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关帝庙
王铭珍
北京建城三千多年,建都800多年。北京寺庙的兴建,有的要比北京建城、建都的时间要早得多。北京俗谚云:“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兴建于晋代。其实,早在它100多年前,今北京密云云峰上,就有了供奉关帝的寺庙。
关帝是三国时期汉将关羽的又一称呼。在北京的庙宇中,供奉关帝的庙宇数量最多,有的叫关圣庙,有的叫老爷庙。古代之关云长常被视为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旧时的关圣帝君之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膜拜,成为百姓普遍尊崇的真人活神仙。他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温琼元帅并列为护法四元帅。
在关帝庙中,常有关平和周仓相伴在关羽两旁,传说关平是关羽的义子,是关羽的从神,庙中的形象为头正脸方,略带书卷气,面色赤红,文武打扮,左手握短剑,右手捧印信。周仓是平陆人,非常忠于自己的领将关羽,关羽督战荆州时,周仓守麦城,战争的结果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吳杀害,周仓见关羽的首级时也拔剑自刎。周仓的形象为站姿威武,黑脸短须,双目圆睁,身着铠甲,手握大刀。也有的关帝庙中还有马超、黄盖等武将站立在关羽两侧。
关于关帝庙的称谓
北京关帝庙很多。明沈榜著《宛署杂记》称:当时宛平县有关帝庙51座。清代大力修建关帝庙,数量大增。清乾隆十五年(1750)出版的《京城全图》上标注有寺庙1272座,其中有“关帝庙”121座,大约占当时京城寺庙总数的10%。
而且关帝庙的称谓也很多。诸如关圣庙、关王庙、双马关帝庙、白马关帝庙、立马关帝庙、白庙、红庙、高庙、关神火神庙、关帝财神庙、关帝鲁班庙等。还有叫伏魔庵、伏魔寺、伏魔宫、伏魔观的,实际上也是关帝庙,供奉的神灵也是关羽。所不同者是庙内僧侣多为女性——尼姑。关帝庙的布局,多是坐北朝南,也有坐南朝北的。坐南朝北的关帝则称倒座关帝庙。
富有神秘色彩的白马关帝庙
北京称作白马关帝庙的古刹,有十多座,皆因其内供奉关羽,且因这位神像是骑在白马之上的,故称白马关帝庙。
为什么关老爷要骑白马呢?传说明英宗梦见关帝乘白马凯旋,而名白马关帝庙。清顺治九年(1652)敕封神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帝之称,当即此始。乾隆三十三年(1768),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寄希望于这位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载:“汉寿亭候庙在宛平县东,成化十三年建,俗称白马关帝庙。盖隋之旧基也。”相传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白马关帝庙竣工时,明英宗朱祁镇骑白马来祭关公。这是太监为建庙而编造的神话。
清雍正五年(1727)白马关帝庙重修。庙内有雍正皇帝为关老爷题赐的“忠贯天人”匾额。庙内有明成化十三年“汉寿亭侯庙碑”。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清代帝王认为其入主中原是赖关帝圣君之神佑,故对关帝极为崇敬,列入国家祭典,加以奉祀。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有“关帝庙碑”。今古碑已不存。
老北京关帝庙的分布很广,商业区、居民区、城防区、警署驻地、王府官衙等,差不多都建有关帝庙。过去关帝庙的院墙和所处的地势,没有统一的格局。院墙涂以朱色者,被俗称为红庙;院墙饰以白色的,往往就被称为白庙;地势处于高坡上的,就被冠以高庙之名。
在积水潭南岸,有一座古刹,因其地势高耸俗称高庙。庙内供奉关羽及毘卢、三大士诸神。始建年代不详,庙内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关帝庙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继昌《行素斋杂记》称:“京师积水潭高庙,临湖开窗,垒石为径,花木明瑟,为城中避暑胜地。相传为纳兰太傅明珠家庙,忆寺内藏有太傅行乐图,予少时曾见之。”据《什刹海志》载:“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英法联军的代表巴夏礼提出无理要求,致使谈判破裂。9月18日,僧格林沁奉怡亲王载垣之命,将英法联军在通州的谈判代表巴夏礼等31人扣押,关入北京刑部监狱,后移至高庙。10月8日,将巴夏礼等送回英法侵略军兵营。”巴夏礼等英法联军的头目,在关帝庙里被扣押半个多月之后,更加猖狂。继而放火掠夺抢劫、烧毁了圆明园。这是近代史上发生在关帝庙的一件大事。
