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而有力的呼唤:韩国法庭电影《熔炉》的多重内涵解读

    伍丽媛

    电影《熔炉》是一部小成本制作却最终影响深远的电影,改编自韩国作家孔志英的同名小说,以2000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蓝本,真实地再现了现代社会中残障儿童的悲惨经历,其间流露出对法律公正性的强烈质疑。本片在投资阶段曾因商业性不强、内容过于黑暗屡遭投资商拒绝,最后在男主演孔刘的努力下被成功搬上银幕,从而为这个沉默的群体发出了绝望的咆哮。

    本片兼具惊悚片的艺术氛围与纪实片的真情流露,几位主演的演技同样可圈可点,不过真正令《熔炉》脱颖而出的在于上映后产生了巨大的“熔炉热”,引起了广大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改写了韩国的有关法律,其社会效益可见一斑。本文将论述电影《熔炉》的多重内涵,试分析韩国法庭电影的独特性与其发展。

    一、 扣人心弦的刑侦惊悚元素

    影片从开头就被一种强烈的无助、压抑氛围笼罩着,在清晨雾气迷蒙的铁路边,四周杂草枯木的环境完美烘托出凋敝苍凉的意境,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那所远离城市无人问津的聋哑学校,是恢恢天网的漏洞,更是人性的荒漠,被泯灭人性的暴行摧残得寸草不生。一位不到十岁的小男孩静默着躺在铁轨上,用这样残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眼睛里有同龄人根本不可能拥有的悲凉和绝望,这不禁让观众心痛的同时也对后面的内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是什么难以想象的行为逼迫得这个本应天真的孩子走上自杀的绝路?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主线部分,影片的线索人物出场,美术教师姜仁浩从繁华的首尔来到这所僻远的学校,碰巧的是那天的天气也是大雾,这在冥冥中与开场的镜头连接起来,似乎向观众暗示着这位英俊的青年教师与自杀的男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意外撞车,姜仁浩结识了人权组织成员徐友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姜仁浩是一个表面懦弱的男人,背负了太多责任,妻子早亡,女儿患病,为了家庭不辞辛劳四处谋职,但由于种种限制最后在交了钱的情况下,才得到这一教职。这样一位在事业和生活上双双失意的男子,看似落魄潦倒,内心却隐藏着超人的执着与正义,就算是在无耻的校长向他索贿5000万韩元,美其名曰学校发展资金时,心中的正直也从未动摇。

    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姜仁浩逐渐发现恐怖的气氛笼罩着这所学校,学生们经常满脸淤青、浑身是伤,那些痛苦闪躲、似有难言之隐的目光折磨着天性耿直的他,也刺激着他的好奇心,想探一探学校的秘密。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并未直观的呈现校领导对学生性侵、体罚、威胁的暴行,而是用了一连串的隐喻。一天夜里姜仁浩独自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听见另一头不断传来凄惨女声的尖叫。尖锐的悲鸣伴随着压抑的低音配乐,是一种独特的暗示,使他带领着我们的心不由自主的向那个方向靠近。这一手法与很多恐怖片类似,在血腥镜头出现之前,总要有较长时间的心理缓冲,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的惊悚片成分还有很多,例如影片中的另一个经典镜头,意外致残的金妍斗是学生中最聪颖的一个,在她被道貌岸然的校长追赶,好不容易逃出魔爪,躲在洗手间里瑟瑟发抖时,校长随后赶来,挨个拉开门寻找妍斗,此时观者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明知女孩躲不过,又很希望禽兽校长能突然离去,或男主演能突然出现改变这一切。最后的镜头定格在狭小的卫生间上空,女孩抬起惊惶的眼睛,就看见上方校长的头,罪恶的脸孔与邪淫的笑容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与绝望。

    影片中的每一处真相都令人触目惊心,姜仁浩在聋哑学校宛如神探福尔摩斯,逐层抽丝剥茧,搜集证据,其间经历了很多阻碍,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很多人劝其“莫管他人瓦上霜”,但仁浩顶住了压力,最终发现了校领导性侵并虐待学生的真相。这一表现过程没有直观的揭露,也非一味的煽情,而是运用很多暗示与渲染的手法,将绝望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可见本片高超的艺术手法。

    二、 现实主义的社会性内涵

    在那些本就拥有身体残障的孩子心中,姜仁浩和徐友真就像蜡烛,指引着他们从肮脏黑暗的角落走向光明,抚慰着遍体鳞伤的过往。但社会的风雨,随时都可以将这微弱的烛火浇灭,这也是本片现实主义的一面。

    导演黄东赫在影片后半段聋哑人群体抗议的情节中,特意邀请了真正的聋哑人作为群众演员,虽然他们欠缺表演经验,在交流方面也会带来一些不便,但导演坚持认为无声的呐喊有时更震撼人心,只有这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才能真正表达出影片所需要的愤怒。一手促成影片成功拍摄的男主演孔刘为了演好重要角色姜仁浩,自学手语技巧,在与孩子们交流时,他流畅生动的手语很好地展现了姜仁浩这个角色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三位扮演受害学生的小演员,最小的年龄仅12岁,最大的也不超过14岁,他们不仅要扮演聋哑人,还要表现出受害后的无助痛苦,以及法庭审判上的无奈压抑,这对演技的要求相当高,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聪明的金妍斗还是贪吃好玩的陈宥利,他们都完美的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演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也是本片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浮夸的演技和煽情的技法,他们用朴实无华的感情,展现了本片的贯彻始终的理性与现实。

