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触及的情怀

    薛睿韬

    2011年末在法国上映的喜剧电影Intouchables,中文名字为《触不可及》,又称《最佳拍档》或《无法碰触》,该片连续10周获得票房冠军,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000万,超越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独占法国电影票房鳌头,堪称影坛奇迹,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接见电影主创。同年,该片获得了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此外,收获了第37届凯撒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并于2013年第79届金球奖上获最佳外语片提名。这样一部小成本影片,却能多次获奖,受到无数影迷的推崇,必然有其背后深入人心的力量与情怀,值得关注与探究。本文将从个人心灵的触不可及到彼此的温情救赎,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该电影意图传达的人文情怀及其在当下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一、 个人心灵的孤独放逐

    该片改编自一位法国富翁的自传《第二次呼吸》,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在主仆二人间的真实故事。影片中,主人公菲利普曾因跳伞发生事故导致重度残疾,脖子以下部位完全失去知觉,唯一能活动的只有头部,因此,他虽家财万贯,生活上却必须依赖他人的照顾,不得不聘请私人看护,时刻为他的生活需要服务,这便是该片故事发生的楔子,也就有了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德瑞斯,即菲利普的护理人。

    菲利普曾接受过高等教育,艺术修养极高,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幽默的绅士,然而前来应聘的护理者们大都与其格格不入,以致于他的脾气暴躁,经常更换护理,基本不到两周就会重新招聘。片中面试时我们看到,即使拥有高学历或专业护理知识的应聘者,在与残疾人相处的理念方面仍然不尽人意,将自己定位为优势群体,以俯瞰的姿态面对残疾人,认为残疾人本来就处于社会的弱势位置,什么都不能做。因此,给予同情和帮助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护理观念,而这正是以菲利普为代表的残疾人最不愿接受的事实和态度,也是为什么当德瑞斯拿着失业证明莽撞地走进面试厅,不顾及菲利普同正常人的差异与之争论,并公然与其助理调情时,菲利普非但没有愤怒,反而最终录用了他的缘故。“这个就是我想要的,没有一点同情心”,因为德瑞斯把他当作一个正常人对待,让菲利普得到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平等与尊重,这正是他希望从别人甚至社会中获得的认同感,正是该片主题所要表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在。

    对于菲利普这样身体残疾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关怀。看似富足的生活背后,是他自卑的心灵在浮华社会中苦苦地寻觅着一丝认可而已。他与笔友埃莉诺长期保持信件来往,爱慕她却不敢打通电话说上一句你好,邻居经常性地在他家门口任意泊车,虽然门上明令禁止停车,却始终被熟视无睹,可菲利普却从不制止,任他人冒犯,这些都是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形成的自卑感所致。事实上,他也想融入社会,但囿于外部社会的另眼相待与自己内心的作茧自缚,使他始终处于封闭的自我之中,迟迟不能对人打开心扉。他害怕受到伤害,担心在社会交往中找不到能够彼此理解的朋友。可以说,在遇到德瑞斯之前,他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以独立的灵魂漂泊在社会的浮躁之中,他在找寻知己,可他不够勇敢,爱莉诺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明明心灵相通,却不敢追求,这对于菲利普来说,似乎是痛并快乐着。而他自己也甘于做这样一个静守一方的护卫,既然不敢也不愿走近他人,就默默承受一切,维持现状,即使裹足不前。这就是菲利普——一个想去拥有又没有勇气的人,一个将自己困于“舒适区”的人,一个身体残疾但心灵健全的人。而他16岁的女儿尚且都不能给予他尊重,在当今社会,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从这一意义上讲,菲利普不仅是一个自卑的人,又是一个可悲的木偶——隐藏了他的美丽心灵。他封闭得太久了,没人真正愿意打开,也没人能够打开,因此,他是一个“触不可及”的人。

