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

    【摘要】《大灭绝时代》是2015年普利策奖纪实类获奖作品,该书追溯跌宕起伏的灭绝史,结合真实事例和专业知识,为读者描摹出当今世界的轮廓:第六次大灭绝已经来临。笔者通过介绍作者以及作品内容,分析《大灭绝时代》的写作特色,解读深刻的灭绝主题,进而揭示文中蕴含的生态哲理。

    【关键词】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物种灭绝;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单位】毛毳,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当最后一只大海雀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时,当感染壶菌的金蛙被关进隔离保护箱时,当身患白鼻病的小棕蝠成群死亡时,当那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迅速灭绝时,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大灭绝时代》(The Sixth Extinction)中庄严宣告: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到来。她从亲自参与的科考历程中解读生物现象,为人类揭示物种灭绝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和耸人听闻的未来。

    一、作者及其作品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1961——)是美国优秀的科普作家、著名记者。科尔伯特虽出身于政治记者,但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对世界的好奇使她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她自担任《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以来,就一直专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曾因深度环境报道《人的气候》(The Climate of Man)而备受瞩目。在报道中,科尔伯特细致地观察全球变暖的趋势,为人类敲响自然环境的警钟。八年后,这位女作家又推出环保巨著——《大灭绝时代》。科尔伯特跟随生物学家和环保员的脚步,亲历灭绝现场,结合三百年的灭绝历史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为读者勾画出当今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中,第六次大灭绝已经来临。该书一出版便引起热议,被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社会名人和多家主流媒体强烈推荐,并成功地获得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评委玛丽·艾伦·汉尼巴尔在《旧金山纪事报》中高度评价该书:“行文优雅,节奏紧凑,令人目不转睛。”

    本书的题目是“大灭绝时代”,英文书写为The Sixth Extinction,直译作“第六次大灭绝”,即在此之前有五次大灭绝。地球在近五亿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五次物种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晚期和白垩纪末期。引起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气候的剧烈变化;其二是突发性灾难。气候的变冷或变暖都会引起物种灭绝,奥陶纪末期的灭绝便是因为冰川化,藻类植物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气温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三叠纪晚期的灭绝,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温度升高,海水酸化。白垩纪大灭绝的原因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扬起的粉尘长期悬浮在大气层中,遮蔽生物生存所需的阳光,使得地球上体积大于猫的生物全部灭绝,其中也包括恐龙。而现在的人类则在复制这些灭绝因素,引发又一次新的物种大灭绝。

    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杰作,科尔伯特不仅为地球家园中已经逝去的生命低唱挽歌,而且真实地记录人类文明进步背后的巨大损失。本书包含十三个章节,每一章节都集中讲述一个或几个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物种的故事,如巴拿马金蛙、新泽西盘船菊石、苏门答腊犀、尼安德特人等。作者在这些灭绝事例中穿插着专业的科普知识和具体的历史语境,宣告第六次物种灭绝的来临。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读者逐渐清醒地意识到:第六次大灭绝是由一种物种引发的其他生物的灭绝,其罪魁祸首便是人类自身。

    二、写作特色

    不同于其他晦涩难懂的科普著作,科尔伯特的这部纪实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国家地理杂志》对本书评论道:“该书兼顾科学的严密性和文学的生动性。”该书语言优美生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迷人的探险;同时内容不失严谨的科学性,引人深思。

