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叛逆

    蒋婷婷

    摘 要: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界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虽然现代艺术的产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古典主义传统发生断裂的是在后印象派的三个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的艺术直接启发了现代艺术。

    关键词:古典;现代;印象派;后印象派

    “古典”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和一定的历史语境相结合。古典(classical)从词源上来说,是指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表现出的经典意义,尤其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古希腊黄金时代的艺术品,雕像和建筑,也包括忠实模仿希腊风格的罗马时代的艺术。这个观念主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瓦萨里称自己时代的艺术为“现代风格”,复兴的就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两个时代之间即为“黑暗”的中世纪。16世纪末,随着艺术学院的成立,尤其是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贝洛里对古典主义的提倡并作出限定,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主要是拉斐尔的绘画,成为了学习的典范,也属于古典艺术。随着艺术学院居于领导地位,“古典”意味着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观念,在创作中要求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现达到理性的、自然的和谐均衡。然而,从19世纪开始,“古典”渐渐和保守、固执、无生气等意思联系在一起。19世纪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曾如此评说“古典”一词:“‘古典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令人打寒噤。我们觉得它把我们从生机勃勃的光明世界拖到令人窒息的房间中,那里居住的不是健康热情的人们而只是影子。‘古典艺术似乎是永远死灭、古老的,是学院派的产物,是学问的而不是生活的结果。”[1]这反映了19世纪对古典艺术的态度。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莫奈等艺术家都不满于学院派艺术保守僵硬的规则,大胆地突破,追求创新,每一个艺术家在其时代都是现代的、激进的、叛逆的、先锋的。对古典艺术的反叛最终孕育发展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

    那么,现代艺术起始于何时呢?也就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界在哪儿?是1874年印象派在摄影师的工作室中举办第一次无名艺术家展览?是1863年马奈创作完成《草地上的午餐》?或者是1855年库尔贝在巴黎万国博览会旁独自展出《画室》等作品?……甚至有人将这一分界追溯至大卫创作《荷加斯三兄弟的宣誓》的1784年。这些时期以及这些作品在艺术史上都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也对后来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但不足以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因为现代艺术的产生,不是突然出现的一种新情况,而是在上百年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2]虽然现代艺术的产生是19世纪艺术逐渐演变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没有一个可以确定的分界线。后印象派三位大师的艺术实践无疑可以作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开始的分界线。

    自乔托将目光重新投向自然和现实世界,试图在画面中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以来,模仿自然成为了艺术最根本的目的。自文艺复兴以后,不论17世纪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还是19世纪风起云涌般先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思潮,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500年间艺术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这一目的。为了忠实地模仿自然,画家逐渐发明、发展和丰富了透视、解剖、明暗等各种技法。首先是透视空间。透视法是欧洲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在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最具有革新意义的成果,是15世纪初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与中世纪艺术彻底分裂的标志,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透视法发明者一般认为是布鲁内莱斯基,他第一次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现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使得观者感觉到人好像在一个真实的空间中。这种透视称之为焦点透视法,或者是线性透视法,是由朝向画面深处的纵向线条经过聚焦而成,如建筑的线条、地板的格线,这样画中人物就处在一个经过精密计算和测量的合理的空间中。不仅画中的每个物体都表现出正确的角度,前景与后景的关系也是逐渐退缩的。这样的远近退缩关系,还可以用大气透视法来表现,它削弱了远处色彩的对比以及人与环境的光暗明度的对比。达·芬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渐隐法”。“渐隐法”又称“薄雾法”,指色彩之间细腻而巧妙的过渡,这样在画中人物周围似乎形成了细微的若有若无的空气氛围,与其周围空间自然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对之如面的生命力,如《蒙娜丽莎》的迷人。达·芬奇之后,“渐隐法”是画家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了在画面中正确地刻画人物,意大利的艺术家通过解剖人体,破解人体的骨骼和肌肉随着姿态的不同所发生的变化的奥秘,如达·芬奇的手稿上关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解剖,因此南方意大利的艺术家较之欧洲北方地区掌握了更准确的关于人体的知识,米开朗基罗被认为是掌握最全面最准确的人体知识的画家。透视、解剖、明暗等技法是文艺复兴之后所有艺术家从艺所必须学习的,是所有艺术的基础,一直到印象主义画家都没有改变。印象主义的绘画不但表现出完美的透视,也展示出了严谨的人体结构方面的知识,如莫奈画中栽有杨树的小道,雷诺阿画中真实自然的女性人体,而德加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安格尔的学生,曾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的训练。贡布里希指出,印象主义者的艺术目标跟文艺复兴时期发现自然以来建立的艺术传统并无二致。“他们也想把自然画成我们看见的样子,他们跟保守派艺术家的争论在艺术目标方面少,在达到艺术目标的手段方面多。他们探索色彩的反射,實验粗放的笔法效果,目的是更完美地复制视觉印象。事实上,直到出现印象主义,才完全彻底地征服了自然,呈现在画家眼前的东西才样样可以作为绘画的母题,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才都成为值得艺术家研究的对象。”[3]印象派画家从被排斥到被广泛接受的过程恰恰可以证明这一点。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画展开幕后,画家们普遍遭到了指责和批评,“印象主义”本是带有贬义和嘲讽的含义。这些年轻的画家大多生活贫困,很少能够卖出自己的作品,即使卖出,也是以极低廉的价格。但是,公众很快改变了对印象主义的看法,惊叹于印象派绘画中鲜艳夺目的色彩在视觉上的生动,是现实世界在观者眼前活跃起来的奇迹。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这些曾经的先锋而叛逆的画家,在整个欧洲享有盛名,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的作品都进入了各个博物馆、画廊、私人藏室,画家仅凭卖画就可以过上富贵的生活,莫奈还拥有了自己的别墅和花园。公众对印象派画家的接受恰恰说明在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艺术观念上的一致。

