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对赤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现状
于成波 高玉刚
【摘? ?要】 目前对于赤芍种子萌发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对不同处理对芍药属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从不同条件层积处理对芍药属种子萌发的影响;GA3与CTK对芍药属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他处理对赤芍种子萌发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以后研究赤芍种子萌发的试验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芍药属种子萌发;赤芍;不同处理方式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relative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eonia lactiflora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treatment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the effects of GA3 and CTK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and other treatment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The effects were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Seed Germin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Keywords]? seed germination of paeonia; paeonia lactiflora; different treatments
赤芍是非常有名的野生中药,是双子叶植物纲, 毛茛目, 毛茛科, 芍药属。一般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都可以叫做赤芍。前者的主产区主要在内蒙古、辽宁、山东等地。川赤芍的主产区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地。除此之外某些藤类作物也会被称为赤芍,例如在四川部分的地区称一种名叫鸡屎藤的作物的根为骚赤芍;在江西个别地区称朱砂藤的根为赤芍,这些藤类与本文所提及的赤芍不是同一种植物[1]。赤芍最为主药主要用于治疗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等疾病中[2]。随着赤芍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赤芍将广泛用于生活及临床医学等方面。本文就不同处理对芍药属种子及赤芍的种子萌发进行探讨,为以后赤芍的种子休眠打破、种子处理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种子休眠的原因
植物种子休眠及萌发机理一直是种子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3]。许多原产于寒温带的种子都具有休眠的特性,这是种子自我保护的一种特性,芍药属种子就具有休眠的特性。芍药属的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种皮较厚,内部含有萌发抑制物,又具有上下胚轴双重休眠的特性,因此芍药属的种子发芽率低下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 层积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层积处理是将种子与湿沙混合,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处理相应时间的一种打破种子休眠的处理方式。由于芍药属种子具有上下胚轴双休眠的特性,若干学者研究发现,通常对芍药属种子先进行层积处理,而后再进行其他处理,利用这样的混合处理能有效地提高芍药属的种子的发芽率。利用不同的温度层积处理往往是这些混合处理的第一步。马宏[4]等认为温度对大花黃牡丹种子萌发具显著影响,解除下胚轴休眠最佳温度为15℃,解除上胚轴休眠最佳温度15℃~20℃,而娄方芳[5]等认为15℃是野生黄牡丹种子生根和发芽的最适条件;林明[6]等对‘凤丹种子研究发现,凤丹种子需要经历25℃暖温长根阶段5℃低温春化长芽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芍药属种子,均对温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但大多在15℃到25℃之间。这为我们设计层积赤芍种子提供了相应理论依据。
3? GA3与CTK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Khan.A.A提出种子休眠萌发调节的三因子学说[7],种子休眠原因主要是由于种子内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发芽抑制物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过生理后熟的种子是否会萌发与种子内部的激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芍药属种子的休眠特性以及GA3与CTK对植物种子萌发的显著作用,利用不同浓度的两个激素处理芍药属种子使其打破休眠的方法已经的得到了广泛应用。
3.1? GA3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GA3是我国目前农、林、园艺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8]。GA3的主要作用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成熟细胞的伸长的作用[14]。经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用特定浓度的GA3对芍药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能够有效促进其种子萌发。钱先云[9]通过对凤丹种子进行GA3浸种处理发现,结合不同浓度的GA3 浸种处理更有利于凤丹种子内促进物含量的升高以及内源抑制物含量的下降。杨洋[10]对东北地区芍药种子进行不同浓度的GA3浸种处理发现,在特定浓度区间之内,GA3能够有效提高芍药种子的发芽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赤芍种子而言,我们可以结合其对沙藏温度和对GA3的所需求的浓度来考虑对赤芍种子休眠的研究,合理运用二者之间关系能够有效打破赤芍种子休眠。
3.2? CTK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TK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非分化组织分化,促进细胞增大增肥从而促进使种子萌发,它通过影响果实和种子中的同化物积累来促进种子萌发。学者们经研究发现利用合适浓度CTK处理同样对芍药属种子萌发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不同种类的芍药属种子而言,它们对CTK的敏感程度也不尽不同,具体种类的芍药叔种子应使用何种浓度的CTK处理以及是否进行混合处理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关雪莲[11]对新疆地区块根芍药用不同浓度的CTK进行处理发现,先用CTK处理而后再进行沙藏处理能够有效解除其种子休眠。因此我们发现利用沙藏处理和CTK混合处理的方式能够打破其休眠,但对于赤芍种子,具体的浓度及方法仍有待学者们研究。我们可以结合沙藏与不同浓度CTK混合处理的方式有效打破赤芍种子的休眠。
3.3? 其他方式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于赤芍种子的特性,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用其他方式处理种子,同样能够打破其休眠。秦立金等[12]通过干热处理的方式处理赤芍种子,研究发现,干热处理能够有效打破赤芍的种子休眠,且在60℃干热处理时赤芍种子的发芽各种指标均达到最大值。田红林等[13]通过研究不同波长的光照对赤芍种子影响发现,结果表明在不同波长的光照条件下种子的萌发、培根的生长、以及酶活性指标均会产生明显变化,且在635 nm红光和460nm红光环境下,各项指标指标都达到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设计和利用不同种环境来处理赤芍种子能够有效提高赤芍种子的发芽率及相关各项指标。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外对芍药属植物的种子萌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也仅限与这几种处理方式对于芍药属种子萌发的影响的研究。但对于芍药属种子破眠技术的研究仍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对于赤芍种子而言,可以结合不同处理方式对芍药属种子的影响结果,合理设计试验对赤芍种子进行处理,再多角度进行问题分析与总结,能够有效解决赤芍种子萌发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赤芍增产增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广明,刘廷辉,胡丽杰,刘向雨.赤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7(10):17-1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Bewley J D.Seed germination and dormancy[J].Plant Cell1997 (9) :1055-1066.
[4] 马 宏,李正红,张艳丽,王 雁,刘秀贤,万友名. 大花黄牡丹种子休眠的解除[J]. 林业科学, 2012, v.4809:62-67.
[5] 娄方芳,赵林森,李宗艳. 昆明西山野生黄牡丹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初步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05:34-37
[6] 林 明,徐迎春,蔡志仁,程 明. 打破凤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01).
[7] 程伟霞,赵 静.马齿苋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8000-8002.
[8] Sun M Y,ZhengY H,Liu J X. A comparison on methods forbreaking dormancy of Zoysia japonica Steud seeds[J].PlantRes Environ,2002,11(1):61-62.
[9] 钱仙云. 温度与GA_3解除鳳丹种子休眠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对其幼苗质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 杨 洋. 芍药种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及破眠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11] 关雪莲,周桂玲,盛 方.新疆块根芍药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种子,2009,28(05):97-99.
[12] 秦立金,李嘉薇,马海峰,王金鹤,孙 为,田 彪.干热处理打破赤芍种子胚轴休眠方法的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8):36-37.
[13] 田红林,轩辕欢.不同生长环境对新疆赤芍种子萌发和活性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03):713+738.
[14] 范晶超. 欧美杨‘POR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