    但德瑞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这是一个来自底层黑人家庭的普通青年,从小过继给了叔叔婶婶,后叔叔过世,婶婶改嫁,育有多个子女,家庭负担都落在了婶婶一人身上。德瑞斯没有固定职业,长期靠失业救济金维持生计,但因抢劫过一家珠宝店,便有了不光彩的过往。刚刚出狱的他,仍然对生活不抱希望,浑浑噩噩,到菲利普家里面试,也只是为求得一份失业证明而已。因此,可以说,这个“又高又壮,俩胳膊俩腿”,“脑子也够用,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也被生活打磨得没有了光彩,甚至不想找一份正常的工作。他的堕落,是内心对这个社会的排斥,反过来,却是社会排斥他太久了,他从未真正找到过属于自己的平等与认同,社会与他,同样格格不入。从这一层面上说,他同菲利普一样,也是一个“触不可及”的人。当然,故事从二者的相遇开始,也因相遇改变了彼此。

    二、 精神世界的彼此救赎

    “我真正的残疾,不是坐轮椅,而是在没有她的世上活着。”菲利普的这句话直戳他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触碰到了观众的情感神经。身体的缺陷并不会真正打倒一个人,信念的坍塌才是致命一击。没有了爱,灵魂便没有归宿,即使拥有荣华富贵,也不过是一具更漂亮的皮囊而已,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分别。而人类对于爱的本能渴求,让德瑞斯和菲利普在这一刻获得了精神共鸣,德瑞斯又何尝不是希望得到家庭的关爱与社会的认同。或者说,他们都是寒夜里卖火柴的小女孩,所有的美好不过是幻梦一场,终究逃不过现实的残酷回归。

    而影片所要极力阐释的正是这种在思想多元化的世界,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与真挚情感的触不可及,关于爱,关于平等,关于友谊。幸运的是,菲利普找到了德瑞斯这个忘年交,一个可以称为知己的人。而知己的世界,就是在为心灵松绑,没有伪善,没有污秽,不计尊卑与种族之分,只有意趣相投,所有浮华世事中的烦恼都退去了,让你六根清净,怡然自得。在这样的关系中,彼此的心灵间得到了真正的契合,心性也随之自由释放,整个人都沐浴在世界最初的圣洁之中。可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在当下喧嚣尘上的社会百态中寻找一个心灵友人,更是难以触及。因此,该片着力刻画了白肤色菲利普同黑肤色德瑞斯之间的纯洁友谊,从生而平等的法则出发,将社会地位、种族差异、年龄界限等等置之度外,让观众看到了可以超越这一切的人类永恒的情感——爱与友谊。当德瑞斯推着装上引擎的轮椅带着菲利普乘风前行于拱桥上时,整个世界似乎都融化了,冬日的暖阳在那一刻分外明亮,观众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法式人文精神与关怀。

    当菲利普深夜因药物的副作用而出现呼吸急促的不适症状时,德瑞斯并不专业的照顾却显得细致入微,而且有效,告诉他放轻松、深呼吸、镇静,“会没事的”。他在菲利普身边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当菲利普说“空气”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带着菲利普在凌晨4点出去散心,呼吸空气,给他烟吸以缓解情绪,跟他聊天,真正了解他的需求,走进他的内心,这也让他们成了真挚的朋友。这一切,都浸透着人性之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彼此独立,但也正因此,又彼此需要,彼此依恋,甚至彼此影响与改变。影片中,菲利普从开始隐藏内心到逐渐敞开心扉,从独行者的世界走出的他,可以说完成了个人心灵的救赎。而德瑞斯从最初对昂贵画作的排斥,到试图创作,并在应聘快递公司职务时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得到了认可,以及在跳伞中体味到不一样的人生,这些,于无形中也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得以融入社会。从影片中跳离出来,我们发现,二者从最初的差异显著、喜好各异到逐渐趋同,其中的重要推动力是法国传统的人文价值观,而影片的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它诠释了最纯粹的友谊,不论肤色,不分国界,不比贫富,只在乎心与心的契合”[1],以及对人性中真实自我的肯定与追求,这也是该片的核心精神所在。

