丁少雄,陈嘉慧.赤点石斑鱼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1 (3) : 83-89
[12] 李辰昱,汪洋,周莉,等.赤点石斑鱼促甲状腺激素TSH β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斑马鱼胚胎原始性腺和垂体中定位表达[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4):822-827
[13] 丁少雄,张之文,杜佳莹,等.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MHC II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多态性分析[J].海洋学报, 2009,31(2):129-138
[14] 王 颖,张之文,丁少雄,等.赤点石斑鱼ICLP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8 (3):428-434
[15] 杨求华,黄种持,郑乐云,等.云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生长[J].海洋渔业,2014, 36 (3):224-231
[16] Anon.Grouper Culture[M].SEAFDEC Aquaculture Department,Tigbauan,Uoilo,Philippin-es,2000:102
[17] Teng S K, Chua T E. Effect of stock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of estuary grouper, E-pinephelus salmoides Maxwell, cultured in floating net-cages [J]. Aquaculture 1978, 15:273-287
[18] 国家技术监督局.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9] 陈 军,徐 皓,倪 琦,等.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研究报告[J].渔业现代化,2009,36(4):1-7
[20] Mons M B,Ebeling J M.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M]. Itllaca:Cayllga Aqua Ventures, 2007,7
[21] 逯尚尉,刘兆普,余 燕.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 2011,18(2): 322-328
[22] 黄大宏,吴江泉,叶存魁,等.环境因子对条石鲷生长的影响[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5):23-26
Effects of Stocking Density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Epinephelus akaara and Water Quality in an Indoor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ZHOU Shaofeng, ZHOU Ruifa, XIE Youliang, XIA Daoyan
(Ningde Nanhai Aquatic Products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Ningde 352102, China)
Abstract:The body mass (10.82 ± 0.17) g of Epinephelus akaara juveniles re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