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中政策阻滞问题及其治理策略

    徐转云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的战略方向。 作为民生建设的最基本领域之一,必须确保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精准扶贫。本文在对云南省近十所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深入分析云南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教育 精准扶贫 假贫困 真贫困

    一、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三对矛盾” 是制约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障碍

    1.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精准扶贫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教育需求。在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使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也仍积极争取就读当地升学率较高的中学。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基础教育资源的“职业”感到满意,他们更渴望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但家庭收入较低不利于他们获得和拥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让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基本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已成为一个问题。

    2. 加快提升教育质量的美好愿望与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现实矛盾

    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生、家庭、学校和其他各方“共同努力,做出贡献”。在考察中发现,教育精准扶贫实施对学生在校教育的确很有益处。,但贫困学生们所处的原生家庭,其父母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事实不利于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环境。

    3.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与动态监控之间的矛盾

    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较为看重教育条件及培养学生政策的全面推进与整体效果,大多集中在研究实施教育和扶贫的手段,缺乏将贫困学生作为深入分析的切入点,引出研究内容过于宏观,对于扶贫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监控略显不足。此外,在探索教育扶贫确切路径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精准” 扶贫。如果只是单纯地从“ 政策有没有落实” 出发,而非“ 如何落实政策问题” 去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则仍然没有深入研究精准扶贫教育的基本需求,最后的结果可能“ 治标不治本” ,甚至会陷入教育贫困的“ 怪圈” 。

    (二) “ 假贫困” 掩盖“ 真贫困” 现象

    云南地区不少学校把贫困生分为两类:一般贫困和特别贫困。认定程序为:先由学生所在村庄或团体发放贫困证书,由班主任向学校报告。识别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和填写的房屋,家庭年收入及基本情况,但后期学校的跟踪管理并不多。在调查中,不少家长反映,村干部“内定”“关系户”“亲密户” 是被纳入贫困户的主要对象,有许多真正贫困的家庭则被排斥在外。也有不少学生反映,评选过程还存在班主任将名额分配给部分 “关系户” 学生,而这些与教师关系好的学生不仅成绩不好,还挥霍补助资金。由此可见,评选过程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 真贫困” 学生会因申报的材料不够充分而错失帮扶机会,同时很多“ 假贫困” 学生通过谎报或夸大贫困程度等方式“谋取”学校的贫困资助,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不到资助。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中,超过65%的学生表达教育扶贫不足以识别有困难的学生,减少整个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二、云南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路径选择

    (一)转变思想,树立扶贫与教育相结合的新理念

    扶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教育扶贫主要是为帮助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且使其成长、成才。但是,减贫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补偿方面和物质支持的水平,应该更有机地与教育相结合[1]。对此,一是搞好励志教育,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指导作用。挖掘资助典型学生,并通过学生周围的真实故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勤奋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注重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正所谓“教育无小事,处处能教育”,还要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注重对由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诚信教育。形成人人践形诚信的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三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学生要感恩,感激,并对社会负责,承担起国家建设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育和扶贫的精准认识,建立扶贫联动机制

    在落实扶贫政策与经费上,应从 “ 粗放式” 走向 “ 精细化” 。具体来说,一是精准识别教育扶贫对象,有效鉴别“ 真贫困” 与“ 假贫困” 。一般来说,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之间的界限并不重要,有些学生的家庭贫困并非客观原因造成的,而属于“ 父母勤则家富,父母惰则家贫” 的情况。因此, “ 精准” 的教育扶贫应首先对扶贫对象进行有效鉴别,使社会形成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念和发展导向。二是要建立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追踪调查制度。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教育扶贫专项经费都能切实用到每一个贫困学生的教育上,但也存在极少数被挪用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建立教育扶贫专项资金跟踪调查制度和监督机制,使教育扶贫资金落到实处。

    (三)完善国家与地方政策協同互督的新体制

    一是教育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权力异化,需要制定一份教育扶贫权力清单和一份责任清单,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实施与监督体系。二是建立和改善动态的后续教育,以减轻贫困。扶贫,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建设县级教育扶贫资金信息平台,特别是对教育扶贫资金流动和使用的精细管理和监督,从而保障扶贫资金运行透明。三是创新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监督的体制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等方式为教育和扶贫引入第三方认同,增加扶贫资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改善扶贫监督效力。

    总 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精准扶贫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要靶向施测策,精准发力,着重解决教育精准扶贫中政策阻滞问题。总而言之,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扶贫举措,是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精准之“穴”。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战略。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