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教学中6种记忆法的应用
姚玉芳
摘要
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腧穴的科学记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出腧穴的6种记忆方法:歌诀吟诵法、部位联想法、体表点划法、穴义分析法、故事引入法和综合归纳法。结果:根据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特点,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加以记忆,能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上述记忆方法行之有效。
主题词教学方法穴,输(五输)记忆
在《针灸学》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对于腧穴的记忆,而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范围等又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能记住有关穴位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笔者在多年的《针灸学》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6种腧穴记忆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现介绍如下。
1歌诀吟诵法
即指导学生把需要掌握的腧穴,按照经脉分类,将各穴的位置分寸编成歌诀反复吟诵,这对于腧穴归经定位的记忆,很有帮助。古时就有经穴分寸歌,把每一个穴位都编入其中,有利于了解全部经穴的位置。但由于不能突出重点,实用性不强。且有些歌诀语句冗长,甚至拗口,不易理解。所以,能够熟练背诵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需要了解掌握的重点腧穴,按照自己的口语习惯,分别归经编成分寸歌诀,使之押韵上口,易诵易记,是一种较为有效实用的记忆方法。此外,对于各类特定穴,也可以通过歌诀吟诵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果要记住各经络穴,就把所有络穴的名称串联成歌诀形式反复吟诵,以增强记忆。
2部位联想法
即将腧穴的位置进行纵横联系,相互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及特点,用以加强记忆的方法。如通过腹部的经脉有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等,它们距离前正中线(任脉)分别为0.5寸、2寸、4寸。由此联想到与神阙穴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穴位有肓俞、天枢、大横(从内向外依次排列),分别归属于肾经、胃经、脾经,位于神阙穴旁开0.5寸、2寸、4寸的位置上。再如,内关穴在腕掌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由此联想到外关穴是在腕背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在内踝正下方取照海,由此联想到在外踝正下方取申脉等等。这种通过部位联想以增强记忆的方法,可以同时记住多个穴位的位置,避免了逐个死记硬背、且容易混淆的弊端。
3体表点划法
即组织学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反复作划经点穴练习以增强记忆的方法。划经点穴时,开始可由老师作示范点穴,学生同时在自身模拟点划;继而可由学生互相在对方体表点穴,老师指导纠正;最后再由学生对定不准的穴位提出疑问,老师给予帮助解答。这种通过实际点穴来增强记忆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不仅掌握了腧穴的定位,而且培养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穴义分析法
即通过对穴名的释义,来增强对腧穴位置、功效的记忆。腧穴名称是古人以其部位及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多种事物及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制定的。如在乳下取乳根,在人中沟取水沟等,这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特点而命名的穴位。再如带有"风"字的穴位(风池、风门、风府等),多具有祛风的作用;带有"水"字的穴位(水沟、水分、水道等),多具有利水的作用;肺俞、肝俞、肾俞分别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等,这是根据腧穴的作用特点而命名的穴位。可见,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掌握腧穴的部位及治疗作用。
5故事引入法
将古今趣事引入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引人入胜,而且能增强记忆效果。如对百会、三阴交穴的讲解,通常结合"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通玄指要赋》)的历史故事,并引用现代临床研究资料,给予绘声绘色生动具体的描述,以说明百会醒脑开窍治晕厥,三阴交行气活血治滞产的功能作用。再如,对肩穴的讲解,可以引用唐朝"鲁州刺史库狄唬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针进即可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典型病例,以说明此穴是治疗肩关节疼痛的要穴。将古今趣事或临床案例引入教学的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对腧穴的功能作用牢记不忘。
6综合归纳法
这是针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而采取的一种记忆方法。《针灸学》教科书中,在列举腧穴的主治病症时,少则3~4个,多则20个左右,且较为散乱,难记难背。如何从中寻找规律以帮助记忆呢?我们对腧穴的主治范围进行综合归纳,一方面按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纳(即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另一方面将病症分系统进行归纳(即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如三阴交穴,教材中所列主治病症达28个,笔者在讲解时,说明该穴不仅用于治疗下肢局部疾病,而且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并作深入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腧穴的主治范围,能够清楚明晰,记忆有序。需要注意的是,对同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还应归纳总结出它们主治作用的共同之处,以及它们的相对特异性,这样才能对各经腧穴的主治范围和各穴的主治特点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收稿日期:2000玻埃豹玻保保赵昕发稿)
