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赵凌飞 李秋阳 崔炳烁石
摘 要: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本科院校艺术类产学研合作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和其他的理工科专业比起来,艺术专业的实践项目具有相对短程、松散的特性,在产学研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自身专业特点不突出、合作程度不深入、观念陈旧等问题。文章从校企性质差异矛盾、艺术专业特点结合的不足、合作机制长效性和稳定性的缺失以及教学观念保守几个方面,梳理出目前产学研校企合作影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并分析出协调校企之间性质差异,贴近艺术专业特质,创建长效机制和更新教学观念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产学研合作;艺术专业
[项目来源:本文系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课题编号:JG143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产学研合作的
时代必然性和专业特殊性
随着大众化教育理念的提出,艺术类高等教育不再把培养社会精英当做唯一目标。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人才培养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原来的高深知识转变得顺应市场,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共中央多次提出文化产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生产力,也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各种艺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呈燎原之势发展起来,许多地方还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艺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艺术教育面对这样的现实前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不能只是闭门造车的阳春白雪。产学研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传统课题,实践证明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有效地保证了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许多高校在产学院的实践中都取得了成功。由于艺术专业相对其他理科专业来说,其文化创意产业的不确定性,使得艺术专业的产学研实践没有现成的借鉴模式,起步也较晚,经过了由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过程。因此,探索一条科学高效的产学研发展之路无论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是对艺术专业自身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理科专业在近年的产学研实践中取得了更多且更鲜明的成果。相比而言,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都需注入更多的培养要素,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师生更需要关注人类发展,培养感知社会现实的敏感度,高瞻远瞩的人文情怀是良好的艺术素养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文艺创作精神、宣扬真善美。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能与社会特别是文化产业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是难能可贵的,不但教会学生艺术理论知识,还要把学生的时间锻炼放在真实的情境之中,避免学生闭门造车。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培养与文化产业链细分环节上的有效对接,实现学校的艺术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影响艺术类产学运行合作的主要障碍
(一)校企性质的差异
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进行有规律教学的教育部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讲求实效的产业部门,学校在产学研过程中所关注的社会效益与教育效益和企业完全不同。首先时间方面。许多企业会因为季节等因素而有生产旺季和淡季,而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则不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旺季和淡季来制定的,当企业生产旺季到来时,学生的能力点培养还没有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其次,在合作目标上缺乏互动,学校希望企业能够承担一部分授课工作或者支持课程建设,企业引进学校是希望学校能够为企业带生产支持和增加产品的创新指标,很少会有企业把培养人才和社会效益当作首要出发点。最后是随机性上,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秩序作为保障,而企业则会因为社会事件或有突发项目订单激增或锐减而临时改变计划,当项目订单激增时,学校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当订单锐减时,同样数量的同学去企业的实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艺术专业的特质
艺术类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差别较大的自身特点,艺术类专业既不是纯粹的文科也不是绝对的理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理科类那种无差别的流水线式与效率至上的生产模式和文科的价值实现模式都不能直接拿来套用,艺术类需要具自身特点的价值创造与实现模式,因此这种特殊性成为产学研运行中的难点。此外,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过程离不开传统纯绘画艺术的教学方式影响,即采用手把手的方式,一对一的心口相传, 产学研合作通常在程式化生产领域中合作。最后,艺术生产倾向于个性化的单独进行,学校在管理这些设计师或艺术家时显得力不从心,影响了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以自身专业为出发点造成了与企业合作的来源单一、方向单一等问题,学校则更侧重选择与政府或者机关合作,回避与企业合作带来的复杂性,但企业才是市场的风向标,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三)长效机制的缺失
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够稳定,这源于合作的程度和层次。艺术类项目的个性化定制特质导致产学研运作模式很难从松散的校企之间合作发展为长期稳固的合作方式,仅仅停留在安置实习生、技艺交流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等短期合作模式,合作主体不稳定,合作形式不规范,合作项目常常局限在短期咨询或者其他松散的合作层面。遇到利益怎样分割、风险怎样承担、合作模式由谁主导等这些问题时还不能达成定式,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长期稳定合作模式的关键性问题,许多合作长期以来停留在不稳定的合作层面。究其根本原因,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力不足,不善于与企业和社会沟通,往往只是从自身的学科特点角度出发,而企业的出发点永远离不开市场经济效益,学校方面未能有效地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与企业合作程度和层次偏低的重要原因。
(四)教学理念的保守
学校在产学研合作观念上未能与时俱进,艺术专业的特点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实践性较强,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但是对老师的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将产学研有效纳入到评价指标当中,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新形势下的办学观念和教育理念还没有市场化的意识,没有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以及企业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对产学研定义模糊,学校的多数合作还停留在靠私人关系拉来合作的阶段,或是倚重政府的牵头,通过市场发展和自身需要来寻找合作企业的正规程序仍然不是普遍模式,对于产学研的准确定义还比较模糊。
三、解决的对策
(一)协调校企差异
协调学校与企业各自社会性质和功能差异造成的诸多方面的矛盾,力争以“双赢”的方式促进产学研的有机发展。首先,时间安排上,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育内容的时候要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时间锻炼为最终目标,尽量跟随企业的运行规律,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切实可用的人才。其次,在合作目标上,学校要配合企业的生产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在完成企业生产目标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提高,继而完成创新科研的目标。企业只有接到更多的订单,才有能力研发新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企业才能接到更多的订单,企业才越需要学校的研发支持,学校才有更稳定的产学研的平台,这种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推动企业与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达成共赢的合作目标。最后,保证灵活机动性。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不失灵活原则,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同时也能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学生,要与企业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形成良性互动。
(二)贴近专业特质
艺术类学科专业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应当牢牢把握住艺术专业自身特点,不能照搬照抄以往已经成功的既定模式,同其他学科的运行机制有所区别,既要吸纳理科创造价值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优势,又要发挥艺术专业的文化功能,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中汲取经验,深化艺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如果离开纯绘画专业的审美滋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产学研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与手把手的师徒相传的教学特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对学校、企业乃至社会都是双赢。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手段,灵活中不失效率,既能让艺术类学生获得实践机会,又不失艺术的专业特点。
(三)创设长效机制
学校与企业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深合作层次是关键和基础,只要合作层次深入、合作程度加大,双方的合作自然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艺术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不同,鲜有大项目或是长期的系列化合作项目,合作通常关注在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对学校提供咨询、传授经验或是合作办学等这些尚浅的层面上。要想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合作能力,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切实做到多方位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深入层次,避免与企業合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在遵循企业需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内部管理制度,从长远发展考虑建立对双方发展都有利的长效合作模式。
(四)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端正产学研合作的科学定位,加强与企业长效合作的能力,逐渐摆脱私人关系牵头的随机合作,通过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健全建立良性的合作发展。摆正与企业之间的地位关系,企业是技术关键与实践经验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效益的需求方,学校应当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上更多地以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发展作为主要出发点,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灵活机动,学生除了能够在一些“立竿见影”的合作项目中参加实践,也有机会在更多长期项目中有机会参与,得到系统的实践经验。此外,学校要多重视实践教学的师资建设,鼓励教师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并将其纳入到考核评价体制当中。
参考文献:
[1]吴蓉.新形势下艺术类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2]赵凌飞,付百学,杨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J]职业教育.2014,(03).
[3]褚楠.面向科研创新的艺术类院校科研体系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作者简介:
赵凌飞,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李秋阳,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崔炳烁石,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