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陈明新++陶虎++李晓峰

    摘要:简要分析了湖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希望对湖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湖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S82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11-0080-03

    中国的养牛业悠久历史,全国各地都有肉牛分布。改革开放前,养牛是作为主要的劳力来源,牛肉的来源主要是淘汰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养牛的用途已从役用转为肉用。近年来,肉牛产业飞速发展,对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创收、拉动下游产业链条均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牛肉生产大国,我国的牛肉产量仅次于美国、巴西和欧盟,位居世界第四位[2]。但是肉牛产业较之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母牛品种杂、存栏量少、集约化程度不高、肉牛胴体重偏低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国内牛肉消费量不断增长,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并且牛肉总体质量不高,中高档牛肉主要依赖于进口。

    湖北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农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截止2010年,湖北省畜牧业产值已达千亿水平,占农业总产值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大省。肉牛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省份,湖北的肉牛产业有其特有的优势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湖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湖北省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

    1 湖北省肉牛产业现状

    湖北作为养牛大省,有着扎实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肉牛存栏量就已突破350万头,2000年更是达到了428.4万头,虽然2013年存栏量大幅下降,但仍在200万头以上。1990~2013年间,肉牛出栏数和牛肉产量两项指标稳步增长,2013年分别达到140.3万头和20.2万t,较之2010年分别提高13.97%和12.38%,数据显示湖北省肉牛养殖水平和产肉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牛肉作为第二大肉类食品,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膳食结构调整的重要需求。根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湖北省牛肉价格一路高走,自2000年至2014年8月牛肉价格从11.52元/kg涨至66.61元/kg,在2014年1月更是达到72.17元/kg的历史新高。不断上涨的牛肉价格也为养牛企业和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2 湖北省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截至目前,肉牛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肉牛新品种的培育、杂交利用、饲喂技术等相对落后。疾病防控和科技服务等技术体系不够健全,肉牛产业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新信息、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及时的掌握和运用;基层畜牧兽医队伍服务水平低,防疫设备简陋,难以保障肉牛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2 母牛减少,牛源紧缺

    根据调查,湖北省四大地方黄牛品种的总存栏数仅40.1万头,其中成年及青年母牛为25.5万头,种母牛数量严重不足。牛源紧缺以肉牛存栏量下降为主要表现[3]。肉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母牛,产犊数和产犊成活率与能繁母牛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但由于母牛繁殖效率低、规模化养殖母牛饲养周期长、散养母牛经济效益偏低等原因导致能繁母牛养殖量的不断减少[4]。湖北省能繁母牛存栏数不足100万头,用于育肥的犊牛需从外省购买,增加养殖成本。牛源短缺的现状已不能满足规模化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

    2.3 种质资源利用不合理,良繁体系不健全

    经济杂交缺少纯种母本,不断用西门塔尔等外来品种进行级进杂交,杂种优势发挥不出来。种质资源创新不足,一方面缺乏高效、规模化应用的种质改良技术,另一方面缺乏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基因挖掘与利用、育种材料创制与测定等程序化规模化平台。湖北省优秀的种质资源并未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地方肉牛品种没有针对性的建设保种场或保种区,即是有保种场,也是数量少,致使品种退化,品质下降;母牛不纯,无法提高经济杂交的杂种优势。上述情况都直接导致湖北省的肉牛品种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4 牛肉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肉牛深加工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肉牛加工要么缺少有效的提纯复壮技术,流通体系尚未建全,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幅射带动能力弱。当地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深加工企业,肉牛主要以活体贩运方式销售,没有创立具有特色和一定知名度的肉牛品牌,使得我省大部分地区肉牛从生产、屠宰加工到销售的链条未能完整建立[5]。

    3 湖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肉牛品种资源丰富

    黄陂黄牛、恩施黄牛、郧巴黄牛和枣北黄牛均为著名的湖北省地方肉牛良种,分别分布于大别山区、恩施州、秦巴山区和襄阳地区,独具地方特色,耐粗饲、适应性好、性情温顺、产肉性能较好[6],为湖北省的肉牛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湖北省还分布着江汉水牛和恩施山地水牛等地方水牛品种。

