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
吴婷婷
【摘 要】“长衫龙”芦笙舞是贵州省小花苗支系的一种歌舞形式,被国内外美誉为“东方探戈”,主要在祭祖或各种节庆中表演。“芦笙”和“芦笙舞”是苗族人民重要的艺术珍品和精神财富,千百年来,积淀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哲理,体现出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育中普及和发展这种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中注重艺术实践,鼓励创造创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长衫龙”芦笙舞,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长衫龙;芦笙舞;非物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58-02
一、“长衫龙”芦笙舞与芦笙的概况
(一)芦笙舞概况
“长衫龙”芦笙舞是贵州苗族人民的一种歌舞形式,被国内外美誉为“东方探戈”,主要在祭祖或各种节庆中表演,流行于贵定县新铺乡四寨村谷撒寨的花苗聚居区,是当地花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一种原生态民族舞蹈。因苗族没有文字,“长衫龙”芦笙舞只能靠言传身教传承下来。“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①当地的小花苗自古就崇拜“龙”,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消灾解难,出于对龙的感恩,便将“龙”的精神融入舞蹈中,可以说“长衫龙”芦笙舞就是一个“龙”的舞蹈。每逢佳节,苗族青年都会手捧芦笙,边吹边舞,众多芦笙同奏一曲,场面十分壮观。“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②如今“长衫龙”芦笙舞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第四类民间舞蹈,属41项民间舞蹈之一。
(二)芦笙的文化内涵
“长衫龙”芦笙舞主要采用芦笙作为伴舞乐器,自吹自跳,芦笙是芦笙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芦笙”和“芦笙舞”已成为苗族人民重要的艺术珍品和精神财富,共同缔造了上千年的舞蹈文化。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芦笙的表演已相当精彩,在苗族先民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芦笙主要由笙斗、共鸣管、笙管、簧片组成。演奏时,嘴含芦笙吹口,竖置笙管,手捧笙斗,手指分别按左右两边的笙管音控,吹奏时形态多样活泼,站、坐、走、跳均可。芦笙是苗族古老的一种簧管乐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具有祭祀、礼仪、娱乐等功能,演奏时将词、曲、舞融为一体,极富本民族艺术的古朴性和原始性。苗族人民一般要求男孩12岁时,必须学习吹奏芦笙,通过学习芦笙和背唱芦笙词来获取做人的道理和知识。芦笙的曲调丰富,歌词内容广泛,涉及到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长衫龙”的审美意蕴及其社会价值
(一)“长衫龙”的审美意蕴
最初,“长衫龙”是当地青年男女用于谈情说爱时跳的舞,然后逐渐演变为祭祀仪式,之后每逢重大节日,当地花苗都要盛装出席。“长衫龙”芦笙舞大多都是男性舞者,舞时,身着黑色的大襟长衫,戴上髯口,头顶龙面牛角图腾,并插两根野鸡翎,腰间扎红色银饰,手捧芦笙,边吹边跳。
“长衫龙”芦笙舞从难易程度来看,可以分为技术性芦笙舞和群众性芦笙舞;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表演性、自娱性、礼仪性和祭祀性等;从参与人数来看,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多以双人舞最为常见。
“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③“长衫龙”芦笙舞基本上分为三个段落来表演,主要表现他们对“龙”的崇拜。首先是吹奏低沉浑厚的芦笙曲,意为群龙出现;然后是吹奏节奏鲜明悠扬的音乐,伴随着热烈欢快的舞蹈动作,意为龙腾虎跃;最后是吹奏潇洒大方、和谐舒畅的芦笙曲,表现出群龙夺宝的独特风格。
舞蹈特点是舞者常常作“龙斗角”“龙出洞”“龙闹海”等动作,其幅度较大,欢快热烈,节奏鲜明,造型奇特美观,舞者配合默契,场面极富感染力,具有深沉、古朴的民族韵味。
“长衫龙”芦笙舞是有声的肢体形象语言,舞者表现出来的各种神态、动作和音乐都极具强烈的感染力,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更是苗族人民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长衫龙”的社会价值
1.弘扬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充实学校民族舞蹈教育
“长衫龙”芦笙舞是中华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和传承,以达到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民族舞蹈文化的目的,不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或是在专业的高等院校,“长衫龙”芦笙舞都可以作为认识当地苗族民间舞蹈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通过对芦笙的介绍和演示,进一步分析“长衫龙”芦笙舞的形式和风格等内容,使学生对“长衫龙”芦笙舞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不断充实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性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艺术实践,鼓励创造创新,让民族舞蹈文化代代相传,民族民间舞蹈更加繁荣。
2.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繁荣苗族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长衫龙”芦笙舞传承至今,已有35代传承人,归根结底,是音乐它深深根植于当地花苗伦理观念、生活习俗和思想品德中,当地众多的民俗文化节日,“长衫龙”芦笙舞都会参与其中,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增强了人们团结协作的意识,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当地花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长衫龙”芦笙舞不仅仅是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工具,还陶冶着人的情操,提高着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出人们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三、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增多,传统舞蹈受到很大的冲击,“长衫龙”芦笙舞面临着濒危消失。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关部分都相应采取了有力措施,如投资资金为该舞配置道具,支持“长衫龙”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巡回演出等,通过努力,“长衫龙”得到丰富和发展,惊人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长衫龙”芦笙舞,当地主要采取三种措施。第一是结合寨中的民俗民风建一个跳月场地,周围张挂与“长衫龙”有关的挂画或工艺品,使该村寨的民族文化古朴、浓郁,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主动去保护和传承;第二是在当地的新铺中学开办“长衫龙”芦笙舞蹈兴趣班,给学生配置芦笙、服饰等,引导和鼓励当地群众参与进来,不定期地进行组织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会和喜欢上“长衫龙”芦笙舞;第三是每年举行1-2次一定规模的芦笙舞大赛,激发群众学习“长衫龙”的积极性,使“长衫龙”芦笙舞的表演人员不断发展和壮大。
传承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长衫龙”第35代传承人在当地中学任教,“长衫龙”芦笙舞已成为该校的必修课。由于吹奏芦笙的技巧性要求高,舞姿也复杂多变,要边吹边跳,确实不易学会,不少学生学习芦笙舞感到特别吃力,因而积极性不高。目前传承人大约教会约160人会跳“长衫龙”芦笙舞,但传承人对这些学生是否会将“长衫龙”传承下去,表示怀疑!
“长衫龙”芦笙舞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其舞蹈粗狂、古朴、深沉、神秘,是苗族芦笙舞中的一支奇葩,对于研究当地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节日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这支舞蹈是人民智慧的创造和结晶,是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源流和基础,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人民业余生活,提高人民的舞蹈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对实现当代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4,(3):71.
②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13,(4):101.
③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8,(2):41.
参考文献:
[1]刘叶东.浅谈贵定新铺“长衫龙”[J].经营管理者,2014(20).
[2]刘远林,董英豪.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态及其文化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
[3]王化伟.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