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搬迁扶贫统筹城乡发展

    修水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面积4504平方公里,辖19镇17乡、360个行政村,人口87万。属国贫县和省定特困片区县。至2012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8万,贫困发生率19.87%,特别是还有9.2万人居住在边远山区,就地扶贫难度大、效果差。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部署,修水要与全省同步发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出路在搬迁。新形势下,群众对移民搬迁不再仅仅满足改善生活环境,而是对长续发展有更高需求。同时,工业化需要产业工人、城镇化需要新型市民、农业现代化需要减少农民、信息化需要聚集人口。为此,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统筹“四化”同步,按照“两分两换六联动”的工作路径(“两分”是指移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山林流转分开;“两换”是指以宅基地换住房、以耕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换保障;“六联动”是指联动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涉农体制、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六项改革),从2013年起开展了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目前,县城第一期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小区全面建成,9个整体搬迁行政村97.2%的农户参加了摇号分房,有1500余户已搬迁入住。第二期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小区已经竣工。同时启动了5个集镇、30个中心村的三级联动试点。修水县的搬迁移民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2014年,修水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先进县”。

    一、选准对象,锁定“搬迁哪些人”

    一是确定“三类区域”。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和生态保护区,以“整村、整组、整自然村”为单元整体搬迁。二是坚持“四级程序”。按照“农户申请、村组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申报整体搬迁村组,在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强的地方先行先试。三是做到“五个全部”。列为整体搬迁的地方要做到居住人口全部搬迁;农民房屋全部拆除;宅基地全部复垦;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部流转;符合参保条件的搬迁人口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全县第一、二批共有20个行政村递交了整体搬迁申请,已在15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共计4521户18202人。

    二、编制规划,引导“人往哪里去”

    投入1200万元编制了《修水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全域规划》、《整体移民搬迁规划》,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格局。一是在空间布局上采取“五个层级”。 构建以县城为核心、2个全国重点镇为副中心、4个县级示范镇为节点、28个一般集镇为补充、134个中心村为网格的城乡一体空间体系。二是在人口布局上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到2020年,搬迁10万人,采取县城、集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方式,实现“三分之一进县城、三分之一到集镇、三分之一在农村”的分布格局。2013年以县城安置为主,安置8000人。2014年县城安置5500人,集镇安置约2000人,中心村安置2500人。

    三、用好政策,解决“钱从哪里来”

    制定了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1+9”政策文件(即《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和搬迁安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就业扶助、困难救助、公共服务管理、金融服务、规划编制等9个配套文件)。一是整合相关政策。一方面,对移民购房可享受移民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拆除、小户型等补助或奖励,户均8万元左右。另一方面,整合相关资金1.6亿元支持移民购房和安置点建设。二是降低安置房价。设计60、80、100、110、120㎡五种户型,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需求。把房价控制在建筑成本以下(房价1350元/㎡),让农民有限出钱。三是引导金融服务。搬迁到县城的移民可以用安置房产权证作抵押享受信贷支持。搬迁到中心村的有110户移民利用“扶贫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争取信用部门扶贫产业贷款531万元。四是财政全力支持。安置用地无偿划拨,实行税费优惠政策。仅第一期安置区,县级财政支持2.02亿元(其中:小户型奖励2800万元,旧房拆除补偿9200万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安置房价补贴等8200万元)。

    四、分类帮扶,注重“穷人怎么搬”

    修水县山区贫困发生率为27.6%。其中有7.2%左右是“搬不起”的贫困群体。对此,采取四种安置方式:一是敬老院安置。将分散五保户、五保边缘对象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安置。二是养老院安置。对农村“三类特困人员”在敬老院旁边为其统一建设安置房安置。如新建的溪口镇养老院首批48户特困移民已入住。三是分散安置。对不符合集中供养安置的特困户,鼓励他们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四是过渡安置。采取“先租后购”公租房过渡,或享受小户型安置补贴的办法进行妥善安置。五是结对帮扶。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结对帮扶,重点在子女上学、大病救助、就业门路方面给予帮助。

    五、全力保障,确保“长期稳得住”

    1、就业保障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即优先扶助自主创业户3万元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修水职高;免费创业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如良瑞小区周边规划建设的八大专业市场,已经建成5个,移民就业创业方便。为32户移民办理了160万元贴息创业贷款。

    2、社会保障实行“二转一选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自由选择。

    3、户籍保障实行“两可以一不变”。移民可以直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也可以保留农村户籍办理城镇居住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各种强农惠农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不变。

    4、服务保障实行“政府主导+社区自治”。一是明确管理职责。组建小区管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将以“人”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社区管理,以“地”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原村管理,探索“原籍管地、管林、管惠农补助,社区管人、管房、管社会事务”的管理方式。原有村干部安置实行“五个不变”(即村级机构建制不变、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不变、村干部职数不变、村级债权债务不变、村干部待遇不变),既承担原村委会的“三资”管理职责,又承担城镇社区的社会管理职责。二是开展就业培训。举办了8期移民入住培训班、3期就业培训班和2次专场招聘会,培训5000余人次,为县工业园提供了1800多名产业工人。三是加强后续帮扶。对环卫、保洁、绿化管护等政府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搬迁户;商铺、超市、宾馆、酒店等优先向移民户拍租;物业费以最低廉的价格收取等优惠政策。四是推进山林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移民户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进行统一流转,结算到户,用于保障。比如大椿乡通过组建股份制农林综合开发公司,农民采取持股分红的模式流转山林、土地经营权,形成“人走权不走、人移利不移”的利益机制。马坳镇黄溪村整体移民后,村民以土地入股流转出土地1400多亩,先后引进8家种养和加工企业,300多户村民不仅增加务工收入、租金收入,年底还分得150万元股份红利。

    [作者简介]

    赖波平,修水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