    三、 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

    影片除了对两位主人公间的故事进行叙述,还穿插了很多细节,以彰显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事实上,“尽管法国人十分崇尚浪漫与高雅,却从不忘对社会现实进行不留情面的讽刺,这一点我们从莫里哀、巴尔扎克、马里沃、路易·德·菲奈斯等法国本土喜剧大师的作品中可见一斑”[2],可以说,法国人骨血里流淌的批判精神,正是其人文价值观的体现。印象深刻的便是菲利普的生日宴会上德瑞斯对古典音乐的解构。他认为凡是不能伴着跳舞的音乐就不是音乐,将貌似熟悉的乐曲解释为“咖啡广告”中的一段,对巴赫的名曲,也理解为是“一群光屁股的人,到处乱跑,却不穿衣服”。更为讽刺的是,因为他经常领取失业救济金,因此对失业管理局热线电话的背景音乐非常了解,所以当他听到这一曲目时,更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起来,“目前线路正忙,预计等待时间约为两年”,十足地批判了这一部门工作的低效率给公民带来的困扰与反感。“这不是猫和老鼠里的吗”,这句调侃式的幽默也让菲利普发自内心的笑出声来,如此著名的古典音乐就这样被一个年轻人玩笑似的“欣赏”了,不仅是对法国社会诸多琐碎现状的不满,也是对“高雅艺术”脱离生活实际的不屑。同样,在歌剧院里,当德瑞斯看到演员出场表演时,不禁旁若无人地放声大笑,将台上的演员看成“是棵会唱歌的树”,这种不解也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对社会的直面抨击,还有对人的品质的剖析。德瑞斯到菲利普家里面试时,还残留着他游手好闲的一面,随手带走了彩蛋。菲利普并没有马上追问,而是试用期满后,半开玩笑似地跟德瑞斯提起,希望他还回来,这是对他的宽恕与信任。同时,当德瑞斯得知彩蛋是菲利普前妻送给他的礼物时,也委托妹妹一定找到彩蛋,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与自我反省。另外,从德瑞斯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作为人的其他可贵品质:看到弟弟结交不良朋友,他表现出担忧与关心;带菲利普出门,不同意将他放到后车厢,“怎么能把您跟马一样就这么放在后面”,这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菲利普的女儿不敲门便闯进德瑞斯的房间,德瑞斯毫不留情地当面训斥后,还要求菲利普“必须好好管管她”,认为这是教养问题,是对人的不尊重;德瑞斯在得知了菲利普暗恋笔友后,主动帮他跟埃莉诺约会,包括将花匠阿尔贝喜欢女管家的事情当面告诉了她,这种对于感情的勇敢追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而这正是当下社会所缺少的珍贵特质。懂得尊重、富有正义感、有爱心、敢于追求、真实务实,通过德瑞斯的一言一行,不仅让观众重新看到了生而为人的基本修养,也产生了持久的共鸣与感动。

    结语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人的国家格言,这种人文精神深植于法国人的血液里,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深深烙印在每个法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这成为该片获得成功的历史及文化渊源,同时,作为具有深层意识统摄的价值观及情感基调,我们看到,影片获得了法国公民的强烈共鸣与认可,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民族背后的文化传统造就的乐观浪漫、自由民主的生活意识所为,使得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魅力。在当下高速发展、高效运转的社会,人与人间这种不论地位尊卑,不受年龄性别影响的情感关系似乎弥足珍贵,然而却是令每个人心神向往的人际状态。事实上,并非阳光不愿照进我们的灵魂,而是我们自身没有打开心灵之窗,阳光没有安身之处而已。

    面对生活,不仅要守得住内心的高贵,也要主动拥抱世界,寻求人与人间心灵的默契与友谊的纯粹,勇敢追求,遵循内心所向,坦荡真实,无拘无束。

    参考文献:

    [1]兰继军,姚小雪.从触不可及到心有灵犀:影片《触不可及》两位主人公的相互救赎[J].电影评介,2013(9):41-43.

    [2]李虹霈.并非不可触及——《触不可及》影评[J].青年作家,2014(7):284,289.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