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之谈桂林山水画
张艳华 方照周 刘国红
时间:2014-11-27-15:00 地点:桂林广西师大育才校区北苑
[注:本文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桂林山水画发展史研究》编号:YB201031课题阶段成果之一]
张景鸿(以下简称张师):很荣幸见到刘老,占用您的时间了。桂林山水画发展史研究课题已经两年,最初是那次在大瀑布饭店的启动仪式。后来经过一些调研如收集资料等,发表过几篇论文,也通过了几次访谈、座谈会采访过几位前辈。今天想先由几位研究生请教您几个问题。
方照周(以下简称方):刘教授好!您作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资深教授,也是当地桂林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画家,我们十分荣幸有机会向您请教。黄独峰先生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的重要画家,他在外学习数年后回广西,对桂林山水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岭南画派跟桂林山水画的桥梁,您怎么看待岭南画派对桂林山水画的影响?
刘益之(以下简称刘师):提起岭南画派,原来“二高一陈”是老三杰,而黎雄才,关山月,黄独峰是“新三杰”中的代表人物,黄独峰原来是一直跟高剑父学画,高剑父让黄独峰在“南中”任教。因此黄独峰是岭南画派嫡传,关系比较密切。黄独峰一生要的目标是:写生要像高剑父(一样灵活);用笔要像吴昌硕;色彩要像齐白石;造型要像徐悲鸿(雄浑)。徐悲鸿的画雄浑大气。他这个目标基本上也是这么过来的,当然他也有自己的东西。黄到了广西后称得上一个旗手。他到广西艺术学院教学,带出了不少学生,其为人从艺留下了宝贵财富,我是他(教学的)的助手,带了黄格胜、陈玉圃。个人关系也很密切。招了两个研究生。当时还在香港,其间我深受他的教育。山水人物画家刘锡永,73岁去世。
我59年毕业分配到广西,在校(湖北美院)时就喜欢山水。那时老师是张振峰、王宰文革受迫害严重,张在桂林办展我出力相助。我凡是艺术上对我有帮助的我就学习。上世纪50年代初,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一起写生,办展,我受此写生潮流(影响),不管国画油画都不靠相机,都现场画。老一代过世的,像黄宾虹、李可染(的画)我在校就常临。罗铭也是岭南画派。人问我是什么画派?我说我是岭南画派——重写生,又把西方的东西吸收,当然还是初期阶段。高剑父等人是吸收些日本画法,撞粉啊,染天,染水呀,都學过来。黄独峰入岭南后,感到自己的传统功夫还不够深,于是52年又拜了张大千,后来有人改换门庭,(过去,讲宗派那是很严格的)黄独峰立场坚定,立足点确立。因为张大千的“大风堂”藏画可谓富可抵国。进了“大风堂”才可看到,才有机会真正学习到。我到黄独峰家看他画画,这是(学习中国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
黄老1960年从印尼回国,受南亚一带包括印尼的中西画风影响很大。他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合作中学习。你参与了合作,就会拿出来(方法、水平)。过去学武,老师不教,就偷看、偷学。所以我认为,黄老比高剑父一代是超过了的。比广东的关山月、黎雄才也超过了。这一点虽然陈(树人)不承认,因有门户之见。我看过一本陈传席主编的《空有画派……》,只字不提(黄独峰),也是门户之见。黄独峰画册《印尼写生》,山水、花鸟都擅长,比黎、关、在用笔、用墨、表现实际上都进了一步。所以,岭南画派通过黄独峰影响是比较大的。黎雄才不但画漓江,还到周边去画。黄、黎、关三人都应在一个水平线上。他们的造型能力是传统中国画家所不及的。
黄独峰这人广东很多画家不知道,是由于排斥心理。一山不能藏三虎。两虎都不能。当广西知道这情况,就收了过来了广艺没有住处,刚到时就住饭店。系里要我第一个去接触他。到南湖边,后搬到艺术学院旁。所以岭南画派和桂林山水画,不分伯仲,就是说岭南画派对桂林山水画促进或说是起的是示范作用。
漓江画派最重要的是写生,用毛笔、宣纸,其它都不要。为什么?用毛笔、宣纸作画可以直接锻炼驾驭中国画材料的能力,难度很大。但是我不怕难。我的作画特点是毛笔写生。这五十,六十多年我就是当场画,不足的回来慢慢收拾。桂林山水,漓江画派,应说是画桂林。我就是画桂林。我这些年所到之处,都是毛笔写生。你钢笔的一条线,回来再变成画,很难。像李可染、宗其香、陆俨少、唐云、罗铭等(都重视直接写生)。齐白石画过桂林,但只是写意,画收集素材的速写。有个北流的人(冯震),是很有文化的人,他邀请过黄宾虹来。但画北流的,就是喀斯特地貌,共8张小画。讲到外来画家可以说,来画的很多,画的好的少。写生,过去有成见,虽“三真三假”或“七真三假”,但人家一看就是这地方。具体皴法,就是黄宾虹以后,习惯那一套,习惯了。勾以后,就是点,皴法少。桂林这地方,跟别地方都不一样,跟太行、华山都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这不是一般画家能观察到的。我就是用整体观察方法,这个是传统方法,包括白雪石啊,(传统习惯),他(的程序)是勾、皴、擦、点、染,这个对于桂林山水一是没有长期体验,二,不是整体观察,整体表现。
