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CP文化”奇观化解读与反思

李茜茜
摘要: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关键词:“CP文化” 媒介奇观化 反思
“CP”(coupling)最早来源于日本同人作品,主要指作品中存在情侣关系的角色配对,简称カプ或CP。在中国,源自日本的CP概念不仅指涉泛化,除去情侣之外的其他关系也可营造CP,媒体的呈现也建构了人们的认知,形成隐喻结构。制作方凭借明星CP和热点话题赚取高额的经济回报,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刺激制作方不惜人力财力打造明星CP和炒作宣传,基于这种现象在娱乐节目中形成“CP文化媒介奇观”。
娱乐节目“CP文化”奇观化呈现
娱乐节目“CP”的年龄性别界限日益模糊。为迎合一些观众畸形的心理需求,娱乐节目在打造“明星CP”中,日益模糊年龄和性别的界限。比如在《极限挑战》打造的“红兴CP”和“雷磊CP”,制造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暧昧互动,给受众心理和感官刺激,为节目制造卖点。其次针对CP的年龄逐渐趋向差距化。在《我们相爱吧》节目中,由余文乐和周冬雨打造的“宇宙CP”年龄差距较大,两人相距12岁,这对CP几乎承担了节目一半的话题量,是节目组打造得较为成功的明星CP之一。
明星CP制作程序化、批量化。CP带来的话题热度让娱乐综艺节目尤其是一些非专注于情侣关系营造的节目看到卖点,努力打造一对对话题CP,以期达到提高关注度,从而占领广大受众群体的目的。除了打造情侣CP外,制作方选取节目中人物之间的特殊感情关系,诸如兄弟情等,打造CP关系,比如《奔跑吧》中邓超、鹿晗的“父子CP”和李晨、陈赫的“母子CP”,以及《爸爸去哪儿3》中的刘烨、胡军的“师兄弟档”等。明星CP的打造就像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开始程序化、批量化生产。
娱乐节目“CP热”归因分析
“CP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它在娱乐行业的迅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大众的心理诉求促使CP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CP文化的盛行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再者,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对“CP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大众窥私欲和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助推“CP”热。一是中国传统的婚恋观里,爱情是隐私而又庄重。而真人秀节目塑造的明星CP重构了传统的恋爱观:爱情是可以被表演和生产的,进而能够引起人们的围观。二是年轻人对于爱情的困惑焦虑不断增加,现实的困惑让他们对于媒体所打造的“CP文化”自然而然产生关注。娱乐节目中打造的明星CP是一种浪漫的理想化相处模式。观众通过观看明星CP的爱情,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甚至不少女性将这些CP组合作为自己理想爱情的参照。“消费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符号特征,人们不再是单纯地对商品的消费,更多地是对商品所赋予的符号价值的消费,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喜爱CP,并不是单纯的作为娱乐消遣,而是将其作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来发泄现实社会中的不满。
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女性话语权的表达。近几年,男男CP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男女CP。一是由于“腐文化”的核心是男子间的爱情,与传统的爱情观以及主流的社会道德相悖,不易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二是这些话题的关注者以80、90后的年轻女性为主。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自我觉醒,更加独立自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表达,不单单是“被看者”,也成了“看的”主体。为迎合女性的审美需要和情感需要,制作方在节目中越来越多加入帅气英俊的男性CP元素,以期牢牢锁定年轻女性受众群体。
利润至上,过度追求看点。2016年,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冠名广告费用已进入5亿元人民币时代,其中浙江卫视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更以8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新高。综艺娱乐行业竞争得异常激烈,节目制作必须要全方位挖掘可能的“卖点”和“看点”。拥有强大人气的CP文化正在成为娱乐节目收视的增长点。以“注意力经济”为主的时代,为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媒体不可避免的选择充斥刺激、快感的内容。在这个背景下,制作方想方设法制造CP,把CP融入节目中,在营造CP感的同时,把受众带入其中,既能扩大收视群体,又能增强故事化、情感卖点,锁定受众收视关注,在收视率竞争市场赢得一席地位。
