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交通事故报道如何创新

田凌凌
摘要:交通事故报道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月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的交通事故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后续报道,完整地呈现新闻“真面目”;克服固定成见,多用调查手法做新闻;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来丰富交通事故报道;告别“鸡零狗碎”,向公共新闻转型等创新建议。
关键词:民生新闻 交通事故报道 特点 创新
交通事故报道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常见的报道题材,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本文抽取了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王牌栏目《都市现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月这四个月的交通事故报道,通过统计和数据分析。分析当前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都市現场》交通事故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总体上不断增多,与极端天气有密切关系。在时间段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报道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媒体对某类新闻的重视程度。笔者通过对选取的四年中1月份交通事故报道的统计发现,报道数量共计有86篇。其中2014年1月12篇,2015年1月16篇,2016年1月26篇,2017年1月32篇。
从统计来看,总体上《都市现场》对交通报道的报道不断增多。2016年1月比2015年1月多10篇,2017年1月比2016年1月多6篇,这说明《都市现场》对交通报道日益重视。究其原因,首先,2014年到2017年,随着国家进一步放开购车政策,南昌市机动车辆迎来了快速增长,2016年是集中爆发期。这必然激发公众对交通安全信息的需求,《都市现场》对交通报道的重视正是迎合了这种市场形势。其次,数据统计还显示,《都市现场》对交通事故报道的数量与天气有密切关系。比如2016年1月,江西省迎来历史上少有的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到零下3摄氏度,雨夹雪之后道路结冰,极端天气导致境内频发交通事故。一个月内,《都市现场》播发了26篇交通事故报道,与2015年相比,可以说明显增多。
二、报道体裁单一,需加强深度报道。新闻体裁是根据事件的性质与重要程度,以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为目的,表现新闻价值的形式。不同的新闻因其重要性不同,所采取的体裁也不同。从对《都市现场》四个月的交通事故报道统计中发现,新闻消息占到报道总量的74.4%%,有64条,其次是新闻特写7条,占到报道总量的8.1%,再次是深度报道5条,占到报道总量的5.8%。
消息是一种简短的报道形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发生的重大新闻传播给受众。利用这种形式,《都市现场》可以尽可能地抢抓本地区最典型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因此便成为其新闻报道的首选。实际上,新闻消息不仅作为交通事故报道的主要体裁,在《都市现场》其他民生新闻报道中也是主要的体裁,可见消息所占的重要地位。可是,除了消息、特写之外,深度报道偏少,系列报道和专题报道没有涉及。只有2015年1月的《赣州:疯狂轿车 连撞4人》和2016年1月的《抚州:漂亮新娘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在之后的报道中进行了一次回访报道。新闻评论则更少,只有在每条交通事故报道后由主持人作简要点评。可见,《都市现场》交通事故报道的形式较为单一。单一的报道体裁不仅容易引起观众审美疲劳疲劳,还会影响报道效果。
三、监控视频等素材偏少,“再现现场”以记者采访为主。报道交通事故,要“再现现场”,主要有监控视频、记者采访、目击者拍摄视频或者图片等三种途径。据统计,四个月的86条新闻中,有监控视频的为12条,所占比例为13.9%;记者采访有64条,所占比例为88.4%;目击者拍摄视频或图片的有13条,所占比例为15.1%。可见,《都市现场》交通事故报道中“再现现场”,主要以记者采写为主,监控视频与目击者拍摄占一定比例,但比例偏低。
监控视频与目击者拍摄的比例较低,容易影响交通事故报道的真实性,记者事后到事故现场采访、实地考察无法真实、生动地还原现场情况,缺乏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而且记者采写具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通常会对事故现场镜头进行选择性编辑,在报道上更多地体现了媒体栏目的话语,使交通事故报道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其他新闻当事人在报道中的失语,甚至可能影响到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四、报道的倾向性以正面评价为主,管理部门较少涉及。交通事故报道内容的呈现,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一是正面评价,这里面包含对于事故正面肯定之词;二是中性色彩,可以看做是不含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客观报道;三是负面评价,是指关于对交通事故的负面性报道以及所进行的批评。