桂林山水画这一名词(概念),没问题!我书名就是用过,如《桂林山水画法》。宗其香写生是三个基地:桂林、西双版纳、三峡。他是水彩画家,央美水彩画主任。是徐悲鸿最重视的学生。徐悲鸿的理念 “西法之可采用者融之”。他的水彩画在中国是一流的,一生摸索,西方的什么可以融入?我一生体会,整体观察是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不被人注意的。整体在色彩关系中最重要。传统要从整体开始,整体观察是西法中最值得我们引进的。传统不是这样,我一看这个山,一眼(看)就知道用什么皴,就因为是整体观察。传统是从局部入手。用传统法画漓江的为什么不敢画?那就是没有整体观察,所以外地人到桂林,也就十天八天就走了。观察不到(位)。必须是当地人,长期在这。李可染不画漓江竹子,他不画漓江最美者(竹子)。不可能不见到(竹子),因为一是他注重语言,二是他毕竟不是桂林人。所以避开。榕树、竹、刘海粟、李可染肯定是喜欢的,但(在语言技法上)李主要是擦,发挥素描之长。漓江人,桂林人不画桂林,遗憾!一直,桂林画家都认为,桂林山水只用折带皴,(是误区。)
整体观察,油画最强调。冷暖只有靠对比才能看到和画出来。我是解放后进的美术学院,接受的是苏俄绘画体系。其实,就四个字:整体-局部。实际解决要几个钟头。是因为从整体表现。如搞得很细致,很丰富。徐悲鸿到了以后,一些人一下做不到,就联合起来反对他。
张师:今天的一代学生都是从素描入的手,但如果国画创作中不利用这地点,是否是基本资源的浪费?
刘师:就只是过关(高考)为实用学一招。画不像,就需要整体观察,明暗、形等要不断比较。陈丹青搞油画的,强调写生。油画画色彩。现在画照片的,色彩肯定单调,因为是从整体中单个切取。我写生就是用墨。到一定阶段,够,就上色。离开对象可以回来画,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我写一千张画没有雷同的,因为景物不同。我写生,往往板凳不移开,一景多角度画,画出多张画。画派,不管什么派都有可取的。
张:桂林山水的审美特征,您怎样理解?
刘师:奇秀为主,雄奇有没有?有。这要根据你的观察分析。比如独秀峰虽然不高,但它是号称“南天一柱”,所以很高。横看成岭侧成峰,看的角度不同,你高处看、仰看,它的雄、奇、险就出来了,另一角度看又很秀。现实中植被、树木,茂密了,看上去就秀。你像叠彩山也不高,但上面的建筑称“拿云亭”。 雄、奇、险、秀、幽、旷,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
张:桂林是水层岩?
刘师:喀斯特地质,基本是横向纹理,长横短竖,长竖短横。经雨水侵蚀,植被长期影响。太行山植被下紧接就是悬崖,悬崖也不过是横的。你掌握,先是植被,有进去,有凸出,因不同受光,形象就有变化。华山荷叶皴是大关系,但里面还有小的(石头纹理变化),总之是横、竖变化。水层岩,一层又一层,经几千万年变化,有孤峰,丛峰,九屋山、骆驼山是一种残峰,现在该崩的崩掉。通过皴擦点染,这种丰富性变化要表现出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这么画。再变化还是要表现。对象没有固定表现的皴法。河边水冲原因,骷髅皴出来了。雨淋(墙头)皴也是。七星岩石头也有折带皴。
张:刘老您怎么看桂林山水画艺术市场,艺术经济及规范市场的有序化?
刘师: 70至80年代,随着文革后旅游热的出现,那时客人买纪念品,带上桂林山水画回去最盛行。当然是低价位的。市场上的桂林山水画是低品位的。要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而发展。西方有西方的需求习惯,要了解。西方挂画的习惯不像旧中国。一幅中堂,两旁配对联。西方(建筑)我看过,中堂根本没地方挂,只适合小画。桂林五通农民画,分工制作,流水作业。要随人民审美提高而发展。我从不卖画。
刘:请老师对桂林山水画发展史研究的课题给点指导意见。
刘师:有本《名家画桂林》各流派,画桂林在哪方面去做,总之有审美眼光。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是多元。像我是一种。叶侣梅,从广东来的,画桂林比较长。首先要有作品。外地人画桂林、桂林人画桂林、一直画桂林的,可归类。各画种画桂林,非山水画家画桂林山水的。先搜集作品,再分类。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指导教师:
张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