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的纵横发展

王宇
摘要:舒伯特创作的《小夜曲》是声乐小夜曲中的经典之作,而肖邦的《c小调夜曲》更是钢琴夜曲中的佼佼者。本文就这两首作品为例,从夜曲的纵向起源、夜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以及结合实例从纵、横上的艺术特点三方面初探夜曲这一体裁在声乐与钢琴领域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小夜曲 夜曲 舒伯特 肖邦
夜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深受作曲家们的喜爱,不同类型的作曲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借用“夜曲”抒发着情感。在声乐作品中和钢琴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声乐作品中人们习惯称之为“小夜曲”,如托赛里的《悲叹小夜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钢琴作品中人们更多的称之为夜曲,如菲尔德《A大调第三夜曲》、肖邦的《F大调夜曲》……这些都是爱乐者们爱不释手的作品,并留下了硕果累累的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发现大家更多的将声乐与钢琴分离,单一横向的研究,从而忽略了它们作为同一体裁,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打破这“墨守成规”的研究思路,将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结合起来,纵、横向全面的探索“夜曲”的魅力。
一、夜曲的纵向起源
小夜曲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游吟诗人在夜晚对着爱人或情人的窗口倾诉爱慕之情的浪漫曲。旋律细腻、缠绵,歌声悠扬悦耳,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钢琴夜曲(Nocturne)由拉丁语Nox演变而来。由爱尔兰钢琴家约翰· 菲尔德(1782-1837)首创,多表现深夜的宁静或具有独自冥想气质的钢琴曲体裁。
从以上的纵、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声乐的“小夜曲”早于钢琴的“夜曲”,这正符合了在音乐发展的长河里,声乐要早于其他器乐的一般规律。笔者猜想这位英国作曲家、钢琴家约翰· 菲尔德是受到声乐小夜曲的启发,将这种夜曲的体裁“嫁接”与钢琴,正因这成功的嫁接,为钢琴夜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二、夜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
16世纪下半夜,“小夜曲”被用于声乐作品的标题;到了古典主义时期,略有涉及,《请你到窗前来吧》是在特定歌剧剧情中的一首小夜曲。19世纪声乐小夜曲的作曲家们贯穿于整个的浪漫主义时期,并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著名作曲家有舒伯特、古诺等。
第一首钢琴夜曲由菲尔德创作于1814年。20年后,肖邦的夜曲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境界都有巨大的突破,将钢琴夜曲推向了高潮。
小夜曲的起源虽早于夜曲几个世纪,但从上述材料反映出,声乐的小夜曲在间隔似的缓慢发展,然而钢琴夜曲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诞生茁壮成长到成熟,这种纵、横向的反差值得我们关注。无论是声乐的小夜曲还是钢琴的夜曲,作为夜曲体裁的两种形式,它们的旺盛期都集中在浪漫主义时期,这便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究其原因,这种反差、共性与历史背景、主导潮流息息相关。著名学者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记载:“……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的巨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走向了相信自己、相信个人经验,尤其是艺术家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浪漫主义的实质是在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的确,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较为理性的风格,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更加强调主观情感。这样的氛围正是夜曲得以发展的大环境。时代造就了夜曲的繁荣,音乐历史发展的必然解释了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在发展过程中的反差、共性。
上述两点是宏观上的阐述,下面将结合实例:舒伯特的《小夜曲》以及肖邦的《c小调夜曲》微观的比较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的艺术特点。
三、在纵、横上的艺术特点
从作曲家的角度来看,舒伯特(1797-1828年)与肖邦(1810-1849年)同属于浪漫时期的杰出作曲家;从作品形成角度出发,声乐作品《小夜曲》完成于舒伯特逝世前半年(1828年),钢琴曲《c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是肖邦晚期的典型作品。故,二者为同一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同属于作曲家晚期成熟之作。两者间具有可比性
《小夜曲》选用艺术歌曲的艺术形式,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弱奏后,情绪不断上升,旋律也随之变化,不断高涨,转入D大调,在明亮的D大调上进入全曲的高潮。尾声的旋律和节奏虽加入了新的因素,但整体情绪趋于平静,结束句渐弱的处理,将思绪定格在夜色中,渐渐远去。
《c小调夜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由Lento广板开始,Mezza voce 半声演奏,音色柔和,情绪沉静。主要的调式调性布局为c小调—降D大调---c小调。首部、中部、再现部均为单三段曲式。
当我们研读曲谱时会发现,舒伯特与肖邦在调式调性上,都采用了小调式,在调式布局都选用了从小调的舒柔转向更具戏剧性和张力的大调。在速度上都倾向于不过快的速度,在力度的分配上也很相等等等等。这种“相似”并非偶然的机缘巧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时代大背景以及同采用“夜曲”体裁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英雄的生命总是短暂的”,然而身为艺术家的他们,生命也是短暂的,但是他们却用如此短暂的生命创作出永恒的作品。《小夜曲》和《c小调夜曲》都属于他们创作的最后时期,也是最具代表、最为精华聚集的作品。而就在这段时间,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手段,不同的手法,同样的体裁,诠释着对生命的渴望、对现实的失落、对人生的思索。
以上便是笔者初步探索的内容,短短的一篇论文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还有好多地方、好多知识需要完善,望诸位多多批评指正。笔者希望通过这篇短小的论文激起同僚们对这方面的兴趣,笔者愿与感兴趣的学者们一同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西方音乐史[M].王嘉陵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