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图书:市场的风向标?

    黄晓莉

    

    

    出版门槛不断降低,使得每年面世的书籍中,“一次性消费”的作品越来越多,值得“重读”的书籍比例不断下降。对于视野、精力都有限的读者来说,要找到那本最值得“重读”的书,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近的几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阅读率持续走低,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呈下降趋势。然而,如果你现在走进书店,却会得到与此相反的印象,经典图书的品种与数量,再版的密度和频率,均已超过了前些年的水平。这个奇怪的现象似乎在说明着什么问题,窥探经典图书的市场表现,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图书市场化的今天,它们是表现最稳定的图书种类,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经典出版热:时代的需求

    “经典”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什么是经典、如何“发现”经典等问题,仍值得人们追问。卡尔维诺说,经典不是你现在正在读的那本书,而是那本你正在重读的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有义务担当起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任。

    第一,全民阅读热带动经典出版。自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原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以来,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全国开展的各种具体读书活动项目约有3000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活动,并将此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全民阅读热潮。随着全民阅读立法的呼声不断加大,国家已经制定了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建立了全民阅读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设立了国家全民阅读基金,将全民阅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强财政保障。这些都为经典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生机,出版社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也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打造经典出版,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

    第二,经典出版是出版产业永恒的主题。目前,中国出版业已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各家出版社争夺的战场遍及所有出版门类,乃至相似种类的选题。很多编辑们在聊天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抱怨:目前市面上所有种类的书都已经有了,没有什么新门类可挖掘了。至于选题嘛,你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你没想到的,别人也已出版了,真不知该做些什么。放眼国内图书市场,这样的问题在出版社转企改制之后日益凸显。出版社在探寻市场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重视经典图书出版才是出版社发展的根基。经典图书,因为其优秀的品质和伟大的价值被保留下来,更可以让人们从中受益。对于出版社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挖掘经典的价值,如何让读者接受经典并阅读经典就成了一项重要且系统的工作。

    第三,经典图书唤醒读者的深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多媒体、电子小说、电子书不断涌现,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越来越多人的阅读习惯。在浅阅读的盛行之下,如何重新唤醒大众读者的深阅读欲望呢?多读经典图书便是最好的方式。古人曾经说过开卷有益,读者认真地选择好的图书来阅读,并能做好读书笔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经典图书出版现状

    出版门槛不断降低,使得每年面世的书籍中,“一次性消费”的作品越来越多,值得“重读”的书籍比例不断下降。对于视野、精力都有限的读者来说,要找到那本最值得“重读”的书,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3年中国图书出版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427种,其中初版255981种,重版、重印188446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以每天一本的“超人”速度阅读当年初版的书籍,一年也仅能读完其中的千分之二。年年累积,我们面前待读的书海越来越广阔。这些经典图书在市场中的表现力如何呢?笔者从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国学经典出版占据首位。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国学经典类图书持续热卖,非常火爆。其中,《论语》《诗经》《三十六计》《三字经》《红楼梦》《西游记》等国学经典著作一版再版,解读经典的书籍琳琅满目,广大读者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也是持续不断。特别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以《百家讲坛》为例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成功运作,为更多读者创造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并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求,从而带动了整个国学经典图书的出版。 为何在市场上会出现国学经典热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图书多元化出版后,普通读者对此类图书的文化需求更高。有需求才会有产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愿意从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唤醒沉睡的国学经典图书出版。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更掀起了向传统回归和学习、古为今用的热潮。大众普及类国学图书的热销,和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所具有的巨大传播优势密切相关。

    第二,与影视作品并行的国外经典文学图书。纵观国内图书市场,国外经典图书的销量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特别是近些年由国外电影公司拍摄的《霍比特人》《魔戒》《少年Pi的奇幻漂流》《禁闭岛》等经典作品的电影,带动了图书销售的增长。由于西方电影文化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许多读者在看完刚上市的大片之后,会有购买同名图书作品的欲望。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在这些影视大片上映之后,出版社会将原有经典作品重新包装出版,让这些沉睡的经典作品给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这些借助电影而重新出版的国外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瞅准了经典再现的市场号召力。因此,出版方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对经典作品进行重新打造。

    第三,经典童书出版多元化。目前,童书出版已经成长为中国出版最具活力的板块。童书市场的经典读物往往也是百万级的畅销之作,并且很多产品都是久居排行榜的前列。例如,南海出版公司的《窗边的小豆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夏洛的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等,无论是销量、影响力还是在榜的“耐力”,都让众多作品望尘莫及。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年轻家长对子女成长的重视程度提高,出版社发现单纯地将传统经典作品重印出版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只能通过将经典的力量无限扩大,衍生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出版物。在少儿图书市场中,名家作品是经典和畅销最坚实的保障。有了这些保障,出版社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经典童书产业链的开发中去,许多出版社将经典童书作品改编成绘本、动漫、游戏等多元化产品,在市场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例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开发的普法网络游戏《皮皮鲁和419宗罪》,就是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经典作品演变而成,并且得到最高检察院“正义网”的推广。这款特殊的网络游戏,不仅加入了文学作品的元素,还为小读者提供了学习法律的机会。这种将经典再造的方式,俨然成为童书市场上新的风景线。

    经典出版热背后的冷思考

    纵观图书市场,一个出版集团、出版社不出版经典图书,充其量只能说它出版了很多图书而已。出版经典图书,对提升出版社的出版创新能力和文化层次,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现今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经典图书品种,让许多读者无从下手,还严重阻碍了出版社的发展。在这个困局下,笔者认为现代出版人应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精品出版,保证质量。在出版市场化的今天,出版社坚持精品出版,保证图书质量的理念是不能改变的。出版社“ 坚持品牌”的理念必须在市场的争夺中得到贯彻,图书虽然是一种商品,但毕竟是文化商品,是文化商品就得追求文化品质。出版社作为这种商品的提供者,有责任对它的质量进行全面把关。面对市场上“四大名著”版本无数、唐诗宋词解读方式五花八门、安徒生童话随意改编的现状,我们有理由认真思考如何规范这些经典图书的出版,为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经典图书应该被视为经久不衰的长销书,出版社不应大量重复出版,以随意粗制滥造的方式来出版,这样不仅影响了经典图书的价值,同样还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最坏的结果将会是,书店的书架上可以摆设着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而读者却不知道哪一个版本才是最好的。对于出版社而言,经典图书出版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了我们做出版的终极目的。不能舍本逐末,把手段当目的,以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

    第二,编辑应做好文化消费的引导者。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化界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越高雅的作品,越难以被普通大众所接受,正所谓“曲高和寡”。面对这样的情形,编辑作为书策划的执行者,有义务做好文化消费引导者的角色。近些年,市场上以《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为代表的经典解读图书出版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编辑在这些成功的背后,担当起经典图书、作者、读者的桥梁,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不会因为自身文化修养欠缺或没有时间完整阅读经典原著,而感觉自己距离经典图书遥远。然而这样的正确解读很少,更多的编辑面对市场的压力不是履行自己的文化传播使命,而是期望通过市场效应、抢人眼球、爆炸营销等非正规的手段,把经典图书再次推向市场的前列。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让文化得到流传,还会让普通大众失去对经典图书阅读的欲望,那么经典作品就真的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无人问津之作。

    [1]周绚隆. 经典热读背后的冷思考[J]. 出版广角,2012(2).

    [2]刘梦溪.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J]. 教育文汇,2004(3).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