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的特色营造及其变迁研究

李自若 谭燕珊 邱巧玲



摘要:20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广州先后开挖了四个人工湖,并且将其建设成为人工湖公园。历经60个春秋,它们是在广州水系治理与水文化塑造的历史脉络下开始的特色建设,并在广州快速城市化变迁中展开各自的特色经营。但随着现代化建设推进,四大人工湖公园的景观也出现同质化和新建设与原始建设未结合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四大人工湖公园特色营造及变迁的研究,实现对于城市文化与公园特色建设关系的梳理与反思,推进未来广州城市公园优化及人工湖类公园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四大人工湖;地域文化;城市化;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1-0027-07
收稿日期:2018-02-06
修回日期:2018-02-08
1广州水文化及人工湖类公园现状
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城的产生、发展与水密切相关。古广州“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城市格局,有浓郁的水乡风貌,堪称南国水城。结合不同时期的“羊城八景”,可以发现“水”一直是广州城市特色。不仅商业区和街道沿江发展,还有众多古代的园林建设与水也有着不解之缘。近现代的城市公园建设中,广州以自然水系为基础,进行了20余处的人工湖类公园的建设。它们不仅是城市水系统中关键节点,亦是广州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自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在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开始系统地进行公园建设。结合解决山洪水淹的问题,综合生产与游憩功能,1958年政府发动市民义务劳动修建的四大人工湖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是广州公园的代表,亦是广州城市特色的名片。
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城镇化的发展,千城一面不仅表现在城市建筑风貌的趋同,亦反映在公园景观上。近些年广州公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同质化问题。根据调研,可以发现2006年后兴建的10多处人工湖公园(图1),景观模式化现象严重。老旧公园也在多年的建设调整中呈现出风格特色的减弱。本文结合史料收集、口述访谈、实地调研等采集的资料,对四大人工湖公园的营造特色进行梳理,思考城市公园及城市文化的关系和发展。
2四大人工湖的特色营造及变迁
与建筑环境稍有不同,公园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来自于建设之初的规划设计立意,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持续的经营与管养。至今,四大人工湖公园已走过了60个春秋,在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中发生了各种变动,公园的特色也在这个过程形成、发展、改变。
2.1建国初期“千园千貌,百花竞放”的特色建设
1958年至1959年是广州公园兴建的重要节点。当时,郑祖良等岭南园林名家便指出,公园的建设应当是与时代、与地域紧密关联的。它们有着时代的要求、时代的任务,更需要结合广州丰富的地域资源,展现多样化特征。“千园千貌、百花竞放”成为广州花城建设的指导,当年兴建的近10个公园中,四大人工湖虽皆以水域造景为主,却各具特色:东山湖公园“四季如春”、流花湖公园“淡雅素装”,荔湾湖公园以“荔枝”“岭南水乡”为主题,麓湖公园则意在建为“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的大型山水园林。
“千园千貌、百花竞放”的指导作为特色建设的关键,将每一公园的建造放置在公园系统或者说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进行讨论。这使公园可以从宏观的尺度看待自身的角色,从而理性地展开特色建设。
2.1.1从水系脉络、历史关系出发,进行山水格局的特色塑造
