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文化站站长——杨静


【编者按】杨静,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文化站站长,致公党天河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天河区政协委员。多年来,在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文化品牌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基层先进宣传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优秀文化品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羊城晚报2014年11月22日A7版(《广州乞巧文化节背后的巧女》)对个人进行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2016年度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荣誉称号;南方日报2016年12月10日04版(《乞巧文化节的超级推手》)对个人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本刊在2017年第5期,刊登了广州珠村乞巧节的第一期专题,介绍了广州珠村乞巧节事空间微改造、供案植物及文化探析等内容,本期组织了对广州珠村乞巧文化节活动举办方代表的采访,以及探讨广州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公共艺术应用。
编者:请您介绍乞巧活动组织举办的流程。
杨静:广州乞巧文化节组委会一般是在每年3月份开始制定乞巧节活动方案,由天河区文广新局负责开幕式版块的方案,我們文化站负责珠村传统活动版块的方案,而广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协会负责创新型活动版块的方案。活动方案先由各个子方案单位负责制定,汇总后形成总方案草案提交至组委会审批,最后由各个职能部门开始着手实施。
乞巧文化节活动总共分为三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是开幕式,主要是针对开幕式当天的活动。组委会将邀请市区相关领导、本地村民、广东省内乞巧民间艺人和获奖选手以及国内相关专家等来参加开幕式。活动主要是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
第二个版块是珠村主会场乞巧传统活动,包括最核心的“摆七娘”“拜七娘”等,是由文化站来策划、执行。整个乞巧活动时间有6天,为避免活动形式单一,文化站还在乞巧苑举办了乞巧游园和表演性质的活动,游客们既可感受传统节庆氛围,也可进行一些互动体验。
第三个版块是创新型活动。例如在广州塔举办乞巧市集,进行传统文创产品工作展览;还有女子成年礼,采用社会化报名的方式,征集一些18岁的女孩子及其家长一起来参加成人礼。另外还有展会,比如2016年举办了赛巧会获奖作品展;2017年举办了“乞巧·生命影像一一乞巧文化传承者图片巡展”,这个展览是面向广东省的乞巧文化传播者、传承人,因为他们大多年事已高,我们通过深度采访,以影像的形式把他们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广州塔是广州地标,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与其合作也为乞巧节打开了国际化的窗口。
珠村传统乞巧活动在活动方案确定之后,五月份开始招募志愿者。多年的实践,使得珠村乞巧活动具有很多高校的“粉丝”,几乎不需要作招募宣传,前一任的志愿者就会推荐新的志愿者来参加。他们的岗位设置分为解说、媒体宣传和后勤等等。一般在节庆前几天召集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包括基本礼仪、文化讲解、突发事件应急等等。活动实践过程中,大家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编者:您认为广东地区的乞巧活动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有哪些不同?珠村乞巧活动与其他地方相比有哪些特别的魅力?
杨静:岭南地区的乞巧习俗是比较相近的,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文化根源。但与西北的甘肃西和县、长江一带的湖北郧西县和华东一带的浙江温岭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我们都有去调研过。
各地节庆的形式是不同的。例如甘肃西和是“唱”乞巧,他们扎一个乞巧娘娘的纸人,在节庆6天里主要是通过唱诵乞巧歌的形式来庆祝,而岭南地区的乞巧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将手工艺品的展示作为主体,即在节庆期间,民间艺人做好自己的作品,在祠堂里摆出来,这是最核心的活动,所以岭南地区是以“摆”为主,以静态为主。
实际上乞巧活动在岭南地区都有,没有谁先谁后,也没有谁是发源地的说法。珠村乞巧活动的闻名是因为珠村占了先机,乞巧节在历史时期中断了很长时间,1998年珠村一群巧婆带头恢复了活动,且本土民俗专家潘剑明发现了“乞巧”这颗“明珠”,当时就邀请媒体进行了报道,后来引起了天河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对其文化进行了大力推动。于是,陆陆续续也有一些社会力量加人进来。2005年乞巧节从村一级的活动提升到市一级的活动,并永久落户珠村。所以我觉得珠村乞巧活动的首要魅力来自于这是一件从民间到政府,再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去做的事情。
编者:乞巧节事活动的举办给珠村带来了哪些改变?您在乞巧活动推行和管理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杨静:主要有四个改变。一是带来村容村貌的提升。多年的乞巧节事活动,已成为珠村的传统文化品牌,因此区政府对珠村的村容建设投人了大量经费,建了七夕广场、乞巧公园、博物馆、牌坊和一些文化设施,还对整体包括道路等进行了改造。
