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 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屈景兰 潘祥万

    

    [摘 ?要] 以笔者所在学校《农村初中“导学案”课堂教学研究》和《农村初中数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为指南,结合本校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标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以“一个中心,两个为主,三步渗透”为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建构

    2014年3月24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教程中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其应包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以“析万物之理”为重点的求实精神,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华优秀的数学文化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反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

    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入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理当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如:古诗文、对联、灯谜、歇后语、民族音乐、戏曲、书画、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传统节日等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十分丰富,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找到数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让“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考特)”更加耀眼. 为此,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内涵的学习,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并把它有机地融入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

    以我校《农村初中“导学案”课堂教学研究》和《农村初中数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為指南,结合本校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标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课堂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线形图

    我们在进行“农村初中数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借鉴“农村初中‘导学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部分经验,坚持以“课堂为中心”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面对全体学生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三步渗透(或融入)”努力做到把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课堂. 通过本学科教师的多次探讨、实践、研究、验证、总结,构建了“农村初中数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个中心,两个为主,三步渗透(或融入)”.?摇“一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 不管是学生课前准备、教师课中教学,还是学生课后作业的自主完成,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两个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三步渗透(或融入)”即:课前渗透、课中渗透、课后渗透.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知识传授下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乐学、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课堂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策略思维导图

    1. 一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选材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2. 两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整个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师生是互动的. 教师要根据“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其个性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教材中现有可用的素材外,可以指明资料来源的方向,让学生自行通过网上搜索或数学史料查询获得第一手资料,服务课堂.

    3. 三步渗透(或融入)——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教师引导,布置任务,指明方向——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收集与数学有关的传统文化,如成语故事、灯(字)谜、谜语、歇后语等为课堂服务. 课中可从生活实际、谚语(或楹联)典故、谜语游戏、名人故事等导入新课,具体操作让学生陈述展示,或由老师介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著作及数学家的故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国外文化优秀的一面,同时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 课后作业布置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数学文化试题,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或增设富有趣味性的民间游戏活动加以巩固,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再认识,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初探尝试

    以义务教育现行中学数学(2012教育部审定)教材为依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性游戏活动等融入数学课堂.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渗透、融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获取数学知识或懂得一定的数学道理. 下面就以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融入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1. 课前渗透

    在讲“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时,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整理与此有关的古詩词、数学谜语或传统活动等内容,从这些准备中使学生知识面得以延伸,进一步对民间传统游戏活动加深了解. 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有一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后半句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而前半句把“孤烟”视作直线、“大漠”视作平面,恰好勾勒出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空间关系. 这让学生从一幅画卷中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在民间传统游戏活动中“滚铁环”也是一个好素材. 展示滚铁环这个游戏活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但可以勾起学生儿时的记忆,而且可以缓解紧张的课堂学习气氛. 课前准备,这两个素材均可以作为情境导入新课使用;也可以将“长河落日圆”诗句设计成试题,对“圆与直线位置关系”加以考查.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在黑板上出示一个数学谜语:数学老师的教鞭(打数学名词). 使学生带着疑惑,通过自学从书中领悟数学名词的意义. 课中才会集中精力沿着教师设置的教学流程,从特殊事例(指已有的认知模型正方形或正方体)中抽象出面积公式或体积公式,解释其表达的意义,逐一过渡讲解乘方的意义,进而指出式子an中a,n 的名称,使得谜底揭晓. 可以告知学生在我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谜语(或灯谜)是具有中国民族传统风格、富有联想的文字游戏. 其寓意深邃,涉猎的知识面较广. 有的特点不一,它所发挥着遣兴益智、陶冶情操、涵养身心、博雅添趣的作用也略有不同.

    2. 课中渗透?摇

    初中生年龄在12~15 岁,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对精彩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对游戏情有独钟,且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 在讲“有理数的乘法”时,对多个不为零的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讲解后,可以把教材P40“观察与猜想”中的“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所涉及的问题用PPT展示:桌上有9张正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

    你不妨动手试一试,看看会不会出现所有牌都反面向上的情况,你能想到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此问题作为知识拓展延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分析讲解后,通过对问题说明解释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图3). 之后,进而介绍“数学24点游戏”,据说是由华人孙士杰先生发明,他于1986年开始构思,在1988年正式面世于美国,并且迅速风靡全美. 但早在1979年1月由毛之价、徐方瞿先生整理定稿,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有趣的数学》中的“看谁算得快”也谈论了这类24点游戏,其基本原理、构思等,都和孙士杰先生所发明的一样. 从而感知中华民族对世界民族的智慧贡献,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知识性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用知识性游戏创造一个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设置一个“荡秋千”的游戏. 我国明代有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程大位在所著的《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个“荡秋千”的问题:“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立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诗的意思告诉我们:当秋千静止在地上时,秋千的踏板离地的距离为一尺,将秋千的踏板往前推两步,这里的每一步合五尺,秋千的踏板与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五尺,这时秋千的绳索呈直线状态,求这个秋千的绳索有多长?要解决这个古诗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图形,再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家庭、社会实践的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和数学主题活动. 活动涉及的面除了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外,还可以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让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课后渗透

    我们知道:好奇心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爱迪生),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 《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把教学内容寓教于课外知识性活动游戏中,把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数学知识设置为数学游戏活动,把沉寂乏味的课后作业变为妙趣横生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 如在讲“三线八角”时,让学生摆弄“七巧板”,以此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进而让学生知晓“七巧板”的历史,让学生感叹、敬畏中国古人智慧的同时,由衷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有这样的“数学活动”,要求不用量角器或三角尺,通过折纸得出60°、30°角. 学生经过操作后不但知道了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还进一步知道了若直角三角形中最短边等于最长边的一半,则它所对的角为30°. 数学不是死板、单调乏味的,是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也是有趣、好玩的.

    《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或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使学生经历问题的实际背景,将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从而解决问题. ”不管是教学前的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及课后的作业布置,都应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让数学知识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融入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性活动游戏的内容,确实能使教学效果增色不少,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认知水平角度面对每一个素材,除了学到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外,还会学到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数学教师期望的“双赢”!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