    老师天经地义的留校任教需要交纳“学校发展资金”,警察接受贿赂就可以对惨无人道的兽行视而不见,市政厅和教育厅的掌权者把烫手山芋相互推来推去,法院和检察院明显偏袒做出不公正的判罚。这些用所谓的交情堆砌起来的金字塔,将孩子们所受的痛苦和姜徐二人的努力重重镇压,虽然有人权组织、聋哑人团体与之抗争,当事人也愿意站出来为自己争回权利,可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无力。不同于题材相仿的韩国电影《素媛》透露出的理想色彩,《熔炉》理性得可怕,没有留给我们一丝侥幸的可能。

    这注定不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片中的三个孩子在本应承欢膝下的年龄遭受到老师惨绝人寰的暴行固然令人绝望,但那个真正的“熔炉”才刚刚登场。现实往往更富有戏剧性,以善恶二元论为代表的叙事结构将这一暴力事件延伸到了当权者、警方与校方的相互勾结,让人们看到了很多法律体系的缺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部电影的重点已经远远不是罪犯是谁,而是在于法庭会给罪犯怎样的判决,该怎样不再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几个学生的孤军奋战也因此演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反抗运动。不论是在片中还是现实中,为了维护权益展开的抗议声一浪高过一浪,很多观众在走出影院之后就加入了这一阵营,最终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响应群众号召,严惩了“熔炉真实事件”中的当事人,并修改了法律中关于聋哑人以及儿童权益的条款,有人将其形象的称之为“熔炉法”。

    能达到如此社会效益的影片是难以复制的,但愿一部改变法律的电影能唤回社会更多的温暖与良知,就像审判后那个海边的镜头,仁浩和友真带着孩子们走在黄昏的沙滩上,大家看着像一家人般亲密,这是影片少有的浪漫镜头,希望它可以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

    三、 韩国法庭电影的代表作

    随着电影史的发展,法庭片越来越从剧情片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与新闻媒体、司法、各届政府密切相关的电影类型。它将电影的艺术性与真实案件的现实性合二为一,但不一定与惊悚暴力等案件内容相关,其重点在于反映法律本身的公平公正,《熔炉》上映后突破千万的观众人次,可谓将韩国法庭电影推向了新的巅峰。

    本片最经典的重头戏——法庭审判,拍摄得可谓紧锣密鼓,层次鲜明却又不局促。面对校长等人狡猾的辩解,法官刻意的维护甚至于刁难,孩子们显得如此无助,明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还要在大庭广众揭开自己的伤疤。最牵动人心弦的镜头是法官要求金妍斗指认性侵自己的凶手,然而校长和他的孪生兄弟,即学校的另一位领导却长得一模一样,难辨彼此,这让我们着实捏了一把汗,而聪慧过人的妍斗却凭借自己亲身经历中难忘的小细节正确的指认了凶手。即使有被害人的努力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支持,甚至已经有了监控录像这样确凿的证据,辩护律师还是因为“前官礼遇”这样不成文的规定以及一句“犯罪者曾对这一地区教育界做出巨大贡献”的荒谬言辞驳回申诉。犯下累累罪行的禽兽们仅被缓刑释放,这一结局实在是令人寒心,反观一切,如果秉承一贯的完美结局,恐怕《熔炉》只能成为让人们走出影院就忘记的爆米花电影,而不是这样一部改变了法律的经典。

    韩国法庭电影的发展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熔炉》之后有了《辩护人》《素媛》等一系列佳作。就比如《辩护人》中主人公愿意抛开自己稳定的生活为毫无关系的镇宇讨回公道,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检察官将左翼政治犯的帽子不由分说的就扣到了一位青年大学生头上,这五次公审是辩护人奋斗的结果,也是改变辩护人一生命运的事件,尽管前路坎坷,但心中的浩然正气支持他一步步走下去。就像本片结尾,民秀为了给弟弟报仇选择与老师同归于尽,这一点也很像《素媛》中的父亲,一面是被残害落下永久伤痕的爱女,一面是证据确凿还大喊冤枉的罪犯,情感的折磨让他丧失了理智,从尝试着自己抓捕罪犯到策划偷偷杀人灭口。面对两个孩子的接连离去,民秀的家人却选择与校方用钱和解,看着民秀兄弟二人在世上唯一的亲人——老祖母生活的环境是如此凄凉,姜仁浩和徐友真除了叹息什么都做不了。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孤寡老人,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要求她非要承担巨额的起诉费,她的和解,是意料之外的,更是意料之中的。生活在法律看不到的阴暗角落,平凡的人们往往会用最无奈的妥协和最原始的暴力解决问题。国产电影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李杨导演的《盲山》中,被拐卖的大学生白雪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联系上亲生父亲,当父亲千里迢迢赶来解救爱女时却被村民一口回绝,警车开来要将白雪梅带走,村民们自发组织,拿上农具要发生武力冲突,理由很简单:“我们花7000块钱买的媳妇就是我们的!”在这座远离现代社会的小山村里,法律只是一句玩笑,居民们只认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一个又一个的惨痛事实是不分国界的,这都号召着作为有着话语权的新闻媒体和大众传媒行业者务必做些什么,法庭片的发展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公众的良知,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在影片的末尾,痛心的姜仁浩手捧民秀的遗照走向街头,一遍遍地诉说:“这个孩子,听不到声音,也说不了话,这个孩子,他的名字叫民秀……”他的哭诉和抗议最终被警方的高压水枪驱散,民秀的遗照跌落在地摔得粉碎。这象征着斗争的又一次失败。希望再一次破灭了,可锐利的锋刃还紧紧捏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手中,随时会与社会的不公平决一死战。电影《熔炉》融刑侦、法律、儿童、人性等多个内涵为一体,让我们看见在社会这巨大的熔炉里,现实纵然残酷,但正义像闪闪发光的金子,永远不会惧怕烈火的试炼。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