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反腐第一枪》:吹响新时代的号角
温燕霞
摘要: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梳理该剧的创作经验,对指导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该剧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紧扣时代特征,严抓剧本创作,充分发掘地域文化,彰显广播魅力。
关键词:广播剧 《反腐第一枪》 “五个一工程”
广播剧的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更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这是广播剧生命力的源泉。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是江西省广播剧第十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回望这个广播剧的创作历程,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给大家分享。
精心策划 紧扣时代脉动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播剧作为文艺形式的一种,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一样,理应饱含自己所处社会的时代气息,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我党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早在苏维埃政权刚成立之初,我党就在苏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肃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今天重温历史对当下反腐倡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讲述的正是我党成立之初坚持从严治党的故事。该剧选取了我黨革命政权建立之初的第一次反腐题材,讲述当年反腐故事,以历史返照现实,表明我党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一以贯之,彰显我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彰显我党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对当下反腐倡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江西有着红色的土地和红色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的“四大摇篮”,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为江西“五个一工程”广播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营养。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在临时中央政府属下,成立了中央工农检察部的反腐败机关,开展了以肃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中,处决谢步升就是其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枪。发生在江西的这一幕,为广播剧《反腐第一枪》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江西广播电视台领导和主要创作人员有着十分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从多个选题中,经过精挑细选,反复研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确定《反腐第一枪》这个极具江西特色、又切合时下热点的选题。
《反腐第一枪》的创作得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同处革命老区,又都曾经是邓小平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双方对这一选题高度重视,一拍即合。经过反复沟通,决定共同创作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以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出发点,以从严治党为信仰支撑,以人心向背为力量支撑,以历史反照现实的反腐题材广播剧。
精益求精 严抓剧本创作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就是精品中的精品。在广播剧《反腐第一枪》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始终把剧本创作作为关键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要求,舍得花力气、下功夫,尽全力抓好,为生产“五个一工程”广播剧精品打牢基础。为此,我们积极拓宽视野,广泛组织创作,坚持“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对重点剧本重点题材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广播剧《反腐第一枪》就是创作人员从《茶痴的乡愁》《清官况钟》《义门陈故事》等多个选题中确定的参评“五个一工程”奖的重点剧目。为了做好这部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工作,剧本编辑陪同创作者翻阅史料,并与党史办的同志多次交流沟通,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仅文字材料收集就有数百万字、录音材料十多个小时,为剧本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历史题材的反腐剧,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让广播剧可听性更强,为广大听众所喜爱、所接受,剧本主创人员在回肠荡气的斗争戏中,加入柔美的情感处理,更具生活化、真实感,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谢步升蜕变的心理动因描写充足,蜕变的过程交待清晰,反腐斗争层层递进、矛盾冲突组织跌宕起伏,有较强的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剧本的问世,既是剧作者辛勤工作、艰苦创作的结果,更是大家智慧的结晶。为此,剧本初稿出来后,主创人员又先后召开了多次剧本论证会,征集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们对剧本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剧本创作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剧中开始,何叔衡与毛泽东见面,剧作者原来用“主席”这个称呼,有专家指出此处不妥,何叔衡与毛泽东两人志趣相同、友谊深厚,直接称“润之”更能显示两人之间的友谊。经过查阅多方资料,最终将称呼改为“润之”,以贴近史实。这一细节的打磨可见一斑。
经过编辑与创作者的多次采访和反复沟通,结合专家审读意见,数易其稿,才有了现在这一比较丰满的剧本。故事背景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少数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不注重自身廉洁,再加上苏维埃制度还不够健全,给一些消极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苏区一时贪污腐败、铺张浪费之风盛行,损害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声誉,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一度引发了群众不信任。谢步升就是其中之一。广播剧以对谢步升的审判大会开始,再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人们带入我党的第一次反腐狂飓。该剧故事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
精雕细刻 凸显广播魅力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在广播剧的录制过程中,我们把抓好演播录制质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严格按精品标准把关,确保广播剧的整体质量达到精品要求。