二是带来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经过十几年的节庆活动氛围的文化熏陶、媒体宣传,且每年有许多外来游客慕名而来,给村民带来了文化自信,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精神素养。
三是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因为珠村的产业结构还是以村民自建房、村集体物业租赁为主,自从道路交通改善、配套设施完善之后,出租率增长,房租提升;村里也把集体物业进行了盘活,商业氛围比以前浓厚;也开发了一些产业园等等。整个珠村的经济增长大幅提升。
四是给珠村带来了荣誉。如人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人选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乞巧节事活动发展前期经历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到中期出现过活动组织人力资源不够的问题,而目前存在如何推向市场的问题,但一直都在摸索和探讨中前进。
编者:节事空间的安排上,珠村乞巧的传统活动如“摆七娘”是在祠堂中举行的,请您谈谈乞巧活动与祠堂之间的相互作用。
杨静:按照村里的传统习俗,“摆七娘”一定要在村里的公共空间,而祠堂就是首选之地。珠村分为潘、钟和陈3个姓氏,祠堂是由各姓氏宗族建的,所以巧姐们也是按照各自的宗族来组队的。祠堂是活动的空间载体,乞巧活动和祠堂唇齿相依,离开祠堂“摆七娘”,就失去了宗族活动的象征和意义。另外,通过乞巧,同一宗族的人之间也产生着联动,像一些已经外嫁的姐妹也会回来,即使不参与手工艺品制作,也会加人自家宗族的“七娘会”,与姐妹团聚吃“七娘饭”。
编者:天河乞巧习俗于2011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您谈谈自2011年起至今珠村乞巧活动都有哪些创新?
杨静:主要有四大创新。一是活动“走出珠村”,走进广州塔、走进天河商圈等等,依托广州地标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将乞巧节的覆盖面进行延展。二是以“赛巧会”为平台,打破原来各地区各自为阵的地域界限,通过省级的赛事加强各地区乞巧艺人的相互交流学习。三是传播途径的创新。随着这几年新媒体飞速发展,我们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在保留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上,往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例如运用了网络直播、网络投票等方式吸引大众关注,对乞巧节庆提升和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四是在活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例如在广州塔举办了两届亮灯仪式,亮灯大使通过乞巧节的微信公众号在乞巧民间艺人、乞巧传承人代表、杰出艺术家中投票推选产生。乞巧节的挖掘与打造还有非常广的提升空间,要集众人之名。
编者: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七夕”写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这对珠村的乞巧活动举办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杨静:2005年中央各部委员就联合发出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見》的通知,当时就明文将七夕节纳入了七大传统节日之一。十九大后,国家更加重视和强调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提到很高的层面。其实复兴传统文化的着陆点就是传统节庆。这十几年来天河区在对乞巧节的打造方面是非常脚踏实地的,没有好大喜功,从起步到发展,根基扎得很深。我觉得乞巧节现在已经不是投入多少经费的问题,而是要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加人社会力量一起来参与。例如可以开展与高校师生的合作,把高校里有文化自觉的师生团队调动起来,把新生力量吸引进来,提出一些更好的想法,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另外,如今乞巧节的覆盖度还很有限,民众的兴趣点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希望这个节庆能有更加落地的推动政策和措施,把节庆慢慢地深入到生活中。如果能让民众主动去过这个节,形成了习惯,也就达到最终目的了。
编者:请您结合珠村小学的实践谈谈如何传承乞巧文化。
杨静:乞巧文化在珠村小学的传承发展是天时、地利与人和。2005年我们举办首届乞巧节的时候,珠村小学就紧跟着我们的节点,将乞巧与教育结合。当时的校长很有远见,他说:“珠村小学有这么好的区域优势,我为什么不做我们的特色教育呢?”于是从2005年起,学校就开始将乞巧文化慢慢渗透到“德、智、体、美、劳”教学领域里面,例如校本教材的编写;“乞巧少年”的打造;“乞巧”大课间的推广;后来还在校园里建设了乞巧工艺课室、乞巧文化长廊和乞巧小博物馆。学校全体师生曾多次在在开幕式上表演了我们集体编导的大型诵读《七夕颂》,场面非常震撼。珠村小学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珠村本地人,身体里流淌着珠村的血脉,珠村小学成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当之无愧!
当然,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仅仅靠一所小学还是容量有限。要将这种文化、精神内核向社会各界广泛传播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例如有些年轻人不一定愿意做手工,但是愿意参与活动,这就要在活动上进行探索。另外在我看来,手工艺品制作人门并不难,但要大家积极参与这才是最难的。我们需要传承的是精神,但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一定冲突的,年轻人要考虑更多生计的问题,谁愿意来学做手工呢?这就是培育传承的“土壤”问题。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