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打造美丽新村升级版
雷鸣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是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体现,又是推进农业农村工作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秦州区作为甘肃省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践中,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全面落实“打造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首位之区、实力之区、活力之区、魅力之区、宜居之区、典范之区、奋进之区”的总体部署,举全区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打造秦州区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一个目标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全区上下要紧盯打造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带头区核心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大力实施“1666”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整合项目建设资金。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建设、文化传承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城中村改造提升、环境综合整治等多种形式,按照全区每年不少于80个村的推进速度,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爭到2020年全区60%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六大工程
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思想基石。秦州区立足于全区农村实际,科学编制和及时启动了“六大工程”。
——农村规划编制工程。一是科学编制全区村庄布局规划。二是推行“多规合一”,将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以及地质灾害治理规划等相衔接,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污水处理、防灾减灾、环境绿化美化等统筹安排。三是科学设计村民住房,按照安全、保暖、适用、经济、美观、协调的原则精心设计,为村民提供若干套可供选择的建房样式,指导村民按规划设计进行住房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水、电、路、房、网等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是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基层组织阵地、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推广新型节能环保技术,逐步推广使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空气能”热泵采暖等多种新型节能环保技术以及墙体保温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实现农村冬季取暖方式革命性变革。
——农村环境整洁工程。一是持续治理城郊结合部及出入口村庄和乡镇集镇乱搭建、乱堆放、乱停放、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拉杆线、乱设摊点、乱涂乱画、乱设广告牌等“十乱”现象。二是集中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三是重点整治交通主干道沿线村庄面貌,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长廊。
——创业增收致富工程。一是壮大提升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大樱桃、苹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外销窗口和电商平台建设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和交易平台,引导和鼓励返乡能人带动、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银行等有效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00家、家庭农场达到150家。三是提升创业致富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培育工程。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实施文明礼仪、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有修养、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积极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示范户、 “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平台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好“三下乡”“送戏下乡”“农民文化艺术节”“文化惠民”等文化活动。
——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工程。一是加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村干部工作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二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三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个一批
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力实施“六个一批”工程,是秦州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内在要求。
——易地扶贫与危房改造搬迁一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速度推进的原则,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居住分散偏远的180个贫困村(包括152个自然村、28个行政村),结合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灾害避让以及重大项目建设,按照新型社区标准科学规划,加快建成2000—3000人左右的中心村。
——特色小镇与休闲观光建设一批。突出地域和资源特色,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加快实施好娘娘坝生态旅游风情小镇、平南乡村旅游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木门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大象天水·西秦古镇文化旅游园、齐寿山中国分水岭地理文化旅游大景区三大特色园区和汪川田园风情小镇、玉泉罗玉沟特色生态小镇、多嘉庄特色小镇、大门生态旅游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建设。
——文化传承与古村落修缮保护一批。大力实施传统古村落修缮保护工程,对天水镇庙坪村、龙头寺、天水村,秦岭乡斜坡村,玉泉镇皇城村等11个文化传统古村落进行修复保护,打造一批历史文脉厚重、乡土文化浓郁、特色民俗富集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继续抓好平南镇王坡村省级乡村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博物馆等18家博物馆建设,依托秀金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秀金山农耕文化博览馆和张吴山民俗文化村,建设50家乡村文化博物馆、记忆馆、传习所,重点保护传承好一批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及农耕食文化。
——重点项目安置与城中村改造提升一批。结合实施新版城市建设规划,优先发展太京新城、藉口商贸物流区、中梁空港小镇等12个特色小镇和60个中心村建设,对玉泉镇、太京镇、藉口镇城市规划和中梁空港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城中村,有计划地实施搬迁、改造、提升,启动实施秦州新城、空港新城、北山公路、天平高速互通立交规划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加快形成核心区拉动、卫星城镇辐射带动城市发展空间结构。
——产业基地与生态旅游开发一批。推广平南镇孙集村的滑雪体验、秦岭镇中峪村的连翘花卉、牡丹镇牡丹村的牡丹园等依托乡村田园风光、旅游景点等资源,建设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娱乐、商贸物流、生态安居五位一体生态旅游综合体经验。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方式,建设旅游示范点、特色旅游村镇和美丽乡村。到2020年,乡村旅游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特色旅游示范村达到50家以上。
——旧村改造与环境整治改善一批。推广皂郊镇兴隆村、秦岭镇竹林村等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对人居环境脏乱差但无需整体搬迁的旧村,进行改造提升,彻底消除不安全住房,到2020年实现全区所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确保村民住房安全化,村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舒适美观。
六项措施
实现农村发展新跨越
建设具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领导、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综合施策,努力做到“六个强化”。
——强化区级统筹,整合项目资源。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统筹规划全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培育,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共享共建”。把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灾后重建、生态移民、异地扶贫搬迁、灾害避让、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土地整理、棚户区改造、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等所有涉农项目及资金优先向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精准扶贫村倾斜聚焦。
——强化财力保障,明确奖补重点。每年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800万元,省级示范村每村每年100万元、市级示范村每村每年20万元、区级示范村和整洁村每村每年5万元的配套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配套到位。
——强化机制创新,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工商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以及回乡创业人员通过合作共建、合资经营、独资创办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宅院、碾麦场、校舍、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水塘水坝、生态景观、人文景点等资产资源,由投资者自主经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强化执法监管,稳定管护队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大环卫、大环保”体系,制定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域化处理”的村庄保洁和垃圾清运处置机制。按照每300名村民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逐步配备专兼职保洁员。在原来8个乡镇综合执法环卫管理所的基础上,今年实现16乡镇执法监管队伍全覆盖,彻底扭转重建轻管现象,确保美丽乡村建得起、管得住、维护好。
——强化考核奖惩,狠抓工作落实。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纳入全区“三农”工作考核体系,实行“季度通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的督导考评制度,推行“以奖促治、以奖促建、以奖促管,先建后补、大干大补、不干问责”的激励机制和问责约谈机制,每年表彰命名一批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和先進示范乡镇,通报一批后进村和后进乡镇,并对工作表现优异的乡镇和部门干部提拔重用,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约谈调整。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发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职能作用,认真抓好谋划部署、统筹协调、组织推动和督查考核;进一步明确领导包抓责任,督促乡镇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年度任务的落实;区直部门也要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区上下共同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让“美丽+宜居”的发展模式,在秦州大地上焕发出盎然生机,彰显美丽秦州新的发展动能。 (秦州区委政研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