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张绍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疾病,具有流行性、突发性和毁灭性,一旦水稻感染该疾病,极容易导致病情大面积蔓延,直接影响水稻质量与产量。为避免稻瘟病的产生,保障水稻质量与产量,文章探讨了稻瘟病的流行原因,并针对性提出绿色防控措施,以供探讨。
稻瘟病又被成为稻热病,是一种流行性疾病,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病害。一旦水稻感染该病,顺着气流传播,将为整片水稻的生产带来威胁,导致水稻减产10-20%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绝收。为有效控制该病,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的安全,应积极引进绿色防控,预防稻瘟病的同时,提高水稻的绿色健康。绿色防控主要是指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同时,达到所需的防控措施。尽可能选择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降低稻瘟病威胁的同时,保障水稻的綠色无残留,满足国家绿色发展的需求。
1、水稻稻瘟病的流行因素
①真菌充足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发的水稻病害,菌源作为水稻生病基础,病菌主要依靠菌丝体、分生孢子附着于稻谷、稻草等上过冬,数年,过冬的菌丝体与孢子重新生长,并危害新种植的水稻。据悉,在干燥环境下,菌丝能够在病组织内成活一年以上,分生孢子也能存活半年到一年,第二年,菌丝与分生孢子将借助风雨附着于新的稻苗上,在适宜温湿度下,病源萌发,水稻感染稻瘟病,水稻成长受到影响。一般来讲,若条件适当,菌源由侵入稻株到水稻发病仅需要四天,而这些病斑将会再次产生分生孢子,形成新的菌源,在风雨的帮助下,孢子侵染到其他健康植株身上,导致稻瘟病流行。由此可见,当条件适宜时,真菌会不断繁殖,并在不断感染新的植株,此为稻瘟病流行的主要条件。
②水稻品种
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性,通常,籼稻的抗病性要高于粳稻,杂交水稻的抗病性要强于常规水稻,耐肥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其抗病性相对较强。即使水稻为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抗病性也相应不同,在稻苗4叶期、分蘖期、抽穗初期时,水稻最容易感染疾病。对此,在稻瘟病防治时,种植户应重视品种抗病性,并在最易感染疾病阶段做好稻瘟病的预防工作。若在水稻品种选择时,种植户仅重视水稻的产量,而忽视了水稻的抗病性,选择抗病性低的品种,将为稻瘟病的流行创造条件。
③气候条件
对于水稻稻瘟病,气候条件与稻瘟病的轻重有直接关系,温湿度、光照、降雨等,都影响着稻瘟病菌丝与孢子的繁殖。当气候温度在24-28℃之间,湿度在90%左右时,水稻最易感染稻瘟病。对此,在稻瘟病的绿色防控中,重视气候条件,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如:在孕穗期、抽穗初期时,若遇到温度适宜、阴雨连绵的天气,将为稻瘟病流行提供条件。
2、水稻稻瘟病的绿色防控措施
①以农艺措施预防稻瘟病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避免稻瘟病的影响,使水稻高产、稳产,在水稻种植时,其一,应选择抗病性品种。因为,稻瘟病在不断演变,菌丝生存环境也相应变化,对此,种植品种也应更新换代,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其二,消灭菌源。对于带病过冬的稻草与稻谷,应及时处理,避免堆放在田地间,严禁菌丝、孢子过冬并重新生长,甚至导致稻瘟病的流行。其三,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在水稻种植中,为降低稻瘟病发病几率,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可采用浓度为25%的保克乳油或者百克乳油对种子浸种,提高种子的抗病性,降低稻瘟病的流行。其四,调整种植结构,选择轮作方式,提高水稻抗病性。其五,加强栽培管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水稻需求,合理施肥与给水,保障水稻营养充足,健壮植株,增强稻株抗病性。
②做好预报预测
为预防稻瘟病的流行,种植人员应依照水稻生长状况与稻瘟病的发生状况,做好预报预测工作,并提前预防,提高稻瘟病的有效防控。通常,在水稻分蘖盛期,若稻株生长迅速,叶片宽大披垂,叶色呈现出浓绿色,则表示稻瘟病可能流行;在分蘖后期,区域间的气候温度达到20℃时,应积极检查树荫下、粪底地等处是否生长有浓绿的稻株与易感染品种的稻田,若发现病株,且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着可能会发生规模性的稻瘟病;在水稻孕穗期,若稻株贪青,且叶片宽大却软弱,抽穗延迟,天气为连续高温阴雨天,表示着稻瘟病可能流行。对于这些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患未然。
③化学控制
在水稻生长阶段,稻瘟病未发作前,应提前进行疾病预防,采用浓度为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平均每亩20g;也可采用浓度为40%的稻瘟灵乳油,每亩130mL;也可选择浓度为25%的咪鲜胺乳油100mL每亩,以此有效预防稻瘟病。若稻瘟病初发,为避免疾病流行,应选择浓度为40%的稻瘟灵乳油,平均每亩130mL,对田地均匀喷洒,能够有效控制稻瘟病。
总而言之,在水稻生长阶段,因环境、品种等因素,稻瘟病流行,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与质量,对此,以农艺措施预防稻瘟病,做好预报预测,并重视化学控制,全面预防稻瘟病的大规模流行,有效降低稻瘟病的危害,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
(作者单位:651204云南省禄丰县碧城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