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分析
段爱红
摘要: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成为沿海地区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于2015年8月,针对三亚市镇海村、三亚港、红沙港、后海村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共选取20个站位进行水质调查,分析其主要污染物,采用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监测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入海排污口;水质;污染
海洋环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陆源污染物入海已经成为海洋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1]。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近岸海域复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调查区域和方法
1.1监测站位
对入海排污口共选取20个站位并对其邻近海域水质进行监测,水质测站以排污口为放射中心,按扇形布设,编号为1至20号,对各站位进行一个航次监测。根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其中1号至5号站位邻近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为保留区,6号至11号站位邻近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为港口航运区,12号至15号站位邻近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为旅游休闲娱乐区,16号至20号站位邻近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为特殊利用区。
1.2监测项目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特征,确定其评价因子。样品的采集、处理、运输和分析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2]进行。
调查要素:水温、pH、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BOD5。
2监测海域水质环境质量评价
2.1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计算公式:Pi = Mi / Si
式中:Pi-------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 ? ?Mi-----污染物的浓度( mg/L);
? ? ?Si--污染物的海水水质标准( mg/L)。
2.2评价标准
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3],根据陆源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采用的水质标准类别。根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其中1号至5号,12号至15号站位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二类标准进行评价。6号至11号,16号至20号站位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四类标准进行评价。详见表1。
2.3评价结论
根据单因子评价结果,确定监测海域的水质类别。当水质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时,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评价标准,不能满足其功能要求。
2.4海水水质分析与评价结果
根据监测结果,对1~20号站位的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因子进行评价,各污染因子的监测评价结果见表2-7。
2.4.1化学需氧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1号至20号站位邻近海域化学需氧量测值介于0.20~3.06 mg/L之间,污染指数在0.07~0.61之间,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表1各类海水水质标准
序号项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1化学需氧量≤(COD)/mg·L-123452无机氮≤(以N计)/mg·L-10.200.300.400.503活性磷酸盐≤(以P计)/mg·L-10.0150.0300.0454石油类≤/mg·L-10.050.300.505生化需氧量≤(BOD5)/mg·L-11345表2化学需氧量监测评价结果
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10.320.11110.770.16 20.360.12120.480.17 30.390.13130.520.12 40.560.19140.360.12 50.410.14150.200.07 60.870.17 162.350.4771.720.34 171.710.34 82.270.45 181.530.31 93.060.61 191.220.24 101.940.39 201.900.38 ? ?2.4.2活性磷酸盐从表3中可以看出,1号~20号站位邻近海域活性磷酸盐测值介于0.004~0.063 mg/L之间,污染指数在0.13~1.40之间。3号、16号和20号活性磷酸盐出现超标现象,其中16号超标最严重,其活性磷酸盐含量为0.063 mg/L,污染指数为1.40。
表3活性磷酸盐监测评价结果
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10.0110.37 110.0140.31 20.0070.23120.0130.4330.0411.37130.0080.27 40.0130.43140.0120.40 50.0080.27150.0040.13 60.0220.49 160.0631.40 70.0110.24 170.0160.3680.0090.20 180.0130.2990.0060.13 190.0240.53 100.0310.69 200.0601.33 2.4.3无机氮从表4中可以看出,1号~20号站位邻近海域无机氮测值介于0.052~1.257 mg/L之间,污染指数在0.10~2.86之间。3号、4号、11号、13号、16号和20号无机氮出现超标现象,其中3号超标最严重,其无机氮含量为0858 mg/L,污染指数为2.86。
表4无机氮监测评价结果
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10.1080.36110.6911.38 20.1430.48120.2120.71 30.8582.86130.3411.1440.3641.21140.2300.77 50.1070.36150.1920.64 60.0520.10 161.2572.51 70.2620.52 170.4820.96 80.4020.80 180.4290.86 90.4700.94 190.3940.79100.4520.90 200.7901.58
2.4.4石油类从表5中可以看出,1号~20号站位邻近海域石油类测值介于0.020~0.213 mg/L之间,污染指数在0.19~4.26之间,1~5号石油类出现超标现象,污染指数均大于3。其中1号超标最严重,其石油类含量0.213 mg/L,污染指数为4.26。
2.4.5生化需氧量从表6中可以看出,1号~20号站位邻近海域生化需氧量测值介于0.16~3.85 mg/L之间,污染指数在0.05~0.77之间,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表5石油类监测评价结果
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10.2134.26110.0940.19 20.1853.70120.0200.40 30.1583.16130.0240.48 40.2014.02140.0380.76 50.2044.08150.0310.62 60.1780.36 160.1210.24 70.1110.22 170.1440.2980.1250.25 180.1240.25 90.1460.29 190.1530.31100.1400.28 200.1620.32
表6生化需氧量监测评价结果
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站号测值/
mg·L-1污染
指数10.700.23111.590.3221.150.38120.350.1230.650.22130.670.2242.020.67141.690.56 50.990.33150.160.05 62.570.51 163.180.64 72.660.53 173.630.73 83.850.77 183.000.60 92.970.59 191.070.21 103.680.74 203.530.71 ? 图1陆源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数趋势图
3水质污染状况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监测海域部分水体(1~5号)受到石油类污染相当严重,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养殖排污。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较严重,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受雨水冲刷携带进入水体的陆源污染物、养殖排污及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邻近海域附近设有港口码头,来往邮轮船只较多,船舶压舱水、渔民的生活污水和港口码头污水入海也是导致监测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结语
陆源污染作为海洋污染最主要的来源[4],特别是大量入海排污口的存在,致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恶化,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近年来三亚市近岸海域赤潮灾害频发,针对三亚市陆源污染,应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染防治和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切实做好陆源污染物控制和消减工作,进而改善三亚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满足近岸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参考文献:
[1] 丁菁.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和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水产,2007(1):9-11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国家环境保护局,GB3097-1997,海水水质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4] 彭香葱,左华.陆源污染对青岛近岸海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33(2):88-92
(收稿日期:2015-09-11)《河北渔业》2016年第1期(总第265期)○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