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的特征与发展
陈毓博+张英莉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杜尔伯特蒙族民歌特征和发展的分析阐述,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和内容,试图发现一些对于歌曲整体把握和创作特点的规范,也试图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杜尔伯特;民歌;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77-02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蒙古族聚住区域,蒙古族迁居至此已有数百年历史,其蒙古族民歌已被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有独特的演唱方法、歌曲的旋律中有蒙古族音乐特点、在题材创作方面也采用杜蒙故事与传说,是半耕半牧的蒙古族群众长期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歌。本文所分析的民歌主要是将杜蒙蒙族民歌分为杜蒙蒙古族传统民歌和带有蒙古族音乐特征的创作歌曲两个部分。杜蒙蒙古族创作歌曲主要是根据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结合杜蒙蒙古族音乐特质并且结合杜蒙民间文化艺术题材的歌曲,将杜蒙蒙古族创作歌曲归类为杜蒙蒙古族民歌大类中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文化、社会经济以及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民歌本身固有内容正在被变形和肢解,逐渐深入到杜蒙创作歌曲当中。杜蒙蒙族创作歌曲是音乐工作者的创作产品,通过改编杜蒙传统民歌或运用蒙古音乐元素创作加工的方法进而从事的创作活动,对杜蒙蒙族音乐的认识和创作有深刻的认识与呈现。
随着传统的地域性特点和被文化交流的大趋势所打破,当大众已经被网络、广播和电视等新媒体所接受的时候,传统民歌必然面临逐渐被统一化的结果,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无法否认差异化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而言在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反而逐渐有更多的人对差异化需求更加迫切,于是杜蒙蒙族创作歌曲在这样的背景下延续着杜蒙蒙族民歌的特点和脉络。纵观杜蒙蒙族民歌发展的过程在部分特征方面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化。
一、音乐题材特征的发展与变化
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有着大量的题材内容,具体分类为宴会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牧歌等类别。在众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杜尔伯特地区蒙古族的文化生活和民族思想,也是对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传统民歌《宴歌》、《喜宴歌》、《微风摇曳的鲜花》、《满都拉少爷》、《南飞燕》等等。在解放后逐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融入了更多时代性质,展现出牧民当家做主以后对党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赞颂和对生活变化的感激与喜悦之情。如《牧民爱唱毛主席的歌》、《我为祖国放骏马》、《知心话唱给主席听》等作品。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显现,有更多的歌曲类型在展现出个人理想的最求和对现代化生活的承认。如;《云朵》、《女神湖》、《祝福》等等。
二、艺术风格特征的发展与变化
作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其作品数量较多,能够将草原文化和风土风俗文化充分反映出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累过程,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是根据蒙古族音乐的特点,由现当代的作曲家和音乐工作者通过蒙古族音乐元素和当地民歌改变而成杜蒙民歌,在杜蒙区域和周边区域进行传播,这一艺术特征是根据时代因素的创作需要,当然,其艺术内涵和艺术内容都被更加丰富的赋予其中。
三、创作技法特征的发展与变化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根据体裁分为长调、短调、混合调、宣叙调。流传在杜尔伯特地区的蒙族民歌以短调歌曲见常,曲式结构为单一部曲式,其结构对称十分工整,旋律线条自然而又流畅,节奏型明快,节拍多为2/4和4/4的节拍,此种节奏也更容易展现蒙古人明朗和真挚热情的草原民族性格。
无论是在蒙古族创作歌曲当中的改编型作品还是原创型民歌作品其在音乐的节奏型、节拍和曲式结构形式都没有过多的变化但是,在解放以后的蒙古族民歌还有作曲家通过创作技法上的变化将蒙古族民歌的曲式运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将传统的蒙古族民歌进行截取、发展和扩充,填充到已有的曲式结构中,对蒙古族民歌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原创型的蒙古族创作歌曲并不完全采用蒙古族民歌的现成曲调,而是将蒙古族音乐特征充分融入到旋律里面,将蒙古族音乐元素作为曲风和旋律充分吸收到蒙古族歌曲里面,结合杜尔伯特音乐题材或文化题材,并将其做出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扩充,如此一来蒙古族的艺术性和丰富性便能够充分提升。例如,在《知心话唱给毛主席听》这首歌曲,民族调式以A角调,节奏型是2/4、4/4,开头出现装饰音,由装饰音引入后歌曲旋律进入引入部分,在旋律当中出现c音,马上从a至c由小三度变化为从c到a的大六度,这是在蒙古族歌曲旋律技法上的典型特征,以及大跨度的六度音、五度音的出现。蒙古族民歌的发展就像一条逐渐汇入支流的大河,特别是解放后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民歌发展与原始的蒙古族民歌音乐语言蒙古族民歌与蒙古族创作歌曲就像鱼与水之间的依存关系。杜蒙蒙族民歌详细和真实地记录了该地区蒙古族人民的音乐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着改变。它从上个世纪解放前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当代都是秉承着一贯的传统一脉相承,但是逐渐在音乐文化和作曲技术的进步的改变的大环境的影响下也使得他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当然,无论怎样变迁,从民歌内容和题材上面来说都是以草原生活为主体,反应草原生活为特征之一。在艺术特征上,杜蒙蒙族传统民歌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而现当代的新民歌创作技法较具有时代性和更强的功能性,能够将曲式的发展和扩充做到完整的统一,在作曲技法和音乐文化方面相结合是该地区发展的主要艺术特征,当然在演唱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把握。
