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鲢苗种培育对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贾秋红梁卫东陈晓霞王博涵宋佳白海锋袁永锋高宏伟
摘 要:通过对陕西临潼地区大宗淡水鱼类苗种培育池塘水体中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探讨了长丰鲢夏花苗种培育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长丰鲢苗种池塘的浮游动物有4大类21个种。其中轮虫有1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52.38%;原生动物有5个种,占总种类数的23.81%;枝角类有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4.76%;桡足类有4个种,占总种类数的19.05%。浮游动物密度为45.0~318.0 ind./L,平均密度为151.0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066 7~0.933 2 mg./L,平均生物量为0.477 7 mg/L。浮游动物数量变化总体表现为培育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特征,长丰鲢苗种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影响较大。
关键词:长丰鲢苗种培育;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一类悬浮在水体中以浮游藻类、细菌、有机碎屑等为食的营异养生活的水生生物,通常个体非常微小,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可以观察[1]。浮游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在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不仅是鱼、虾、蟹、贝的饵料,而且其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与池塘水质密切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系统的生产性能[3]。同时浮游动物不同类群对不同环境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其群落结构能准确反映水域生态状况[4]。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是鱼类苗种的优质开口饵料,其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变动对苗种培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5]。此外,由于养殖模式、养殖品种等的不同,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在陕西临潼地区对大宗鱼类——长丰鲢夏花培育池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大宗鱼类池塘养殖中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育池塘基本情况
调查池塘选在西安市临潼区,池塘东西走向,长方形,混凝土护坡,长100 m,宽40 m,水深1.2~1.6 m。调查池塘放养长丰鲢苗种150万尾[6]。饵料投喂视具体情况,培育前期不投喂饵料,中后期投喂豆浆及人工幼鱼饵料。根据池塘渗漏情况,每隔3~4 d及时添加新水至原来水位。池塘配有一台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根据天气及池塘具体情况开启。
1.2 样本采集、鉴定与计数
调查时间是2015年5月20日-6月17日,浮游动物样品的采集参照《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7]。根据池塘具体情况,每隔6~7 d进行浮游动物采样,同时监测水质,水质监测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8]。采样点位选择在进水口、出水口和池塘中央,采样用5.0 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上、中、下三层取混合水样20 L,加入4%~5%甲醛溶液现场固定,固定的样本带回实验室静置24~36 h,用细小虹吸管浓缩定容至30~50 mL。依据相关文献[9-10],混匀浓缩样品,用移液管取1 mL样本在100~4 000倍生物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个体数。
1.3 数据处理
浮游动物密度计算公式:N=(V1 × n )/( V0× V2)
式中:N为1 L水中浮游动物个体数(ind./L),V0 为采样体积(L),V1为沉淀体积(mL),V2为计数体积(mL),n为计数所得的个体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依据文献[11]中各种类个体湿重换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育池塘水质
苗种培育期间,池塘水温变化范围22.8~31.2 ℃;pH值范围7.5~8.6;溶解氧变化范围6.3~11.4 mg/L;氨态氮含量变化范围0.077~0.235 mg/L;亚硝酸态氮含量变化范围0.028~0.039 mg/L;透明度变化范围36~55 cm;池塘水盐度变化范围为1‰~2‰。在试验期间由于生产中追肥时使用了沼液,因此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培育后期相对比较高。
2.2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长丰鲢苗种培育期间池塘共检出浮游动物21个种,隶属4大类群。其中轮虫占有绝对优势,有1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52.38%;原生动物有5个种,占总种类数的23.81%;枝角类有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4.76%;桡足类有4个种,占总种类数的19.05%(如图1)。
从时间水平来看,浮游动物种类数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少-多-少-多的趋势。培育前期种类数最少,有10个种,培育中期种类数增加到22个种,随后(6月8日)减少到8个种,培育中后期(6月17日)又出现增加,达到11个种(如图2)。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轮虫与桡足类种类数变化比较稳定。原生动物种类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从初期(5月20日)的3个种减少到后期(6月17日)的1个种,枝角类中的裸腹溞只出现在培育中期(5月26日、6月1日和6月17日),培育前期和后期都未发现。从总体来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从单一到丰富的变化,种类组成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如图2)。
2.3 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化