从统计来看,四个月的交通事故报道整体上持正面评价的为42篇,占总体的48.8%。负面评价的为23篇,占总体的26.7%。中性色彩的评价占到了21篇,占总体的24.5%。可见主流媒体,突出正面宣传,做好舆论引导,是其担负的重要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教育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就成了必然的要求。然而,从对报道内容的分析来看,所有负面报道的负面对象皆为事故当事人,而没有管理部门,缺失了对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比如,2016年1月20日的《鹰潭:交警上路查处车辆违法行为》中,交警对鹰潭某一道路上的几十辆违章停车车辆进行处罚。据交警说,在附近另一条道路修好后,已经划出了停车车位,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停在这里。但既然有如此多的车停在这里,附近的停车位划分是否合理,或者由于新修缮的道路,大家还不了解停车位的位置,是否应该在该路段设立禁止停车和停车指示标牌。记者并未报道这些问题,而是习惯性忽略了这些执法管理部门的责任。
五、新型报道方式应用较少。在电视民生新闻交通事故报道中,运用可视化技术来构建新闻画面,将事故现场通过3D或FLASH来表现,可以让新闻更直观、更形象;运用大数据,可以使得报道更有深度。然而,《都市现场》这四个月86篇交通事故报道中,新闻可视化技术、大数据等新型报道方式偏少。其中,运用了可视化技术的报道为12篇,占总体的14%。而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报道交通事故的篇数为零。可见,《都市现场》在交通事故报道中,不太注重运用新型报道方式,节目整体略显老套。
交通事故报道如何创新
一、重视后续报道,完整地呈现新闻“真面目”。媒体必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必须对事件进行完整地报道,其中后续报道必不可少。只有努力寻找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源、某一行动的原因,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角,使新闻事实接近真相。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为了抢发新闻,不可能在第一次报道中,穷尽所有的内容和要素,即便再全面都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此外,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如何赔偿还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第一时间报道之后,需要进行跟踪报道,把完整的事件过程在后续节目中继续呈献给观众,从而传播普及知识,教育大众注意防范。
二、克服固定成见,多用调查手法做新闻。新闻学者李普曼认为,成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秉性。人们固执地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度过每一天,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新闻记者毕竟是一种职业,客观性报道应当被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使命规范在新闻职业道德中。因此,《都市现场》民生新闻中的交通事故报道,记者也应尽力以一种宽广的思维和视野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尤其是涉及到负面新闻与评价事件当事人时,要尊重新闻报道原则,尊重新闻当事人权益。另外,还要多运用调查手法来报道交通新闻,这是因为过于单一的消息报道,虽然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抢发了新闻,但往往会导致采访不全面,甚至失实。多运用调查手法,可以倒逼记者尽可能地去倾听各方说法,接近事情真相,报道会更客观全面。
三、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来丰富交通事故报道。电视民生新闻的交通事故报道,要与时代同行,运用新技术、新理念。首先要引进电视后期制作“高手”,通过他们所制作出来的3D动画和FLASH准确地“再现现场”。其次是要与交通管理部门紧密合作,拿到尽可能多的交通“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科學分析,挖掘出一个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背后的新闻,分析众多交通事故的个性与共性,提高报道的可看性和权威性,让新闻“高档”起来,让交通事故报道更有深度。
四、告别“鸡零狗碎”。民生新闻通常被人视为“鸡零狗碎,一地鸡毛”,这就要求其中的重头——交通事故报道,首先不能“浪费”线索,要增加深度新闻,不能让消息报道“一统天下”,要做出更多的调查报道、深度报道。其次,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促使公众热情参与讨论,制造话题。《都市现场》作为一档电视媒体栏目,不仅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还具有教育和舆论引导的责任。第三,《都市现场》应当利用媒体资源,针对安全驾驶与交通事故做专题报道,以营造热点,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报道的形式,提高节目的档次。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