四、杜蒙蒙族民歌演唱特征的发展
由于传统杜蒙蒙族民歌的受众面、音乐体裁、艺术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演唱不同时期的杜蒙蒙族民歌时,对语言特征、发声的技术、音乐旋律装饰音的运用都有所变化。其传统民歌在演唱过程当中含有大量的即兴创作的元素,融合了区域性的语言习惯,在韵律、韵脚方面也存在着蒙语的押韵,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歌中大量的歌词由蒙语转向使用汉语,这与受众面的范围的扩大是有关系的,当然这样的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歌曲的语感和旋律的重音的创作。
因杜蒙近一个世纪以来汉族人口迁入逐渐增多,在人口比例方面已经占据了县人口比例的大部分,所以蒙族民歌的语言已经从阿尔泰语系的蒙语改变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在演唱中,字音的处理和重音的处理便产生较大的变化,蒙古语的语言每个词都会有固定的重音,而汉语在应用中是以字为主,在蒙古语的语音学方面是每个句子由重音在前起音,汉语中并没有明显的重音习惯,这也是蒙古歌曲的旋律重音处经常有装饰音的原因之一。
当然无论是现当代创作技法所生产的艺术作品还是蒙古族传统艺术技法所流传来的艺术作品,在在歌曲的衬词中都有例如“啊”、“哈”、“呵”、“呦”这样的语言元素,这种感叹词配合旋律都有烘托声乐作品整体气氛和抒感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起到段落于段落之间的连接,起到在汉语传统戏曲里面叫做“过门”的作用,更进一步的讲,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小范围的功能新离调。有些词是重叠性质的比如:“啊哈哈嘿”、“哦咳咳咳哈”等形态是一直为杜蒙蒙族民歌所沿用的。在演唱传统民歌时尽量使用蒙文演唱,在演唱现当代民歌时由于有原创的汉语歌词故而可以运用汉语演唱。
五、装饰音特征的发展与变化
杜蒙传统蒙族民歌有一定数量的装饰音,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单倚音和双倚音都是比较常见的类型,通过横膈肌让气息稳定排除使声带进行颤动,与此同时咽部的运动促使音色音调进行变化。这种装饰音在演唱中有很大的即兴成分,多数在谱面中并不详细记录。其即兴演唱的特征并不是说完全自由的,主要是而是建立在歌唱者对歌曲的了解上的,而习惯上通常出现在重音和重音附近。
近现代的杜蒙蒙古族创作歌曲保留了传统民歌装饰音特点,仍然是以小三度和大二度的装饰音为主,具体位置由作者在谱子上明确标记,如此演唱者能够在演唱的时候更加直接地发现音乐的演唱风格且不会因为演唱者的能力差别而破坏歌曲的旋律线条。
六、结语
不论是杜蒙蒙族传统民歌还是现当代创作民歌都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杜蒙民族自治县由于近年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加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情况,在对软实力的侧重前提下,杜蒙蒙族民歌的数量和质量均有着较高的提升,所体现的蒙族人民生活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当然也面临着时代和社会变迁所产生的音乐变化,无论蒙族民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等方面都是民歌发展的古族民歌还是蒙古族创作歌曲,都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以上特征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杜蒙蒙族民歌的的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这些民歌的特征也正是本地区蒙族音乐的主导特征,在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对于歌曲整体把握和创作特点的规范,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乌云陶丽.蒙古歌唱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薛晓燕.优秀蒙古族民歌与创作歌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4]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于智,郝佳音.草原金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6]萨仁格日勒.蒙古民俗文化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7]呼格吉乐图.蒙古族音乐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8]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9]张巧红.蒙古族民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金磊鑫.蒙古族风格歌曲的创作与演唱[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11]吴颖.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新探[J].内蒙古艺术,2009(2).
[12]李丽娜.左如云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探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13]刘丽.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风格特征及形成[J].音乐创作,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