一是严格挑选导演和演播人员,抓好录制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环节。广播剧《反腐第一枪》的导演、演员都是从国家级文艺演出团体精心挑选出来的,都有着广播剧创作生产的丰富经验。他们在广播剧的录制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一丝不苟,对作品的要求非常高,不少环节的对白都一遍一遍反复地进行。剧中人物较多,参与演出的演员认真揣摩自己所扮演角色,提前熟悉剧本,并查找相关资料,力求让自己演播到位。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有的情节经常推倒重来,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毫无怨言。为了追求尽善尽美,全体演播人员连续十多天工作到深夜12点多,大家乐此不疲。高水平的创作群体和阵容强大、责任心强的演播录制队伍,为广播剧的成功录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音乐创作和音响效果为本剧添彩。广播剧是一门听觉艺术,综合了广播媒体之中的多种表现形式,需要将语言、音响和音乐等各种因素完美地融为一体。为了突出体现广播剧的这一特点,我们特意聘请高水平的创作人员创作此剧的音乐。为此,剧本编辑与音乐创作人员反复沟通,多次修改,最终使剧中的音乐始终与人物的情绪、剧情的张弛相统一,突出了音乐的抒情作用,营造出戏剧性的多维空间,使听众在脑海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听众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中任思绪在空中飞扬,任理智与激情碰撞,产生出艺术美感。本剧的配乐,始终与人物的情绪、剧情的张弛相统一,突出了音乐的抒情作用,起到烘云托月作用,增添全剧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凸显广播剧的独特魅力。
精准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五個一工程”的根本宗旨,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近年来,我们把广播剧的宣传推介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将优秀的广播剧奉献给广大听众,充分发挥舆论引领的作用。
广播剧《反腐第一枪》录制完成后,创作单位先后召开了听评会、研讨会,邀请来自江西省各新闻单位的代表,来自省内戏剧界、教育界、文学评论界、社会科学界的剧作家、评论家、教授和学者对广播剧进行听评。大家一致认为,这部以历史反照现实的作品,题材硬朗、风格细腻,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剧中的场景和当今社会现实有着呼应和共鸣,对当下反腐倡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听后振聋发聩,感触良多,充分说明我党对腐败问题从始终至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彰显我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
该剧巧妙地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将各种相关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广播剧的特点,故事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在制作上讲求完美,精益求精,剧中对白的演绎充满真情实感,丰富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背景音乐细腻感人,音响效果逼真完美。
江西广播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各家新闻媒体都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宣传推介。随后,各家新闻媒体还发表了专家学者撰写的剧评,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使广播剧精品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大众,主创单位还把广播剧刻录成CD光盘向社会公开发行出售,并赠送给一些高校、中小学、社区服务所等数十多家单位进行播放,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传播艺术精品,传播先进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摘要: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梳理该剧的创作经验,对指导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该剧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紧扣时代特征,严抓剧本创作,充分发掘地域文化,彰显广播魅力。
关键词:广播剧 《反腐第一枪》 “五个一工程”
广播剧的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更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这是广播剧生命力的源泉。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是江西省广播剧第十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回望这个广播剧的创作历程,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给大家分享。
精心策划 紧扣时代脉动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播剧作为文艺形式的一种,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一样,理应饱含自己所处社会的时代气息,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我党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早在苏维埃政权刚成立之初,我党就在苏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肃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今天重温历史对当下反腐倡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讲述的正是我党成立之初坚持从严治党的故事。该剧选取了我黨革命政权建立之初的第一次反腐题材,讲述当年反腐故事,以历史返照现实,表明我党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一以贯之,彰显我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彰显我党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对当下反腐倡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江西有着红色的土地和红色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的“四大摇篮”,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为江西“五个一工程”广播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营养。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在临时中央政府属下,成立了中央工农检察部的反腐败机关,开展了以肃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中,处决谢步升就是其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枪。发生在江西的这一幕,为广播剧《反腐第一枪》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江西广播电视台领导和主要创作人员有着十分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从多个选题中,经过精挑细选,反复研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确定《反腐第一枪》这个极具江西特色、又切合时下热点的选题。
《反腐第一枪》的创作得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同处革命老区,又都曾经是邓小平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双方对这一选题高度重视,一拍即合。经过反复沟通,决定共同创作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以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出发点,以从严治党为信仰支撑,以人心向背为力量支撑,以历史反照现实的反腐题材广播剧。