北京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在鼓楼西大街,称关岳庙,供奉关羽和岳飞。原为光绪帝为其父奕譞建设的祠堂,占地面积50余亩,落成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照壁、中门3间、正殿7间,东西配殿各5间。此外,还有东跨院、西跨院、神厨、神库、后寝殿5间,东西配殿各5间。此外,还有宰牲亭、井亭、碑亭等建筑。民国年间,改为关岳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仰鬼神者少了,北京的寺庙数量越发减少。《北京档案史料》显示:专祀关羽的寺庙1928年时尚有291座,1937年为160座,而到1947年则降至99座。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市社科院组织编写的《今日北京》对北京的坛庙寺观进行了调查统计,尚存寺庙270座,其中关帝庙仅存8座。有许多关帝庙,其建筑物尚存、古碑尚存,但其神塑和僧侣早已不见踪影,多已成为民居。
建国门健身乐园里的关帝庙碑
前些时候,媒体报道:在建国门附近的一处工地上出土一通古碑,碑面上镌刻有“关帝庙碑”字样。但这座关帝庙原址建在何处,有何掌故,没有续闻。
笔者在建国门健身乐园小憩,偶然发现仰卧在砖砌台基上的古碑,就是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那通关帝庙碑。碑首雕刻有二龙戏珠和朵朵祥云的图案,有“万古流芳”四字,古碑是用汉白玉制成的,碑身中央铭文是“关帝庙碑”四字,上款铭文是:“多罗寕郡王重修”,下面有11行上下直书的文字,其中有1行是头等护卫的名字,有10行文字是五品太监至八品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名字。他们都是资助修关帝庙的善施者。虽然古碑已断成两截,而且没有了底座,但碑面上的铭文和雕刻图案依然十分清晰。立碑时间是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在石碑上镌刻的10名太监名单中,有一名首领太监叫嘉庆。在46年以后,即1796年,乾隆传位给儿子顒琰,皇号命名为嘉庆。这可能是一种巧合。
经向建国门街道办事访问,得知此碑的出土地是“北极阁三条”。
根据铭文和出土地分析,这座关帝庙创建年代,应不晚于清乾隆年间。这座关帝庙应为官办,并同王府有关。
清人昭涟著《啸亭杂录》称:“寕郡王府在新开路”。引文中的“新开路”,今存,在今北极阁三条以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测绘的《京城全图》上,在“新开路”以南的大面积地域内,标注的是四个字:“寕郡王府”,这片地盘就是今天的北极阁头条、北极阁二条、北极阁三条,还有北极阁胡同。今北极阁三条的“寕郡王府”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原甯郡王府遗存的一部分。
多罗寕郡王其人
多罗寕郡王,名弘晈。此人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第四子。允祥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被封为怡亲王的。次年,康熙第四子胤禛亲王继位为雍正皇帝。允祥即是雍正帝的十三皇弟。允祥曾任雍正朝的总理户部三库,兼管佐领、护军、亲军,治理过京畿水利,是雍正皇帝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亲王之一。他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儿子弘晈,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朝阳门内大街的怡亲王府。雍正八年(1730)封弘晈为寕郡王,寕郡王府赐第就在怡亲王府以南约500米的今北极阁一带。在当时的北京地图上今北极阁一带的地名是“寕郡王府”尚无北极阁之名。多罗寕郡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二岁。咸丰年间同英法联军头目谈判的那位怡亲王载恒是第六代怡亲王,同治三年(1664),寕郡王的后裔载敦被承袭为怡亲王,仍居住在寕郡王府之中,不过在北京历史地图上,寕郡王府的位置一直标得是寕郡王府,并未改为怡亲王府的字样。原本是设在府内的北极阁,在清王朝灭亡之后,却代替了“寕郡王府”的地名。新开路关帝庙也逐渐消失了。甯郡王重修关帝庙碑,是一件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应当很好保护。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