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
[摘要] 具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学报编辑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双重压力。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成因,认清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缓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措施
[作者单位]张宜军,沈阳农业大学出版部。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3107),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最近,中国人力资源网开展的一项职业倦怠专项调查表明: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编辑职业占比相对较低。具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学报编辑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双重压力。分析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成因,认清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缓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主要指高校学报编辑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对其的过度要求,没有办法有效缓解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妥善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而产生的压抑的极端心理反应,是高校学报编辑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产生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情感衰竭。激情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积极情感状态,从积极心理学来说,当个体对事物的认同和追求与内心的目标二者达到高度统一时,就会形成一种激扬的情感,如果将这种激扬的情感运用于工作之中,可以促进个体表现出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高校学报编辑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编辑工作中,很容易出现情绪烦躁、心理紧张和极度疲劳等不良状态,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并且极易迁怒于他人,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久而久之高校学报编辑出现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严重者甚至表现出精神疲惫、心情沮丧、态度悲观、焦虑不安,直至苦闷消沉的情况。情感衰竭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关键内容,反映了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个体应激维度。
第二,去个性化。高校学报编辑不仅仅通过编辑工作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具有“经济人”的属性,同时也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往,这种沟通包括学报编辑部内部和外部的沟通,具有“社会人”的属性。但当高校学报编辑处于职业倦怠期时,就很容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一方面以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敷衍了事,工作效能下降,导致个人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产生不公平感、猜忌感,导致对同事或作者没有信任感,继而与外部进行沟通的意愿下降,刻意地封闭自己,以一种较为消极和冷漠的态度批判性地对待同事和工作,从而造成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紧张。去个性化代表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
第三,低成就感。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人生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就会比较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编辑工作的意义,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更加有自信。反之,如果高校学报编辑对人生持一种消极的态度,就会将工作看作一种苦役和无奈,由此只会使自己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学报编辑工作是一份较为单调的工作,编辑工作人员长期从事着论文组稿、审稿、改稿、版面设计、出版发行等重复性的工作,导致他们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评价不断倾向消极,同时自我评价也相应降低,认为从事编辑工作没有“多大”成就感和创造性,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以消极态度对待,甚至出现转行的念头。高校学报编辑的低成就感代表了其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二、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
第一,高校编辑管理制度的不利影响。虽然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02年专门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报管理工作下发了文件,明确了高校学报编辑作为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组成部分,将其列入教学科研管理体系中,在工资待遇、职务评聘和评优表彰等方面都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文件规定。高校管理部门在学报编辑身份认定方面,通常将其划为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甚至有部分学校将其列为后勤管理人员。在待遇方面,高校学报编辑的岗位津贴和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相比往往相差一档,而且许多高校对学报编辑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评奖评优和继续教育方面设置过多的限制,高校学报编辑与学校的很多重大奖励基本无缘。这些因素导致高校学报编辑部成为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工作部门,使得不少高校学报编辑容易形成“业不如人”的心态和无奈情绪,进而引起职业倦怠。
第二,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不足导致工作超负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控制、压缩非教学科研队伍人数已经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不二选择。目前很多高校学报编辑部普遍存在着编辑编制少甚至没有相应事业编制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高校学报双月刊一般应配置专职编辑人员3—5人,但很多高校学报编辑部没有达到这一标准。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从组稿、审稿、排版、校对,直至发表,整个过程极其烦琐,而高校学报编辑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学报编辑超负荷工作。此外,高校学报编辑普遍存在兼职的情况。他们除承担学报编辑、校对、处理任务之外,还需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行政和教学工作之中,“双肩挑”更容易使学报编辑产生职业倦怠。
第三,高校学报编辑自我发展面临的压力。高校学报编辑一般由专职编辑和兼职编辑构成,兼职编辑仍按照原职称的评定系列要求进行职称评定,而专职编辑职称按编辑系列评定。兼职编辑在做好学报编辑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原专业的科研和课堂教学等工作,繁重的编辑工作无疑会影响兼职编辑进行原专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其难以晋升高一级的职称,这使得其对学报编辑工作的热情不断下降。对于高校学报专职编辑而言,他们大多数是由行政人员或教学科研人员抽调过来的,大多都不是编辑专业出身,而是因为文笔不错而半路出家进入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接受过编辑业务专门培训或专业学习的编辑数量很少。因此,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水平和专业能力,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导致其难以适应编辑岗位要求,很容易形成工作压力,进而造成专业编辑的职业倦怠。此外,编辑因自身工作业绩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认为自己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没有职业成就感,因而也不愿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编辑技能和更新知识结构,从而逐渐失去对编辑工作的热情,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三、缓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第一,学校应重视和调整学报编辑部管理思路。学校领导对高校学报的重视程度和管理理念是学报能否办好的关键因素,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学报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高校学报窗口来展示本校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学校应当为学报编辑部选配足够的熟悉编辑业务,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优秀同志担任高校学报的编辑和编务人员。同时应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积极地为编辑工作人员的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评奖评优创造条件和机会,使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有利于编辑熟悉业务,进而有利其减少工作压力。只有让学报编辑从内心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对学报工作的重视,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心,才可以有效激发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另外,高校应在学校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学报编辑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尽可能地为学报编辑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
第二,构建人文激励机制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高校学报的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主要由学报编辑负责完成,学报质量的提高与发展都离不开学报编辑的辛勤劳动。从管理角度来说,高校各级主管部门应为高校学报编辑营造一个和谐的组织环境,关怀和尊重编辑,聆听其声音,从根本上树立起“学报发展,编辑为本”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指导学报管理行为。在学报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公正的原则,关于学报编辑工作的相关决策和重大规定,都应该尽量征求学报编辑的意见,让学报编辑参与到对学报整体的规划中,进而有效激发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学报管理者不仅要协调好学报编辑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还应帮助学报编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帮助学报编辑解决编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学校通过在学报编辑部构建一套良好的人文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出学报编辑的职业特点和综合素质,进而建立和完善促进学报编辑的专业成长评价体系。
第三,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员工激励管理体系。激励是指单位管理者在单位发展过程中,将有意识的外部刺激转化为单位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由于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激励管理体系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部应该重新认真审视现有的激励管理体系,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员工激励机制要真正实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坚持效益优先、按劳分配的原则,让学报编辑可以在编辑过程中获得合理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奖励。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员工激励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满足学报编辑精神与物质方面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学报编辑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排除影响工作的不良因素,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
第四,高校学报编辑应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首先,高校学报编辑应提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正确认识到编辑职业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意义,而且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编辑工作的得与失、苦与乐,从内心认同编辑职业的使命和责任,以积极的态度追求职业理想,勇担职业重任,进而认识自我价值,形成积极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形成心理上的良性循环。其次,高校学报编辑要学会正视压力。高校学报编辑面对变化无常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压力,应该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多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勇于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始终保持一种爱业、敬业、精业的工作精神,进而使自己的工作激情得以持久稳定,有效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最后,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学报编辑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学报编辑部内部同事的人际关系,也包括学报编辑与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等的人际关系。学报编辑部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集体旅游、户外锻炼和业务学习,开阔编辑的视野,促使编辑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与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等的人际关系时,一方面要坚持公正公平的理念,以质量决定稿件录用与否;另一方面,应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作者进行交流,与作者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消除对抗情绪。
参考文献
[1] 黄林. 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 出版科学,2011(2):31-33.
[2]何静.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J]. 中州大学学报,2008(6):85-87.
[3]张冰.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措施[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56-158.
[4]张敏.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化解途径[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