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经典出版的下一个春天?
田玉英+黄昶生
教育与阅读有着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塑造人的灵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高考改革对于经典出版而言,是迎来下一个春天的极佳机会。出版单位应抓住此契机,为经典出版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做出努力。
经典读物作为图书出版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指那些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最高成就,经过时间考验仍具有重要价值的书籍。经典读物的出版以文学经典为主,它们是国家与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情感和审美的体现,也是读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知识必不可少的桥梁。但在如今这个崇尚“轻阅读”“快餐阅读”“创新阅读”的时代,经典出版物似乎越来越失去传统的魅力。
2014年发布的第十一次《国民阅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籍阅读量仅为4.77本。当中小学生课业不堪重负,当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生存线上挣扎,当中年人越来越甘于沉浸在生活的空虚与无聊之中……书店书架上一排排琳琅满目的经典名著似乎成了每个书店必不可少却又无人问津的商品。对此,有人调侃道,“名著是每个人都想去看,却没有人看的书”。这看似玩笑的话道出了经典阅读在当今社会面临少有人问津的无奈处境,以及经典出版物面临的市场萎缩、深厚的文化价值得不到发挥的尴尬。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趋重视经典名著教育作用的高考改革似乎成为经典出版焕发新生的契机。以北京为例,在2014年的语文高考改革中,试题强调回归传统文化和母语特色,加大对学生文学功底的考查比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高考改革是否会成为以“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出版的下一个春天?从更广的维度来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转型是否能成为经典读物出版的最新增长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改革对经典出版的促进作用
在人们阅读习惯、思想方式发生巨变的今天,经典出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教育改革既有可能成为经典出版新的增长点,又对其发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扩大社会对经典读物的接触
教育改革对经典出版的促进作用首先在于扩大了社会对经典读物的接触面,为经典读物出版产业的增长创造了市场需求。一方面,要求增加人文经典名著阅读量的教育改革促使学生将其视为重要的学习任务。201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新标准”,并指定了部分阅读书目,将其纳入教学考试的范畴。于是,学生主动拿起了《老人与海》《论语》《诗经》等书籍。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家长也被教育改革带动成为经典读物新的读者群。在教育改革的拉动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也会主动寻求经典书籍的阅读,将共同阅读作为督促、激励孩子阅读的手段。这也从侧面推动了成年人的经典阅读。
2.提高读者对经典的阅读能力
将经典阅读纳入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读者群体对经典名著的阅读能力。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教师、家长等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会主动寻求提高经典阅读能力的路径,并身体力行。第一,提高读者对经典读物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会导致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他们主动寻求读懂晦涩难懂的经典读物的方法,从而加快经典阅读大众化的进程。譬如,在教师对《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做出讲解后,学生的阅读欲望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借阅或购买该书籍。第二,节省了读者阅读经典的时间,为阅读更多的名著带来可能性。中小学生在教材以及教师授课等指导下读完一本经典书籍,便有可能在阅读兴趣的驱使下去阅读其他经典书籍。总而言之,读者群体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是经典阅读市场的扩大,对经典读物的出版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3.成为经典书籍出版的风向标
从市场层面上来讲,教育改革将成为经典书籍出版的风向标。在教育改革中被列入必读书目的书籍,通常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201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新标准”,并指定了部分阅读书目,将其纳入教学考试的范畴。这套“新课标推荐书目”一经颁布,出版社便纷纷推出系列“新课标丛书”,上榜图书顿时成为学生、家长争相购买的对象。在当当网上,推荐书目之一《世说新语》赫然排在中小学教辅类书籍畅销榜首位,读者评论达六千余条。
二、教育改革对经典出版的局限
1.教材选篇的局限性
任何书目的推荐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就算当下教材选篇、各种语文读本以及名目繁多的“课标推荐”教材选篇,也难免受教材编写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再宏大的选篇也只能成为阅读的参考,而非奉之为圭臬的“标准”。然而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推荐书目”既成为中小学生的阅读目标,也成为限制部分中小学生进一步探索文学世界的藩篱——不在书目之内的书籍容易被家长和教师视为“异端”,在应试教育和盲目追求高分的背景下,这种做法限制了中小学生对多样化阅读的接触。同时,未得到教育业界官方推荐的经典书籍也会因为缺乏市场价值而被出版商忽视,其文化价值得不到发挥。盲目依赖教育改革的“书单”,不仅会限制新生代读者眼界的拓展和延伸,也为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2.经典阅读的功利性
