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周骏

    【摘 要】信阳民歌作为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享有盛名,然而能被大众所熟知并演唱的却越来越少,保护与传承对于信阳民歌来说迫在眉睫。信阳本地区的中小学校本课程是良好的平台,可以将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凸显本土音乐文化特色与保护、传播信阳民歌文化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双赢”。本文在现阶段信阳民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校本课程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信阳民歌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被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信阳民歌;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地区音乐文化之根本,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脊梁”。信阳民歌乃河南民歌之源,由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是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处,从而融合了南方的婉转、靓丽、细腻与北方的奔放、豪迈、高亢等不同的音乐特征。家喻户晓的代表性民歌《茉莉花》《王大娘顶缸》等,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了解到河南朴实、真挚的音乐文化特征。但随着物质文化的繁荣,音乐像“快餐”一样成为即时的消费品。信阳民歌在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正在渐渐流失,唱民歌的人少了,听民歌的人更少了,信阳民歌所代表的典型的汉民族文化被人们所记住并流传的也少了。北大考古博学院教授孙华先生说:“一个地方想发展,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应该保持自身的特点,对于祖先的遣产不能无视,更不能蔑视,因为祖先的遗产是地域自豪感的来源。”①所以,对于信阳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校民族演唱中的探究、社会音乐表演的需要等方面,而要在立足于基础音乐教育的背景下,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开始,感受、体验、参与到“唱民歌、演民歌、知民歌”等系列活动中来。那么,保护和传承不会再是有意而为之,人人了解信阳民歌的文化特征将是水到渠成。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在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在学校管理层面,校本课程中的地方民族音乐大大丰富了学校音乐教材资源的内容,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研究性,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传统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资源)运用到课程中来,让学生从小热爱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并树立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意识。”②信阳民歌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嫁接”,将会形成大别山民歌的校园传承模式,不仅有利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也为学校增加了地方特色,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那么,在中小学校本课程语境下,信阳民歌的哪些方面会被有效地感知与传承呢?

    首先,信阳民歌融“韵豫楚风”为一体的地方色彩将会在本地区的中小学中被有效感知。信阳方言的发音经常被运用在民歌唱词的表达上,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地方的才是民族的。在信阳民歌的演唱中有很多特殊的语言发音,它既不符合拼音的拼读标准,也不能完全模仿到位,它土得掉渣,但也美得撩人。比如:“没得”一词在普通话中为没有的意思,“瞧”为看的意思,在民歌《接干妹》中,歌词将这两个词语在生活中的发音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月里来正月正,俺接干妹瞧红灯。没得啥子你吃,俺接干妹子瞧红灯”;“馍馍”在普通话中为馒头的意思,在《山歌好唱口难开》的歌词中这样表达:“大米好吃田难种,馍馍好吃磨难挨”。信阳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已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并能深刻地理解民歌语句表达的人文内涵。另外,民歌中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能在校本音乐课程中得以深入体验。多数信阳民歌不仅音乐表现性强,而且诙谐幽默,能让儿童真正感知来自音乐生活的乐趣,丰富音乐的学习内容。比如信阳固始县民歌《扯白歌》,将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和现象用反话说出来,以此告诉人们生活常识和道理。歌词为“下田水往上田流,石硫倒拉老水牛,黄狼欲领着小鸡睡,老鼠要咬猫的头,鸡蛋碰开大石头。哑巴唱戏瞎子瞧,聋子听得直叫好,摊子快步进戏院,戏台飞架蓝天高,老驴骑人把羊找”。不论是语言发音还是内容表达,民歌地方性色彩都将首先在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中得到体现。

    其次,信阳民歌的曲目类型能在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信阳民歌的曲目类型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号子、田歌、山歌、小调、革命历史民歌以及信阳新民歌。号子伴随着人民劳动而产生并服务于劳动;田歌是人民在插秧、除草时为了调节情绪、解除疲劳而传唱的一种民歌;山歌也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以大自然作为舞台背景;小调多用于劳动闲暇以及民间娱乐、风俗节日等场合;革命历史民歌以音乐的形式记录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壮举,是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阳新民歌表达了新时期大别山人民的精神风貌,歌颂了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在音乐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中,劳动、怡情、歌颂赞美等正是课程内容所需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另外,校本课程的专题性、系统性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演唱不同类型的民歌时,将这些民歌深植到学习、生活之中,使音乐的内容生活化。

    最后,信阳民歌的教授方法与感知体验途径的再创新,使得信阳民歌在校本音乐课程中得到有效的传承。目前,我国校本音乐课程虽然都以各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为核心内容来开展,但是在教授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学方法陈旧、重技能轻艺术体验等现象。如果民歌演唱的教授变为普通的音乐歌唱课,那就忽略了艺术体验的真正需要。那么,如何有效地结合信阳民歌来开展校本音乐课程的教授呢?加入器乐合奏以及歌曲情节表演等可以促进儿童对歌曲演唱以及情感体验的把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目前在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体系。创造、体验、综合等特性奠定了它在学生心目中的学习地位。奥尔夫音条乐器是其音乐教育体系中器乐教学的重要板块,音条琴简单易奏,敲敲打打符合儿童天性。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原本性的教育理念、音条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可以与信阳民歌的演唱进行有机结合。如图一,音条合奏曲《王大娘钉缸》片段:

    笔者在编配此曲时,充分考虑到各个音条琴的音色特征以及演奏特点,高音钟琴与高音木琴的演奏旋律与歌唱遥相呼应,伴奏声部中中音木琴与中音钢片琴分别作旋律与和声音程的演奏,支撑起整个伴奏中声部,低音木琴与鼓、小镲在节奏中呼应旋律声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悠扬、愉悦的音乐情绪,也能在训练合奏能力基础上体会多声,感受信阳民歌的丰富多彩。除了进行以上的器乐合奏之外,还可以根据演唱内容进行一定的情节表演,从而丰富教学过程。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得到保护和传承。信阳民歌在校本音乐课程资源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保护与传承条件,学生可以在唱中学、学中做、做中感等不同层面中深入地了解与感受信阳民歌,了解其本土的地方色彩、风格特征、曲目类型等要素,从对信阳民歌的演唱逐步上升到认知与思考层面,在中小学校的教育背景下唱出民歌的精髓,传承民歌的文化。

    注释:

    ①藏一冰.关注原生态民歌对当代中国的意义[J].贺州学院学报,200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