对“CP文化”奇观化的批评反思
社会和文化环境造就“CP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但不能因其忽视深层次问题:伦理道德问题。“CP文化”背后映射的是个人心理、群體心理以及媒介伦理等问题。
“泛CP时代”的热闹映衬群体性孤独。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兴盛、信息交流的便捷多样大大减少人们的孤独感,但没有消除人们的孤独,人际交往流于网络,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加深了群体的孤独。娱乐节目中的“CP”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观看、追捧CP的同时,把自己带入节目,参与CP关系的缔结和养成,把自己嫁接到CP关系中,享用人际关系的温暖。在节目中,“CP关系”甚至比“人”更重要,受众看得更多的是兄弟CP、师徒CP、情侣CP等关系。在CP文化中,“关系”比“人”更重要。相对于明星人物,“关系”对受众而言更加切近——这就是人们追捧CP的真实原因。“CP”关系的背后是真实社会关系网络在作祟,它明确地宣示了群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孤独。
“CP文化”拷问综艺娱乐伦理边界。《爸爸去哪儿4》中阿拉蕾和董力组成的临时父女,在网络上走红的同时又引起巨大争议。“女童保护基金”组织一名志愿者发文《准妈妈来信:请停止渲染董力阿拉蕾CP》对节目设计和过分渲染“蕾力CP”的导向提出了质疑。“蕾力CP”争议问题源于错误的价值误导和不适宜的“CP粉”,节目组将孩子视为成人世界的一颗娱乐棋子,过度炒作CP带偏节目原本关爱儿童的价值导向。通过有意识的环节设置和后期剪辑,在节目中出现“虐狗”“嫁给你”“CP”等蕴含暧昧、暗示的词汇,有可能会错误的助长恋童癖、误导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等问题,“蕾力CP”的爆红导致网上出现一些有关恋童幻想素材的言论、文章、图片等,不利于幼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亲子类节目,这类节目伦理争议的高发区在于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涉及儿童性心理等方面,处理不当对社会影响十分恶劣。“蕾力CP”在综艺娱乐的伦理边界问题,给从业者敲响警钟。
“CP文化”从小众娱乐走向全民狂欢,媒体在推波助澜。2016年,省级卫视纷纷尝试“假想CP”模式,最成功的莫过于江苏卫视的《我们相爱吧》。节目第一季的“石榴夫婦”崔始源和刘雯和第二季的余文乐和周冬雨“宇宙CP”都牢牢占据话题榜首。对于非情侣关系的综艺节目,为推广CP概念,则想尽办法打造“父子CP”“师徒CP”。不单单综艺娱乐节目在宣传,电视剧也开始加入CP热潮中,在制作精良的《伪装者》《琅琊榜》等中,专属CP组合早已成为剧集宣传的一种手段。媒体在深度挖掘“CP文化”的同时也把媒介的培养理论作用于受众,受众在观看的同时潜移默化了解熟知“CP文化”,媒介对“CP文化”的传播无形之中助推了“CP文化”的流行。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会伴随着受众的增加转化为在线流量、收视率,最终转化成为经济利益。
结语
在大众传媒助推器的作用下,“CP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形式成为受众满足个人感情诉求、寄托美好希望的出口,形成“CP文化狂潮”,在一定程度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是其奇观化的弊端不可忽视。媒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媒介伦理和规范,进而引发其他问题。对于“CP文化”,我们已不能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应对CP奇观化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对伦理规范的挑战。媒介内容的制作方和播出方应在内容生产、传播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触及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上应多方咨询,斟酌论证,守好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伦理的底线,制作出内容精致,导向正确的节目内容,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做出自身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沈晓晓:《新媒体中的腐女亚文化及其商业收编——以“春晚CP”为例》,《学子论文选登》,2015(5)。
2.何志武,张 洁:《碎片化时代的媒体奇观———电视综艺节目热潮的归因与批判》,《现代传播》,2015(5)。
3.刘丹阳:《“CP文化”的解读与奇观化批判》,《西部广播电视》,2016(7)。
4.龙腾飞:《从粉明星到粉CP:“关系”比“人”更重要》,《新城乡》.2016(5)。
5.曹 冉:《同人粉丝——对一种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分析》,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