    于是,在印象派内部产生的不满意于印象主义创作方法的后印象派才是真正的对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背叛,是真正意義上突破了古典的原则,标志着现代艺术的开始。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模仿自然成为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评价一幅绘画优劣的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观者观看一幅画也只是希望身临其境地看到一个优雅的女性裸体、一篮诱人水果或者一片优美风景,而忘记了这只是一块涂着颜料的画布。现代艺术运动萌发就在于不满意于这一观念,提出要为艺术而艺术,绘画和雕塑都回归到本身自在的形式,而不依赖于现实世界。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20世纪初创作了一幅名为《形象的叛逆》的绘画,画中细致地描绘了一只巨大的烟斗,但是在画面下面却题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矛盾的双关语就是意图将现实中的事物和艺术本身区别开来。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曾经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但他不满于印象主义中显得凌乱不堪的色彩,他说过:“使印象主义成为像博物馆的艺术一样更坚实、更持久的东西。”这不是说他要回到古典的时代,而是他在古典的绘画中看到了绘画的真实,而不仅仅把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简单地看作是对自然的模仿,他的绘画就是要表现出绘画本身的秩序感和稳定感,也就是他所说的“自然中的普桑式画面”。为了画面的秩序和布局的需要,他不顾自然的真实,抛弃了幻觉的透视法、正确的轮廓线以及细腻的色彩。而他的创作实践引起的是“艺术中的山崩地裂”,传统的原则被抛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现代艺术。他的艺术促发了立体主义的诞生。梵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是印象派的色彩对他影响很大。他在巴黎接触了印象派绘画之后,他的画面就变得更加亮了。但他的色彩又与印象派有根本不同。印象派的色彩离不开现实世界,而梵高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表达的是画家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在表现过程中的愉快。因此,即使梵高有些作品中也运用印象派的技法,但是由于其中他投入的情感以及对人和自然特有的感受能力,他的绘画也是他主观激情的表现,是自觉或者是自发的,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和严谨的技法的束缚。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他可以改变形体的轮廓和本身的色彩。情感而不是外在的自然是梵高所理解的艺术目标。梵高的绘画给20世纪的野兽派、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以极大的鼓舞和促动。在印象派的三个画家中,也许高更是最厌恶西方文化并有意识地抛弃西方的传统。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综合,而不是印象派画家所认为的那种直接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高更把色彩、线条当成类似于音乐的抽象表现的形式。但他对现代艺术真正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东方艺术、原始艺术中寻找人类的本真。高更的艺术对20世纪现代艺术中的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比较一下公众对后印象派的三个画家的态度和印象派画家的区别,则有助于说明他们和古典艺术的不同的关系。塞尚、梵高和高更在生前都不为世人所接受,塞尚因为家境的富足尚能不为生活所担忧,后二者一生则都穷困潦倒,不得善终。他们虽然在20世纪名声鹊起,每幅画往往都拍卖出天价,但这不是公众主动接受的结果,而是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重新发现了他们。如果没有现代主义的运动,他们终将埋没在艺术史的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沃尔夫林.古典艺术[M].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杭州: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