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与传承
陆小路
摘 要:中国民间美术艺术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造型艺术,并且多数流传至今,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块瑰宝。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已有多年,而其文化载体正是艺术,针对艺术的分类,可以分为民间音乐、美术、服装等多个方面。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审美观也在不停地改变,出现了许多发展与传承上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美术;旅游业;艺术造型;保护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已流传几千年,而它源于中国人民的创造,特别与民俗密切。例如春节、春联、汤圆、粽子等以丰富民间活动为目的,已深深地在人民心中扎根。受不同区域的影响,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都不同,形成了现代具有不同特色的民间美术,这也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这种珍贵的传承应当被永久传承下来,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传统手艺者都选择另谋出路,传统民间美术造成后继无人的情况。
一、我国民间美术的起源
从我国古代开始就已经有民间美术的存在,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慢慢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将注意力放在一些装饰品上,继承当地的民族风俗创造出许多不同样式吸引别人来欣赏。而民间美术正是从中分离出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在早期时就有剪纸、年画、刺绣等很多跟美术相关,所以说,民间美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美。
民间美术大部分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正因为这些形式的出现才有了民间美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而新的民间艺术也在持续发展,每一个城市都有民间美术的存在。比如人们用的风筝,常常看到一些学校的操场、小区的公园、景区的休闲处,都有出现,还有许多民间美术都展现了我国艺术的魅力所在。在现代社会,民间美术已经成为我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现代人更应该将这样一门艺术继承下去。
二、民间艺术造型及语言
我国民间美术造型呈多样化,它不会因为外界影响而改变事物的透视比例及结构,在其中创造出新的作品有比较强的规律性,这是其他美术作品所不具备的一种协调和平衡。在设计出一些作品时,设计者还会深深融入自身的一些情感,具有独特特色,同时还可以将作品融入不同景物中,形成一个小区、公园、花园等具有风格的一件件的作品。
我国民间美术造型有一个将一切事物看做阴阳、雌雄两性,认为万物有灵,即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最典型的剪纸画,在剪纸中运用到阴剪纸与阳剪纸,在一些国画山水画中也运用到阴阳协调的理念。在我国,民间造型本身就有许多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造型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存在的事物,而美术设计者坚实融入到这些虚实中,就像一幅山水画景物渲染就是运用到了这种手法,将一些不存在的事物渲染出更多的实体,例如古代的神仙。
(一)思维观念
我国绘画与西方对世界真实再现理论不同,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在思维观念中对主题与对象中带有明显的主观情感,重视的是心理因素,是一种有意识地选择,更偏向于自然与现实。站在作者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与解读,然后用自己的观念去阐述事物,最后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概念真实”。
(二)组合方式
在不特定的時间和空间内将自己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这叫作时空自由组装。从透视方面来看,可以将自由组装分为两种:一种是散点,可以通过不固定的全方位来展示;另一种是透明,在描绘对象时可以做到互不遮掩且前后重叠。
(三)色彩搭配
在民间美术中多数采用黑白红绿,其他颜色用的比较少,在使用彩色时一般用的纯度比例都是很高的,因为使用时会出现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补色、明暗都会比较明显。
三、民间美术色彩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主要是含象征意义的文化特征。最典型的就是红色,主要来源于古代人民对神的敬畏,红色犹如火,跟太阳颜色一致,也象征热血与喜庆,被人们运用到生活当中。例如每逢过年,每家的春联和福字全是以红色为主,结婚生子都是穿红色衣服,贴红色窗花等,同时鞭炮也会是红色,当放鞭炮时也象征着对妖魔鬼怪有威胁的作用。
色彩受我国传统思想、宗教精神、生命色彩等多样式的影响,特别是民间,人们将红色的事物制作成各种吉祥的作品。在2008年,奥运会的“祥云圣火”也是一种将虚化的火焰进行实体化过渡的造型表现,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富有更多的寓意。在许多作品中,设计者以乐观创作的占大部分,在民间最着色的艺术是年画,年画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绘画方式,画完后色彩会形成独特的特色。
四、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
(一)保护艺术作品
人民群众比较喜欢民间美术本身这种艺术,在上层人士当中喜爱的人不多,这就是民间美术不能够得到许多人喜欢的原因所在,甚至有一些作品在长期的岁月中遭受破坏或者是消失了,所以对民间艺术品的保护就是传承民间美术作品时必须要做一些功课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还需要去发现民间有没有能够挖掘或者开采的艺术作品,然后放置于专业的博物馆供游客欣赏,这样不仅达到宣传的效果,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受艺术品所蕴含的风俗与民族精神。
(二)融合现代元素创作新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文明也对传统民间艺术有一定的影响,现代艺术已经占据人们心中大部分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已经取代了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然而现在依旧存在,但是要到现代社会中发展民间美术,就必须找出现代艺术中的精髓,然后将民间美术运用进去,使他们之间相互不排斥,而是能够融合,反而能让民间美术体现更有魅力的一面。
