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鲁台的传说
杜尚儒
过陕西千阳的人,大都知道那里有座燕伋望鲁台。
燕伋望鲁台位于千阳县城西关,距宝鸡市约四十公里,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此台为春秋时期燕伋所筑。燕伋为千阳燕家山(今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人,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一。古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燕伋,字思,秦人”。清《陕西通志》载:“燕伋,字子思,秦人,夫子适周问礼时从之。”
传说燕伋一生三次远赴鲁国,师从孔子,回到秦国后在渔阳(今千阳县城西关裴家台)设坛兴教十八年,积极传授孔子学说。燕伋因思念孔子,每日在崖顶用衣襟撩土垫足,遥望鲁国,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座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余米的土台,后人称之为燕伋望鲁台。
《千阳县志》载有燕氏宗谱,详细讲述了燕伋的身世和三次赴鲁的经过。据燕氏宗谱记述,燕伋原为周“五世公族”后裔,二十二岁时尊父遗命,赴鲁求学,曾跟随孔子及南宫敬叔、仲由等周游列国,考察礼制。二十七岁回到家乡,居家八年,三十五岁时二次赴鲁,并随孔子瞻仰了齐桓公故地。四十岁时再次回到故乡,设坛执教十八载。五十八岁时,因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去世,燕伋第三次赴鲁,吊唁孔鲤,探望恩师。四年后,孔子逝世,他为孔子守孝三年,六十五岁回到家乡,第二年即不幸去世。
燕伋辞世后,历代朝廷多有追封,唐玄宗封他为渔阳伯,宋真宗加封其为千源侯,明嘉靖改称先贤燕子。而燕伋留下的望鲁台,历经兴废,流传至今,遂成千阳一景。
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望鲁台四周并无其他建筑,“文革”期间有附近村民取土垫牲口圈,将望鲁台挖去近一半,后被制止。2003年,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阳县随后成立了燕伋望鲁台景区管理处,将望鲁台视为千阳的文化名片,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弘扬燕伋尊师美德,提升千阳知名度。
管理处工作人员、当地的书法家耿彬先生告诉记者,燕伋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惟一来自秦国的弟子,也是当时整个西北惟一的孔门弟子,他开西秦设坛教书之先河,广收门徒,传播儒学,为西部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功不可没。史载,明天启元年,千阳县建有“三贤祠”,燕伋与当地西汉名臣郭钦、唐朝太尉段秀石并称“三贤”。另据记载,山东曲阜孔庙供有燕伋牌位和石刻像,圣贤祠内亦塑有燕伋像。
耿彬先生介绍说,相传燕伋死后葬于水沟镇水沟村,墓地现存有清乾隆二年墓碑等物。记者在耿先生带领下来到距县城十多公里的水沟村,找到了记载中的燕伋墓地。这是千河南岸一块平坦和经过修葺的墓园,安静而整洁。抬眼望去,四株翠柏之间有堆不大的封土,封土前立有几块石碑。
耿彬先生指着左边一块看上去年代久远的石碑说,这便是清朝的墓碑。只见碑首有“皇清”二字,碑身正面“周先贤燕子墓”几个大字仍清晰可辨。背面字迹已经模糊,仔细辨认,能看到有“道光二十”等字样。而另一块石碑正面已无从辨认,背面依稀能辨认出“燕公故里歌”几个字。耿彬先生说,这正是乾隆二年所立石碑,上面刻的文字是清人吴荫荣、南英甫步韩愈《石鼓歌》韵作的《燕公故里歌》,碑文虽已看不清,但其原文早已在当地流传。
右手竖一块新碑,上书“先祖燕公墓”,碑文显示为二零零九年燕伋第八十代孙燕来存偕子孙所立。耿先生告诉记者,燕伋后人在当地已传至八十二代。
自水沟村返回县城,远远望去,燕伋望鲁台景区已初具雏形,宝(鸡)平(凉)路旁修建了景区广场,新添了石牌楼、燕伋熟坛、思师亭、燕伋望鲁石刻图、六棱碑、启文坛、民俗宫、尊师祠、燕伋祠等景点建筑,其中位于主景区的燕伋祠为仿秦建筑,景区最高处为燕伋祠后面矗立了两千多年的四棱锥形土冢,那就是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先贤燕伋用十八年心血和十八年思念筑就的望鲁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