四大人工湖,是在解决城市水患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开辟与建设,都是城市中的低洼湖沼的改造工程。因此,各湖沼“风景化”特色主要基于与城市水系空间及历史的关系。其中麓湖位于白云山风景区进入城市繁华都市的过渡区,是广州“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山水格局中水的端头之一。相对其他三处公园,它的面积更大且有着更广袤的自然山水氛围,因此定位为“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的大型山水园林。荔湾湖所在的荔枝湾是城市河涌入珠江的西向节点,以广植荔枝而著名,有“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诗情画意。原有场地错落的田、塘是岭南水乡的典型性特色,是广州城西的名园故地。因此设计初衷,以“红荔”及效仿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谢”的立意进行造园。
除此,人工湖在水景的营造上,更结合基地特点进行山水格局的差异化塑造。东山湖以岛、堤、桥为特色,湖中有5个半岛和1个孤岛,岛间以桥相连。流花湖以东西向的直堤将湖划分为内外湖。湖南面有迂回曲折的长堤,湖内通游艇,架桥相连,组成环形交通系统。湖面上有意识地保留几处浅洲,可供游艇休息。荔湾湖则结合岭南水乡特色,形成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和荔枝湾涌共同组成公园水系。
2.1.2传承传统造园艺术,强调各景相异的精致化造景
广州四大人工湖是结合传统造园艺术进行的风景化建设。建国初期,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进行公园建设。公园虽然是由海外引入的理念,但园林工作者们亦在思考传统造园方式与公共园林的结合。因此,公园造景中秉承了传统造园对于叙事、步移景异、文化内涵的思考。设计师非常明确公园应各具特色,即便是公园内的景区、景点也应各有风采。景点的建筑、水体、植物造景甚至小品都进行了精致化设计。例如,东山湖各岛屿之间的桥,安排了色调鲜明的九曲木桥、三孔木行人桥、五孔石桥和富有中国风味的石板平桥等。流花湖的亭子不仅与临近的越秀公园有区别,即便是园内也是结合各个景点进行专门设计。这一时期的公园建设,物资投入虽然非常有限,但设计者们却对每一处景点进行最精心的设计,最大化地发挥风景的魅力。
2.1.3发挥地域植物资源形成景观的多样性
广州公园规划设计者们在借鉴传统岭南造园手法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发挥本土资源特色,营造广州地区的特色公园。当时的规划设计师们指出“广州,大自然的亚热带风貌是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禽鸟虫鱼这些生物界是非常丰茂的,公园不独是一个城市文化科学技术的缩影,也是美化了的大自然的缩影”。
因此,四大人工湖公园虽都是人工造景,但却最大限度地结合地域水景植物、季相植物资源进行多样性景观打造。东山湖定位“四季如春”,强调岭南浓妆艳丽的一面,采用花开四季、姹紫嫣红的植物营造,形成“堤岛相连、碧波荡漾、翠堤垂柳、紫荆竞放”的景观特色(图2)。流花湖定位“淡雅素装”,植物为蒲葵Liv&tonachinensis;、榕Ficus spp,、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池杉Taxodiumdistichum vat,imbricatum、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等表现热带大型植物群落,营造清新自然的氛围(图3);花树以色彩淡素、姿态轻盈拂水的植物,表现落英漂浮水面的“流花”意境。荔湾湖以岸上荔枝Litehi chinensis、湖中荷花Nelumbo nucifera特色,结合园林建筑布局,逐步种植慈姑Sagittariatrifolia、马蹄Eleocharis dulcis、菱Trapa natans、茭笋Zizania latifolia等水中五秀。麓湖公园结合引种场打造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植物资源丰富的植物公园(图4),以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翠竹Bambusa spp,作为代表性植物,搭配少量的落叶树种,构成四季林木茂盛的景观:结合姿态舒展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形成了春观紫荆杜鹃烂漫、秋赏落羽杉秀丽红叶的景观特色。
2.220世纪70至90年代差异化经营与开放视野下的特色发展
由于资源的紧缺,四大人工湖公园的建设仅仅在1958-1959年间拉开序幕。20世纪60年代,公园建设有所影响,主要发挥农林渔业的生产功能。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方面城市重新对原有公园的风景建设进行投入,另一方面公园开始真正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场所。这一时期四大人工湖有着比较稳定的建设,在原有的水景营造、传统造园及地域植物景观的基础上,亦开始发展新的特色。
