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隐核虫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

    方杨建

    摘 要: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又名“海水小瓜虫病”。由于寄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海水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白点为症状,在水产养殖行业俗称“海水鱼白点病”。该病流行的海水鱼种类多,传染速度快、防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对海水鱼养殖业危害极大。本文借鉴众多学者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从刺激隐核虫的发现、病原、症状、流行、致病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探讨了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刺激隐核虫;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网箱养殖;防治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在海水鱼寄生虫病中,对海水鱼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一旦暴发,影响海水鱼成活率,给粤西当地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许多养殖户因缺乏该病防治知识而对其束手无策,为此,本文从刺激隐核虫的发现、病原、症状、病原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对广大养殖户起到帮助,减少养殖损失。

    1 刺激隐核虫的发现

    1937年,日本学者Sikama发现一种新的纤毛虫类寄生虫能使45种以上的海水鱼类感染,产生的病理特征同淡水多子小瓜虫病类似。Brow于1951年同样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将该种类的寄生虫命名为Cryptocaryon irritans,该名称随后在科学界广泛流行[1]。徐润林在1992年对刺激隐核虫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我国农业部在2008年将其列入我国动物二类疫病名录。

    2 刺激隐核虫的病原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病原是刺激隐核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纲、膜口目、小瓜虫科Ichthyophthiriidae、隐核虫属Cryptocaryon,虫体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孢口,其大核呈卵圆形,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排列。主要寄生于绝大多数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经过四个虫体变态阶段:滋养体(trophonts)、包囊前期虫体(protomonts)、包囊(tomonts)、幼虫(theronts)。刺激隐核虫的包囊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3 刺激隐核虫的症状

    感染后鱼的鳃与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层白色浑浊状薄膜。病鱼体表、鳃、眼角膜和口腔等与外界相接触处,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皮肤有点状出血。病鱼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游动缓慢,离群漫游。目前可用临床检查,从鳃或体表刮下的黏液与白点,制成湿片,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全身具有纤毛、体色不透明、缓慢地翻转的圆形或是卵圆形虫体,根据症状、刺激隐核虫形态学特征确诊,实验室检查可用PCR方法扩增DNA片段作辅助诊断。

    4 刺激隐核虫的流行

    刺激隐核虫繁殖水温为10~30 ℃,最适水温为25~30 ℃,夏季和秋季易发此病。在印度洋、太平洋、波斯湾,以色列红海、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等热带、亚热带海区均有发现。5月前后,8-10月份是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的高峰期,在粤西地区主要危害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或水泥池养殖的卵形鲳鲹、石斑鱼、鲈鱼、鲷鱼、军曹等海水鱼类。

    5 刺激隐核虫的危害

    2013年,湛江市坡头区南三河粘坡海域的4 000个网箱养殖鱼类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发病率约为70%,死亡率达35%。湛江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和坡头区防疫检疫站的专家到达现场诊断是感染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秋季海水温度28 ℃,是该病的高峰期。2014年笔者所在的遂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与湛江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组成专家组,为遂溪县海水鱼养殖户提供刺激隐核虫检测防控服务。

    6 病因分析

    6.1 养殖条件差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养殖密度过高,水流交换不足而引起的。发病时地区鱼排设置海区潮流较小,并且网箱排列的过长、过密,且与潮流平行,导致水体交换条件较差,寄生虫密度和感染强度得以加强,引发病害发生[2]。

    6.2 营养不良

    以大黄鱼为例,养殖中单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鱼类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周期比投喂冰鲜鱼长6个月左右;另外,投喂冰鲜鱼也是导致刺激隐核虫乘虚而入的原因之一。刺激隐核虫在野生鱼上感染强度不高,一般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冰鲜鱼所携带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始终对养殖鱼类是个潜在的威胁。当水温达到刺激隐核虫繁殖最适温度和鱼体健康较差时,极易暴发疾病。