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为45.0 ind./L~318.0 ind./L,平均密度为 151.0 ind./L。从时间分布来看,长丰鲢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培育前期至培育后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与种类数时间分布趋势不一致。在放苗后一周左右密度出现最低值(45.0 ind./L)。5月26日,密度达到最高值(318.0 ind./L)。从群落组成来看,轮虫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密度达91.6 ind./L,其次是桡足类,密度为49.8 ind./L,枝角类密度相对较小,有2个时间段密度值都为0。从不同时间段来分析,浮游动物密度有3个时间段低于100 .00 ind./L(如图3)。
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66 7 mg/L~0.933 2 mg/L,平均生物量为0.477 7 mg/L。从时间分布来看,长丰鲢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培育前期至培育后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与密度时间分布趋势一致。在放苗后一周左右生物量出现最低值,为0.066 7 mg/L。5月26日,生物量达到最高值,为0.933 2 mg/L。从群落组成来看,桡足类和轮虫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别为0.253 0 mg/L和0.110 5 mg./L,原生动物生物量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原生动物个体较小,虽然在密度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在生物量上相比个体较大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如图4)。
3 讨论
通过采样调查发现,长丰鲢夏花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大类21个种,优势种主要有臂尾轮虫、异尾轮虫、三肢轮虫、哲水蚤和无节幼体。这种以轮虫为主的种类组成与国内许多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一致。张念等[12]对草鱼池塘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较一致,而本调查结果与赵文等[13]对盐碱池塘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相比较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池塘水体盐度不同,造成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组成存在差异。从浮游动物种类数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鱼苗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影响较大,培育前期(5月26日)浮游动物密度达到了高峰,密度为318.0 ind./L,随着长丰鲢苗种的摄食量增加,浮游动物的密度开始下降,当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其食性开始发生转变,此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开始出现增长。从南北方养鱼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对比来看,本研究结果与张念等调查的南方鱼塘浮游动物的密度[12]相差较大,这说明在内陆水域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养鱼池塘浮游动物存在地域差异。但从浮游动物数量变化分析,浮游动物在整个培育阶段表现出密度相对较高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对稳定池塘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14],在水产养殖中,浮游动物种群中大部分种类是鱼、虾、贝类苗种的优质饵料生物。大量研究表明,鱼类的捕食可以极大地影响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鲢鳙鱼养殖池塘,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首先被鱼类摄食,从而有助于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生长。因此在养鱼水体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15],这一结论与本研究中鲢鱼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同池塘存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所致。在养殖池塘中,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长、发育、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等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浮游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16]。本研究期间,调查前期浮游动物的现存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浮游动物的密度出现降低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过高的温度促进了一部分浮游动物种类的滞育[17]。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例如对鱼塘放苗前的清淤消毒和养殖期间的定期消毒和调水,影响到了对环境相对较为敏感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长,造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影响浮游动物组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有些对浮游动物起直接作用,有些则间接起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影响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性影响因子(环境因子和非环境因子)对维持池塘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健康. 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2] 郭沛涌,沈焕庭,刘阿成,等.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生态学 报,2003,23(5):892-900
[3] 何志辉,李永函.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II. 浮游生物[J].水产学报,1983,7(4):287-298
[4] 白海锋,赵乃锡,殷旭旺,等.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3):260-266
[5] 刘青,赵玉宝,王岩,等.吉林镇赉地区高产鱼池浮游生物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1,6(3、4):14-17
[6] 袁永锋,贺玉良,张星朗,等.长丰鲢苗种培育试验[J].科学养鱼,2012(10):80-81
[7] 章宗涉,黄祥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