2.2.1水景资源善用与特色环境经营
水景资源是这一时期各园建设利用与开发的重点。岛屿、桥梁、堤岸的整治以及污水截流是主要内容。东山湖于1972-1976年间先后改建中岛、西岛和北岛等景点:荔湾湖于1980年改建五秀湖。这些改造一方面结合公园原有的山水格局进行特色建设:另一方面则结合当时公园管理特点进行滨水餐厅酒家与游艇码头等服务设施建设。如东山湖建成水上餐厅、中岛茶座餐厅、扩建了东湖饭店等:麓湖建设了鹿鸣酒家:荔湾湖扩建了泮溪酒家(图5)。尤其是这些滨水餐厅和酒家的建设,是对于广州地方饮茶文化的回应,它们的设计更是结合传统园林空间进行的现代建筑探索。虽然属于盈利性质设施,但它们配合岭南植物造景进行庭院营造,形态上进一步强化滨水岸线,形成可观、可游、可驻足品茗的特色景点。除了建筑经营,公园对于水景特色的强调还包括设施特色打造,甚至连“划的游艇亦可出心思设计建造绝不雷同,令人到每个公园看到的游艇从造型到色彩与大小均不一样,新颖各有独到之处”,让“游客到广州来,就有深刻的‘地方特点和地方独特的感受……游之不厌也。”
2.2.2奇观趣致的园中园建设
结合传统造园的“园中园”空间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因需设置以适应当时日益增长的公园活动与项目要求l 9l。四大人工湖的建设除了特色的水景营造,也在广州整体的公园精致化过程中开展园中园的景点打造。
园中园主要有两大类型:
1)基于原有自然环境或历史渊源进行特色景点改造或增建。如流花湖的浮丘,结合原有“荔园”改造,以棕榈科及阴生植物、藤蔓植物为主进行植物造景,以简朴、通透、轻巧的园林建筑组织庭院,共同形成宁静清雅的绿岛(图6),与流花湖的“淡妆”造景特色进行呼应。流花音乐茶座、春园(图7)亦是结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亚热带植物造景的特色庭院。麓湖公园的聚芳园,开辟近40万m2用地,建造了“珠水云山第一楼”的“鸿鹄楼”,以回应白云山风景区的山水格局(图8)。荔湾湖公园则于1998年结合原有历史名园以新的方式演绎建造了“海山仙馆”。
2)充满异域异乡特色的园林。由于当时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公园也成为当时城市居民感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场所。1973年流花湖公园第一次引进外来植物。1985年,园中园“勐苑”(图9)则是以云南西双版纳风景民俗为特色的园林。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欧式风格的“白宫”建筑替代50年代的“数红阁”成为流花湖滨水节点。广州姐妹城市法兰克福市赠送的“法兰克福花园”布置于此。流花湖也因此逐渐丰富为一个具有中西方多元风格的人工湖公园。
2.2.3文化活动的丰富与环境更新
在公园一系列的更新背后,是这一时期日益增多的文化活动需求,“逛公园”成为了重要的城市休闲活动。因此,公园积极组织与举行各类活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门票中可以看到,当时公园的迎春花会、羊城菊展、灯展、盆景展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同的公园试图以特色的活動、独到的风致吸引游客。东山湖公园1981年开始举办迎春花会(图10),并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大型水上展览。流花湖公园举办的迎春花卉展和羊城庆新春活动的异国风情花卉展等皆为全市之首创。这些特色的活动在吸引人群的同时,亦在与公园环境本身发生互动。前文提到的水景优化与特色园中园便是其中的一些内容。
进入1990年代后,公园的“分包经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园的特色经营,但另一面也使得公园被分解为零散的局部进行建设,荔湾湖、流花湖的一些景点开始出现公园风貌不统一的现象。
2.32000年后“城市在公园中,公园在城市中”的特色转变
2000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广州作为城市化的先驱,四大人工湖的发展开始面对一系列语境转变:一是城市中心区的转移,老城区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二是城市新居住区的建设,大型居住区绿地承担起更多的城市居民休闲生活:三是经济的发展,更多人开始走出广州,并被新兴的文化活动空间吸引。新语境下,公园面临着新的挑战。
2.3.1从公园一城市关系的拓展中获得公园特色发展