精益求精 严抓剧本创作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就是精品中的精品。在广播剧《反腐第一枪》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始终把剧本创作作为关键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要求,舍得花力气、下功夫,尽全力抓好,为生产“五个一工程”广播剧精品打牢基础。为此,我们积极拓宽视野,广泛组织创作,坚持“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对重点剧本重点题材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广播剧《反腐第一枪》就是创作人员从《茶痴的乡愁》《清官况钟》《义门陈故事》等多个选题中确定的参评“五个一工程”奖的重点剧目。为了做好这部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工作,剧本编辑陪同创作者翻阅史料,并与党史办的同志多次交流沟通,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仅文字材料收集就有数百万字、录音材料十多个小时,为剧本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历史题材的反腐剧,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让广播剧可听性更强,为广大听众所喜爱、所接受,剧本主创人员在回肠荡气的斗争戏中,加入柔美的情感处理,更具生活化、真实感,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谢步升蜕变的心理动因描写充足,蜕变的过程交待清晰,反腐斗争层层递进、矛盾冲突组织跌宕起伏,有较强的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剧本的问世,既是剧作者辛勤工作、艰苦创作的结果,更是大家智慧的结晶。为此,剧本初稿出来后,主创人员又先后召开了多次剧本论证会,征集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们对剧本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剧本创作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剧中开始,何叔衡与毛泽东见面,剧作者原来用“主席”这个称呼,有专家指出此处不妥,何叔衡与毛泽东两人志趣相同、友谊深厚,直接称“润之”更能显示两人之间的友谊。经过查阅多方资料,最终将称呼改为“润之”,以贴近史实。这一细节的打磨可见一斑。
经过编辑与创作者的多次采访和反复沟通,结合专家审读意见,数易其稿,才有了现在这一比较丰满的剧本。故事背景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少数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不注重自身廉洁,再加上苏维埃制度还不够健全,给一些消极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苏区一时贪污腐败、铺张浪费之风盛行,损害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声誉,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一度引发了群众不信任。谢步升就是其中之一。广播剧以对谢步升的审判大会开始,再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人们带入我党的第一次反腐狂飓。该剧故事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
精雕细刻 凸显广播魅力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在广播剧的录制过程中,我们把抓好演播录制质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严格按精品标准把关,确保广播剧的整体质量达到精品要求。
一是严格挑选导演和演播人员,抓好录制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环节。广播剧《反腐第一枪》的导演、演员都是从国家级文艺演出团体精心挑选出来的,都有着广播剧创作生产的丰富经验。他们在广播剧的录制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一丝不苟,对作品的要求非常高,不少环节的对白都一遍一遍反复地进行。剧中人物较多,参与演出的演员认真揣摩自己所扮演角色,提前熟悉剧本,并查找相关资料,力求让自己演播到位。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有的情节经常推倒重来,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毫无怨言。为了追求尽善尽美,全体演播人员连续十多天工作到深夜12点多,大家乐此不疲。高水平的创作群体和阵容强大、责任心强的演播录制队伍,为广播剧的成功录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音乐创作和音响效果为本剧添彩。广播剧是一门听觉艺术,综合了广播媒体之中的多种表现形式,需要将语言、音响和音乐等各种因素完美地融为一体。为了突出体现广播剧的这一特点,我们特意聘请高水平的创作人员创作此剧的音乐。为此,剧本编辑与音乐创作人员反复沟通,多次修改,最终使剧中的音乐始终与人物的情绪、剧情的张弛相统一,突出了音乐的抒情作用,营造出戏剧性的多维空间,使听众在脑海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听众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中任思绪在空中飞扬,任理智与激情碰撞,产生出艺术美感。本剧的配乐,始终与人物的情绪、剧情的张弛相统一,突出了音乐的抒情作用,起到烘云托月作用,增添全剧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凸显广播剧的独特魅力。
精准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五個一工程”的根本宗旨,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近年来,我们把广播剧的宣传推介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将优秀的广播剧奉献给广大听众,充分发挥舆论引领的作用。
广播剧《反腐第一枪》录制完成后,创作单位先后召开了听评会、研讨会,邀请来自江西省各新闻单位的代表,来自省内戏剧界、教育界、文学评论界、社会科学界的剧作家、评论家、教授和学者对广播剧进行听评。大家一致认为,这部以历史反照现实的作品,题材硬朗、风格细腻,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剧中的场景和当今社会现实有着呼应和共鸣,对当下反腐倡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听后振聋发聩,感触良多,充分说明我党对腐败问题从始终至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彰显我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
该剧巧妙地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将各种相关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广播剧的特点,故事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在制作上讲求完美,精益求精,剧中对白的演绎充满真情实感,丰富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背景音乐细腻感人,音响效果逼真完美。
江西广播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各家新闻媒体都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宣传推介。随后,各家新闻媒体还发表了专家学者撰写的剧评,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使广播剧精品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大众,主创单位还把广播剧刻录成CD光盘向社会公开发行出售,并赠送给一些高校、中小学、社区服务所等数十多家单位进行播放,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传播艺术精品,传播先进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