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李仁贵
摘 要:优化众创空间服务功能,对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京市众创空间开展案例分析、調查研究等方式,分析南京市众创空间在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根据创客群体的需求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众创空间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南京市;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3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107-01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而众创空间作为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创业服务新范式,是创客群体在一定的虚拟或实体社区里,组织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载体。南京市作为创新名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科教文化资源较丰富、区域创新能力较强,不仅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具备一流的人力与科技资源支持。早在2015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发展众创空间的相关文件,鼓励加快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发展,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研究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基本情况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南京市共有众创空间170多家,企业孵化载体的总数位居全省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企业孵化模式,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上提供包括基础服务、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和特色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科技创业全链条服务,为全市各类创客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较好技术服务支撑。
然而,众创空间尚属于新兴事物,众创空间的发展仍处在探索的早期阶段,面临着诸多方面不确定的约束和发展瓶颈,亟待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众创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造血”能力较弱。众创空间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够成熟,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自身造血的能力还比较弱,在短时间内形成灵活多样投入发展模式的难度较大,因而其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而制约了机构的持续运营和长远发展。而且大多数机构营运资金是以政府的资金补助、项目补贴和绩效奖励为主,若缺少政策的扶持,单靠其自我“造血”自负盈亏,恐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困难,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将影响众创空间的长远课持续性发展。
2.评价与考核体系尚存不足。正是由于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众创空间的生存与发展过于依赖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因此众创空间的评价与考核也体现出较强的“行政化”倾向。尤其是在吸引人才、科技、项目等方面,容易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指标轻内容等问题。从短期来看,这对于众创空间的评价与绩效考核指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对于众创空间实际孵化产出成果的实用性、市场性评价不足,将影响众创空间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3.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在众创空间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由于当前绝大多数众创空间主要是在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多数众创空间在运行体制上仍然以政府、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经营进行管理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原生单位科层体制、行政体制的风格和方式,存在专业分工过细、部门界限和层级分割过强的问题,各自为政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不能很好地适应众创空间发展的实际情况。
4.发展个性特色有待挖掘。当前南京市绝大多数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局限于工位出租、投融资、培训辅导和管理咨询等内容,服务内容和形式缺乏个性化,未能很好地与创客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相契合。众创空间的发展缺乏个性化特色将导致同一区域的众创空间竞争过于激烈,并因此提高了相应的运营成本与经营难度。当前在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下,众创空间数量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众创空间行业市场出现供给端结构性过剩风险。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创新服务模式。当前,众创空间在提供场地租赁、专业支持、市场推广等多样化服务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然而,众创空间亟待真正回归创新与创业服务提供者的本源,尤其是在创客群体多样化、年轻化、差异化加强的背景下,针对不同类型创客群体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硬件设施保障、政策配套支撑、专业人才培养、资金筹集融通、文化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服务。如目前有部分众创空间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创业社群,在产业细分领域提供上下游供应链对接的服务模式,获得了创客群体的欢迎。
2.拓展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关系众创空间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众创空间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传统的盈利来源过于依赖场地出租租金,过于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需要真正依据创客群体的现实需求,创新众创空间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摆脱过于依赖传统场地租金与财政补贴的单一盈利模式,逐步让众创空间回归市场服务的本源,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3.实现多元化主体结构。当前,众创空间的发展存在发展体制机制僵化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当前大多数众创空间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丰富众创空间的主体结构,即实现众创空间的所有权结构多元化。需要更多地引入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源参与科技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众创空间的建设。
4.构建个性文化环境。当前,众创空间的发展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内容集中于工位出租、投融资、培训辅导和管理咨询等方面。因此,需要依据创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众创空间的个性特色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为创客提供创业场地。尤其是众创空间的文化软环境建设需要加强,在跨界、互动、包容的环境中,创新思维能产生更好的碰撞与交互,创意能更多地产生并被投入实践。在文化环境构建中,尤其要关注差异化创客群体的特征,构建个性化的文化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青祥.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52-61.
[2] ?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4):577-585.
[3] ?Isenberg D J.The big idea: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12):107-111.
[4] ?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付志勇,顾学雍.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5):5-11.
[5] ?谭建光.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空间的构建[J].青年探索,2015,(5):17-24.
[6] ?李泽众.众创空间发展的浙江路径[J].浙江经济,2015,(16):25-26.
[7] ?李朝晖.南京市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2.
[8] ?项质略,胡雪艳,李文妍.南京市“众创空间”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创客需求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8,(25):130-131.
[9] ?陈少毅,吴红斌.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8,(6):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