由于之前承包经营出现了诸多弊端,公园一方面开始对景点进行治理,另一方面“取消门票”“拆围透绿”,开始重新建立公园与城市及人们的关系。四大人工湖公园开始寻求不同的方式实现公园公共性的拓展,化挑战为契机,成为公园特色反思及特色深化的机遇。其中“拆围透绿”就给公园带来了挑战:这一举措将公园美景、湖光山色直接展现于城市,显效巨大。但它也影响了部分公园以“围”进行的造景营境,特别是园中园的设计多采用传统造园手法,围墙的拆除对原有的格局、游线及观赏视点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拆什么”及“如何透”方面,并非完全暴露的“一刀切”,应当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做到藏露恰当、特色突出。
在拓展公园与城市关系的过程中,几个公园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流花湖公園更多地打造自然生态环境,使市民走在路上便能享受美景。湖中浮岛吸引了许多鸟类栖息,成为广州著名的“小鸟天堂”。荔湾湖公园更注重荔湾老城区商贸旅游文化的打造。2005年,公园对泮塘地块进行微改造,将荔枝湾涌与荔湾湖相连,建有滨水廊亭步道、双面水上戏台,实现公园与城市街区联合,以水为题展现岭南水乡独特的民俗风情。
2.3.2以文化活动塑公园魅力
进入2000年,四大人工湖公园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投入后,更多的工作集中在公园维护管养及经营方面。四大人工湖公园积极承办各类活动及进行文化交流,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及文化平台。如流花湖公园多次成为广州园林博览会的举办会场,并设置园林博物馆。东山湖公园在2007年建成“晓园”作为群众书画、摄影艺术场所,吸引书法爱好者常驻于此:在建园50周年之际,时任东山湖公园主任关大结请来一群书画名家,为公园内的各个地标性景点题字,刻在黄蜡石上作为“标志牌”,这些也成为了如今东山湖公园的特色。荔湾湖公园组织水上摇橹船、水上花市等活动,以水为题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西关“小秦淮”:在传统的节日里,公园组织相应的特色活动来庆祝这些节日,如春节期间的水上花市,精致的花艇载着鲜花经荔枝湾涌进入公园,同时结合传统“老广”的方式庆祝春节,展现岭南水乡特色。
2.3.3快速建设带来的同质化困境
随着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需求增大,风景园林行业对设计效率以及引入更多元的海外设计风尚愈加重视。然而过快的建设发展速度,景观设计的模式化与景观效果的同质化,开始影响到城市公园设计和改造。
四大人工湖公园在提高城区的“绿视率”和“花视率”的倡导下进行景观改造,也呈现出同质化现象。各园对一些美丽的花木品种竞相种植,但未能在品种上进行差异化选择。同时植物配置模式化明显,植物群落景观相似,造成各公园景观日渐趋同,风格特色无法突出。
随着2009年公园的免费对外开放,入园的人数剧增,公园一直在原有的规划格局下进行改造提升,试图增加园林建筑、小品以及活动广场空间满足新的需求。然而新时期的公园建筑并未结合公园原始特色进行设计,造成公园内的园林建筑样式、材料与色彩繁杂,原有的特色被削弱。此外,一些铺装、景观小品多是结合市场化产品进行添置,图案及样式不仅与原有风格不统一,彼此之间也无法在材质、色彩上协调,造成公园风格整体性差,公园的风景品质有所下降。
3启示和反思
透过四大人工湖的建设,可以窥视广州城市建设与公园发展的60年及当下四大人工湖面对的问题。启示和反思如下:
3.1人工湖类的公园特色营造
城市与公园在水系上的脉络关系是公园选址的基础:公园自身的山水格局和植被特征是造景的基础,是公园建设的起点:植物造景与园林建筑则更需要通过长远规划、持久维护,才能实现对于公园特色的保持与风貌的统一呈现。
3.2城市文化与公园特色相互促进
四大人工湖公园是结合水利工程的风景化园林建设。作为城市水利设施,四大人工湖一直保持并坚守着自身的防护及生态功能。然而作为城市公园,其发展更是关乎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时间赋予公园的不仅仅是花繁树茂,更是文化本身。通过对自身环境的打造,四大人工湖为城市水文化增添了新特色。
3.3人工湖公园特色营造发展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园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建设。面对急躁的城市环境建设效率要求及大量的公共需求,公园建设不应屈从于某些快餐式设计范式而使其景观沦入同质化,更应发挥自己作为城市环境精品的景观模范效用,在城市环境及文化的角色中抓住新契机,从城市水系网络环境出发、从城市公园网络的视角出发、从城市社区生活的联动性出发,进行场所特色营造和弘扬。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