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语境下新媒体艺术时空交互研究
摘 要: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下的人来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纸质媒体逐渐向数字化新媒体转变,而新媒体也变得越来越像一种新鲜潮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普遍流传起来。本文将新媒体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逐步探讨新媒体交互等内容。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时空;交互模式
0 引言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表达形式,实现了跨界、艺术融合等多个方面。新媒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空间的情景化以及用户的体验程度,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媒体情景交互模式的理解。
1 新媒体艺术时空交互的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为新媒体带来了新的转机,新媒体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真正实现了新媒体艺术形式上的时空交互。目前,受国外艺术形式发展态势的影响,跨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艺术本身就是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一个过程,艺术需要跨界是通过了时间的验证的。
新媒体艺术走入人们的视线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受欧美国家的影响,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新媒体之间相互融合,通过艺术的交互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这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交互最早以人机的形式出现,通过简单的界面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沟通交流,易于被消费者接受。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艺术与技术实现了同步发展,艺术家要做的不仅仅局限于做好作品,更多的是需要搭建一种易于表现艺术的环境,从而促进用户与艺术之间的互动。
2 跨界融合的目的
虚拟交互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人们的生活体验,通过艺术家对环境的搭建,可以让用户对艺术产生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中国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但仍有不少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流传至今,其中提出了对于新媒体而言,时间和空间都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通过新媒体与艺术之间的交互,使其产生碰撞,创造出超越艺术本身的美,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新媒体艺术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发展速度极快,逐步深入艺术的各个领域,目前仍在不断地完善。
艺术家通常喜欢将绘画中的光影运用到新媒体艺术中,而在藝术上对时间和空间表现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特征由艺术家与观众共同构成,因此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的视觉效果是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比拟的,同时,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实现了内容和理念上的优势互补。在不断的跨界融合中,艺术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而不同信息之间的沟通融合也将人机交互推到了崭新的高度,人与艺术作品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通过人机交互,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新媒体本身的概念不仅仅指新颖的传播媒介的形式,也指一种传播和分享信息的方法。
物体之间相互碰撞可以产生火花,而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能够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新技术离不开新的使用方法以及设备的更新换代,正是这些“新”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技术作为艺术的载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融合,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逐步发展。
新媒体艺术主要运用到的就是录像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活动图像的多次播放,而一旦将这种使用录像技术的产品通过合适的形式传播出来,就形成了数字媒体。通过这种新型的技术,人们可接收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在录像技术与艺术的不断磨合中,使其成了一种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数字技术是一种可以将信息展现出来的技术手段,作为有力的工具可以将艺术传播出去,而工程师们也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例如现在流行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web设计以及音乐的剪辑形成,都是数字技术的组成部分,而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交互式的游戏,这种表现形式已经在国内得到了普及。
近年来大家谈论得最多的就是AR和VR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数字技术的一类分支,两者都可以给予用户极致的沉浸式体验感,让观众与作品产生交流,达到用户与创作者之间产生共鸣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以新媒体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其交互性,并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充分探讨了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新的艺术形式,最后总结出其交互的特性。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过程主要通过人机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然后通过新技术以及艺术的产生,促使它们产生碰撞以便于进一步的融合。这种技术下的产物能在感官上带给受众强烈的冲击感,这种表现形式的普及也将成为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态势。
参考文献:
[1] 韦艳丽,赵韩.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与营建[J].江淮论坛,2017(02).
[2] 韦艳丽,钱朝阳,张懿丹.认知模式下新媒体艺术交互形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7(01).
[3] 韦艳丽,赵韩,杨亚荣.基于逆向反演的交互式网页动画设计方法研究[J].艺术百家,2016(02).
[4] 顾蓉,穆宝宁,王刚,杨延璞,李珂,古玉锋.情感设计中本能、行为、反思的解析与表达[J].包装工程,2015(16).
作者简介:焦洋(1981—),男,辽宁辽阳人,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