教育本身带有选拔人才的目的,但阅读是极为强调个人主体性的行为,一味以教育改革推动经典阅读,必然会导致经典书籍阅读的功利化。一方面,学生将阅读视为“学习任务”,甚至在家长、教师的逼迫下不求甚解、强行识记,这样,学生难以真正培养起阅读习惯。在脱离应试教育体制后,对其一生的阅读行为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往往局限于向学生传授“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样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过度强调运用教育体制的力量推动经典阅读的发展,并不利于个人阅读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典出版在教育改革契机下的对策
教育改革对于经典读物的普及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若仅用修改教育标准的方式来强行推动经典阅读,对新一代年轻人阅读习惯的塑造是不利的。出版业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利用这一机遇,突破其局限性,以实现经典阅读在当今社会新的突破。
1.以教材选篇为核心出版书系
要想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实现经典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出版单位不应囿于《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等传统青少年阅读畅销书,而应以其为核心,策划经典名著书系,将读者熟悉的经典名著与一些人们有所耳闻却尚未家喻户晓的图书搭配进行出版,开辟新的出版资源,在“青少年名著出版”的同质化竞争中创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该丛书出版于教育部2003年版“新课标”发布之后,涵盖了“新课标”推荐的50种书籍。这套印刷精良、编校严谨、价格实在的课外阅读书目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肯定与欢迎。10余年来,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加了20余种新书,历经再版和重印,至今仍在各大书店和当当网、亚马逊等电子商务网站中占据畅销榜前列。
2.探讨经典书籍的大众化传播
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经典出版仅凭“内容为王”已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经典出版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还需要出版单位在传播渠道上下功夫,探索经典书籍的大众化传播之路。
第一,开发经典书籍的衍生版本。如以名著为范本,出版其少儿改写版、漫画版,以降低阅读门槛,适应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日后接触名著原版打下基础。此类图书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青少年版)》、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生必读的经典十大名著》等。
第二,探索经典出版的数字化之路。经典名著往往卷帙浩繁,不便于携带和保存,利用已有的出版资源将经典书籍进行数字化传播,有利于克服传统纸质书籍的载体限制,使名著的阅读打破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如译林出版社行销于亚马逊、豆瓣阅读等电子书平台的“译林经典系列”“译林人文精选系列”,这些电子书基本涵盖了人文社科经典名著的各个方面,由于其选书精良,价格低廉,编校质量有保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3.出版业与教育业的深度合作
教育改革既然已成为推动经典阅读发展无可置疑的力量,出版单位可以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与教育业的深度合作。出版单位可以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在2014年的“北京阅读季·亲子阅读月”活动中担任嘉宾,宣读“亲子共读”倡议书,与学校共同开辟“校园图书角”“校园图书室”,将其推出的经典阅读书系送入校园。出版单位也可以承办和资助各类以阅读为核心的慈善助学活动,如民间公益组织举办的“班班有个图书角”活动,为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和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捐建图书角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出版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更直接在学生、教师、家长这些市场终端宣传了自己的书籍,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提高了出版单位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教育与阅读有着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塑造人的灵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高考改革对于经典出版而言,是迎来下一个春天的极佳机会。出版单位应抓住此契机,为经典出版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做出努力。
[1]中国出版网. 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EB/OL]. http://www.chuban.cc/mtsd/201404/t20140423_155133.html.
[2]林淡丹. 关于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考查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8).
[3]韩进. 经典出版——出版产业的永恒主题[J]. 出版广角,2012(2).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