    3.2 饲料资源丰富

    位于湖北腹地的江汉平原,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是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糠麸、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年产秸秆2 600万t左右,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7]。鄂东和鄂西北分布着大量山区和丘陵,拥有天然草地面积655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为507万hm2。拥有白三叶、黑麦草、苇状羊茅、鸭茅、百脉根等牧草品种[8]。大力推行林草间作、开发草山草坡,丰富的草地资源为湖北省的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3.3 科技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养牛基本是“一头牛、一根绳、一捆草”,饲养水平极低,生产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我省各级政府部门逐渐改革粗放的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以科技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省建立健全了技术推广体系,并成立了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各项举措,促使湖北省畜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和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50%左右,使肉牛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3.4 基本形成肉牛优势区域

    肉牛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经过不断发展,湖北省在江汉流域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肉牛产业带。产业带以肉牛养殖小区为经营模式,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包括十堰、襄阳等市在内的江汉流域共出栏肉牛78.6万头,占湖北省肉牛出栏总量的64%,以优势区域带动全省肉牛产业发展。

    4 发展湖北省肉牛产业的措施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对于奶牛补贴、母猪补贴、粮食补贴等,我省对肉牛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扶持政策。为了实现肉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服务、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湖北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以此来解决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是设立肉牛产业专项资金,用于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力度,将疫苗和牛病防治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专项资金加大母牛和犊牛补贴力度、提高技术研发实力、建设技术服务队伍、加强金融和保险支持。二是依托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在鄂西北建立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满足肉牛产业对饲草的需求。三是为肉牛养殖户和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针对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水平;为肉牛养殖户和企业提供银行贷款、财政补助,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养殖户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母牛基地建设

    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得母牛者得天下”逐渐受到重视,牛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肉牛养殖户和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母牛基地建设。推广优良的肉牛品种,提高繁殖效率,争取一年一胎,提高产犊能力。养殖户应当组织“母牛合作社”,专门进行犊牛生产;选择高附加值肉牛品种、扩大母牛规模,采取订单式养殖,专门为企业提供高档犊牛。以此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养殖户养牛的积极性。

    4.3 加快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优良的品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母牛产仔率低,生产周期长,如要增加肉牛存栏数量,就必须要一定数量的基础母牛群。因此,一方面发展湖北省内特有的黄陂黄牛、恩施黄牛、郧巴黄牛和枣北黄牛四大地方品种,建设原种场,设立保种区;另一方面引进了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等品种进行改良。良种繁育体系还可以依靠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有选择的利用不同品种类型的优秀父本,与品质优良的地方母牛杂交生产优质肉用犊牛,加快推进肉牛品种改良的进程[9]。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省种公牛站为依托,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体经营人工授精站点,加快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4.4 坚持产业化发展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要转变肉牛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推广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统一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又可以利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循环农业模式,解决养殖企业污染问题。二是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牛肉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通过深加工延长肉牛产业链,打响本土品牌。大力创新养殖模式,实行订单式养殖,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建立流通市场,为肉牛产品交易创造条件。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肉牛交易市场,利用市场的联系作用将养殖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串联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供销一体化平台,促进我省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桑国俊.我国肉牛业概况及前景[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3):60-63.

    [2] 许科朗.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3] 王喆,黄必志,朱士恩,等.肉牛业牛源问题思考[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1):66-69.

    [4] 赵朋宽.牛源基地建设模式新思路[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8,29(1):19-20.

    [5] 汪又萍,杨前平,陈明新.关于湖北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10(4):11-15.

    [6] 杜晋平,李助南,殷裕斌.湖北省肉牛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6):10-13.

    [7] 李晓锋,陈明新,刘 洋.肉牛业与循环经济--湖北沙洋县肉牛产业链的启示[J].中国草食动物,2010,30(4):48-50.

    [8] 刘 洋,张鹤山,张妙李等.发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优势为湖北草地畜牧业生产服务--湖北省牧草产业体系调研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2009(7):34-35.

    [9] 桑国俊,杨咏梅.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J].甘肃畜牧兽医,2009,39(2):47-49.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