    首先,科尔伯特将纷繁复杂的物理、地理、生物和历史知识运用到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提出发人深省的生态观点。她首先介绍史前的五次大灭绝,进而引出“灭绝”这一概念以及“灾变论” “均变论”的发展与演变,联系实际的物种灭绝事件,推出第六次大灭绝来临的结论。而后,她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侧面记录大灭绝的原因:过度屠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物种入侵,最终揭露人类在第六次大灭绝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次,科尔伯特并没有一直使用议论、说明等写作方式,而是大量地使用记叙,这就使得该书行文通俗易懂、朴素踏实。如第六章讲到海水酸化问题时,科尔伯特引用具体数据,介绍相关知识,又借助海洋中的贝类生物来说明海水酸化的巨大危害。在书中,科尔伯特借助叙述这一写作方式,巧妙地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第三,该书语言优美、文笔细腻。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科尔伯特借助优美的语言展现自然的美丽,也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对生命的敬畏。该书第七章关于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描写尤为动人:“太阳刚刚下山,海水降至一天中的最低潮,你独自一人漫步在平坦的珊瑚礁上,它们在刚刚没过脚面的海水中延伸向远方。你的头顶上是一望无际的星空,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耀眼光芒。低头看着脚下,水中有发光的水母、变色的章鱼和五颜六色的贝类,也有行动缓慢的海龟、巨大的海参。如果抬头眺望,则会发现周围没有岛屿,也没有陆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海水。”跟随作者的笔端,读者仿佛置身于大堡礁上,震撼于它的壮美。除此之外,科尔伯特还多次引用其他著作的语句,以提升思想内容的深度,增加语言的文采。如序言的开头一句:“据说,初时一切皆混沌不清。”科尔伯特几乎完全套用蕾切尔·卡森的《环绕我们的海洋》中的第一句话,而后又用这个书名充当第六章的标题,以此来向卡森致敬。

    三、深刻的创作主题

    《大灭绝时代》既充满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又贯穿严谨客观的科学理性。科尔伯特用生动的文笔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借助通俗的语言诠释深奥的专业知识,只为揭示一个主题:第六次大灭绝是由一个物种引起的其他物种的灭绝,而罪魁祸首便是人类。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授权人类统治自然,让人类管理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和地面上行动的生物。而人类也将自己看作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为自己创造的,这便是被生态学家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奴役自然和其他生物。人类为了自身生存,残忍地杀害其他动物;为了发展工业,大肆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为了自己出行便捷,使用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开展全球贸易。人类醉心于自己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却忽略这背后的代价。

    一方面,贪婪的人类以牺牲其他物种为代价,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苏门答腊犀是一种身体庞大的哺乳动物,它在避免被捕食方面有巨大优势。但当人类出现后,这种优势便彻底消失。犀牛角被人类视为珍贵的药材,这让苏门答腊犀遭遇灭顶之灾。在人类的疯狂屠杀下,目前世界仅存不到一百头苏门答腊犀。另一方面,二氧化碳的排放使气温升高、海水酸化,这都严重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便大力发展工业,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约3650亿吨碳。这使地球上稳定的气温急剧上升,引发一系列灾害,其中便包括两极永久性冰川的融化、低海拔地区的淹没和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同时,人类排放的碳有三分之二都被海洋吸收,这超过海洋自身的承载力,使海水出现酸化。海水酸化改变穿过水体光线的强度,干扰声波的传播,让海洋变得嘈杂,这都使海洋生物遭殃。而在众多的冲击中,最严重的是被称为钙化者的生物。海水酸化增加它们的钙化成本,使其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除此之外,交通工具的革新拉近了世界各地区的距离,也为外来生物的入侵创造了机会。随着跨国贸易的发展和全球旅行的增多,意外引进的物种正以指数速度增加。这些物种被运送到新大陆时,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天敌甩在身后,以疯狂的速度繁殖,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小棕蝠是美国大陆上的常见物种,却因地丝霉菌的入侵而大批死亡。外来壶菌干扰巴拿马金蛙通过皮肤吸收电解质的能力,使它在短短几年里变为濒危物种。

    《大灭绝时代》是一部力透纸背的警世巨著,在书中,科尔伯特为人类呈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灭绝时代,引导人类思考文明背后的灾难。当那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个接一个地灭绝时,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科尔伯特在书中委婉地告诉读者,是人类。人类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时,也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大灭绝时代[M]. 叶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4).

    [2] 林颐. 人类如何诗意地栖居——读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N]. 河北日报,2015-07-10.

    [3] 叶盛.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J]. 三联生活周刊,2015(6).

    [4] 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M]. 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王诺. 《圣经》的人与自然观及其批判[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3).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