    6.3 管理不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疾病防治及控制知识,在养殖过程中,如分苗、拉网、倒池和使用工具等操作后擦伤鱼体,容易引起鱼类继发性感染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在发病初期没有得到养殖户的重视,没有做到及时隔离、治疗、控制鱼病的发展,再加上对病死鱼随意抛弃于养殖水域造成海区病源污染,从而使得在发病后期较难控制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7 刺激隐核虫的防治措施

    刺激隐核虫病较难治疗, 尽管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可是该虫病的疫苗研发还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离农业部获批上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采取预防措施为主,可采取以下方法:

    7.1 网箱布局要合理

    网箱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尽量选择水位较深、水流畅通的新海区进行养殖。有条件的可将发病和将要发病网箱拖到水体流动较好、清洁的海区养殖。

    7.2 调整放养密度

    网箱养殖要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以改善网箱内水质条件,有条件的适当进行分疏,降低放养密度。池塘养殖放苗前,用漂白粉以50~l00 g/m2水体的浓度彻底消毒。

    7.3 提倡健康养殖

    应减少冰鲜及鲜鱼做饲料用鱼,改用人工配合饲料,在刺激隐核虫流行的5月下旬和8-10月,日常投喂中应加强营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寡糖类免疫增强剂、三黄粉和大蒜素,改善海水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以提高鱼体对刺激隐核虫的抵抗力。

    7.4 定期消毒预防

    定期泼洒生石灰粉,或采用硫酸铜或漂白粉顺潮流方向挂袋,保证水质清洁,勤换网箱,做到及时杀灭在网衣上附着的胞囊及幼虫。

    7.5 提高卫生意识

    濒死鱼要及时捞出,装上岸进行掩埋,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若随意丢弃会加快刺激隐核虫病的传播。

    7.6 提早出鱼

    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要及时起捕尽快上市以减少养殖风险。

    7.7 池塘养殖治疗措施

    醋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1~0.3 g/m2:也可以每1/15 hm2(1亩)使用生姜1 kg和辣椒1.5 kg,煮沸后全池泼洒预防[3]。

    7.8 网箱养殖治疗措施

    5~8 g/m2醋酸铜淡水溶液,浸泡病鱼15 min(具体时间视不同种鱼的忍受程度而异)。浸洗后如能移入含2~2.5 g/m2的阿的平或盐酸奎宁的水体中暂养,效果更好[3]。

    7.9 定期抽检

    经常检查鱼的鳃部,发现有白点现象,即用新鲜的苦楝枝叶1 500~2 000 kg/hm2,分散吊在网箱周围进行预防和治疗,使用中草药具有无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7.10 淡水浸泡

    淡水浸洗是一种较为节约成本的治疗方法,用淡水浸洗病鱼3~20 min(浸洗时间根据鱼的体质和承受力而定)。

    8 讨论

    刺激隐核虫病防治难点在于该虫病暴发突然、早期不易觉察,网箱养殖方式处理困难,药物浓度和处理时机不好掌握,养殖品种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发现刺激隐核虫非常重要,注重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在日常海水鱼养殖管理环节,需使用专用工具,避免与发病鱼排的养殖工具交叉使用。同时,根据不同海湾养殖区,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网箱间距,网箱养殖位置布局有条件的设置成“直线型”,这样更有利于养殖,降低养殖密度,以3 m×3 m×4 m规格的网箱为例,养殖成鱼400~500尾,有利水体的交换,缓解高密度给养殖环境带来的压力。冰鲜鱼和人工配合饲料轮换投喂,投喂前冰鲜鱼应用淡水浸泡5~10 min,也能够减少冰鲜鱼带入刺激隐核虫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忠华,张辰仓,王印庚.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45-46

    [2] 夏思源,冯娟,徐力文,等.茂名电白网箱死鱼原因分析[J].海洋与渔业,2006(8):10-11

    [3] 余德光,黄志斌,陈毕生.海水鱼病虫害诊治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