(三)宣传并开设赏析讲解课程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它凝聚了几千年的精华,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将它传承下去。而想要民间艺术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就需要与现代教育接轨,因为民间艺术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只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才能发现对民间美术感兴趣的学生。民间美术与教育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间美术,在一些有非物质文化的城市进行赏析讲解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民间美术找到更好的传承者。
(四)让更多人接触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是自古代传承下来的,是我国民族文化之一,必须保留下来。而现代人的欣赏观也有所提升,民间美术也随着社会发展,将这些作品转为高价值的艺术商品,可以促进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能够有效地做到推广,这也是解决能够传承下去的一种方法。
(五)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民间美术在现代中也不能盲目地吸收新知识来融入作品当中,需要保留自身的特点,然后再制作出新的作品。设计师需要结合民间自身的风俗,然后吸收新时代的东西做出作品。对于民间美术来说,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创新也不代表着去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加以完善和改进,必须保留民间美术自身特色的情况下结合现代人的理念不断完善。只要不断地创新,民间美术才能在人们心中得到巩固,人们才会去接受民间美术存在的文化。
五、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性
(一)发展情况
中国民间美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至今,除了具有相当稳定的特征之外,主要原因是民间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传承模式,从而使民间美术起到保护的作用,主要是家族传承、文字记录资料和“拜师学艺”三种模式。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活化石的存在是有着重要意义价值的,在民间艺人老化和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民间艺术也正在消失。以剪纸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人都会剪纸,而且还是剪得非常好看的,而如今,这些人都老了,年轻人里面会剪纸的人数也不多,剪纸正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虽然近些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且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提出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方针,但是这些方针没有全面落实,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一些以口传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保护措施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对中国民间美术引起重视,更应该采取行动来保护它,使民间美术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1.完善遗产法律
应该完善并制定出遗产法律规定,加大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的惩罚力度。
2.建立信息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国民间美术进行整理并调查,将一些文字记录下来,或者用摄像记录保存,建立信息庫,实现永久保存而又不会丢失,为今后专业人士或者爱好者进行下载阅读并加以传承提供方便。
3.发展民间美术
依靠民间艺术本身的优势,建立旅游区。现代人除了挣钱,就是享受生活,建立旅游区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政府和投资者可以依照当地风俗建立一些民俗村落、艺术博物馆等方式传扬当地魅力。让民间美术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欣赏,带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双赢政策,丰富民间美术艺术传承。
4.加强宣传力度
学校是传承民间美术最佳的场所。中国有许多艺术学校,可以将民间美术融入学生的课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中国最典型的传承为剪纸,剪纸可以让学生发散性思考自己所要剪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事物的探索。除此之外,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可以加入民间美术艺术,而剪纸可以作为宣传的开端。
六、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它有着独特的体系,经历千年传承至今,将它们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一种继承手段,但也需要注意运用当地的风俗习惯坚持以民间艺术为本且具有别致风格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贇.湖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6,(1):139-142.
[2]刘畅.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的结合探讨[J].大众文艺,2014,(21):141.
[3]范庆华.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及传承状况探讨[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6,(2):113-114.
[4]李星.试论民间美术的传承及创新[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11):31.
[5]王国良,韩相理.浅析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及发展、保护对策[J].大众文艺,2016,(7):113.
[6]魏颖.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70-71.
作者单位:
四川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