摘要
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腧穴的科学记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出腧穴的6种记忆方法:歌诀吟诵法、部位联想法、体表点划法、穴义分析法、故事引入法和综合归纳法。结果:根据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特点,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加以记忆,能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上述记忆方法行之有效。
主题词教学方法穴,输(五输)记忆
在《针灸学》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对于腧穴的记忆,而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范围等又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能记住有关穴位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笔者在多年的《针灸学》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6种腧穴记忆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现介绍如下。
1歌诀吟诵法
即指导学生把需要掌握的腧穴,按照经脉分类,将各穴的位置分寸编成歌诀反复吟诵,这对于腧穴归经定位的记忆,很有帮助。古时就有经穴分寸歌,把每一个穴位都编入其中,有利于了解全部经穴的位置。但由于不能突出重点,实用性不强。且有些歌诀语句冗长,甚至拗口,不易理解。所以,能够熟练背诵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需要了解掌握的重点腧穴,按照自己的口语习惯,分别归经编成分寸歌诀,使之押韵上口,易诵易记,是一种较为有效实用的记忆方法。此外,对于各类特定穴,也可以通过歌诀吟诵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果要记住各经络穴,就把所有络穴的名称串联成歌诀形式反复吟诵,以增强记忆。
2部位联想法
即将腧穴的位置进行纵横联系,相互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及特点,用以加强记忆的方法。如通过腹部的经脉有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等,它们距离前正中线(任脉)分别为0.5寸、2寸、4寸。由此联想到与神阙穴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穴位有肓俞、天枢、大横(从内向外依次排列),分别归属于肾经、胃经、脾经,位于神阙穴旁开0.5寸、2寸、4寸的位置上。再如,内关穴在腕掌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由此联想到外关穴是在腕背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在内踝正下方取照海,由此联想到在外踝正下方取申脉等等。这种通过部位联想以增强记忆的方法,可以同时记住多个穴位的位置,避免了逐个死记硬背、且容易混淆的弊端。
3体表点划法
即组织学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反复作划经点穴练习以增强记忆的方法。划经点穴时,开始可由老师作示范点穴,学生同时在自身模拟点划;继而可由学生互相在对方体表点穴,老师指导纠正;最后再由学生对定不准的穴位提出疑问,老师给予帮助解答。这种通过实际点穴来增强记忆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不仅掌握了腧穴的定位,而且培养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穴义分析法
即通过对穴名的释义,来增强对腧穴位置、功效的记忆。腧穴名称是古人以其部位及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多种事物及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制定的。如在乳下取乳根,在人中沟取水沟等,这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特点而命名的穴位。再如带有"风"字的穴位(风池、风门、风府等),多具有祛风的作用;带有"水"字的穴位(水沟、水分、水道等),多具有利水的作用;肺俞、肝俞、肾俞分别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等,这是根据腧穴的作用特点而命名的穴位。可见,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掌握腧穴的部位及治疗作用。
5故事引入法
将古今趣事引入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引人入胜,而且能增强记忆效果。如对百会、三阴交穴的讲解,通常结合"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通玄指要赋》)的历史故事,并引用现代临床研究资料,给予绘声绘色生动具体的描述,以说明百会醒脑开窍治晕厥,三阴交行气活血治滞产的功能作用。再如,对肩穴的讲解,可以引用唐朝"鲁州刺史库狄唬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针进即可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典型病例,以说明此穴是治疗肩关节疼痛的要穴。将古今趣事或临床案例引入教学的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对腧穴的功能作用牢记不忘。
6综合归纳法
这是针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而采取的一种记忆方法。《针灸学》教科书中,在列举腧穴的主治病症时,少则3~4个,多则20个左右,且较为散乱,难记难背。如何从中寻找规律以帮助记忆呢?我们对腧穴的主治范围进行综合归纳,一方面按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纳(即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另一方面将病症分系统进行归纳(即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如三阴交穴,教材中所列主治病症达28个,笔者在讲解时,说明该穴不仅用于治疗下肢局部疾病,而且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并作深入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腧穴的主治范围,能够清楚明晰,记忆有序。需要注意的是,对同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还应归纳总结出它们主治作用的共同之处,以及它们的相对特异性,这样才能对各经腧穴的主治范围和各穴的主治特点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收稿日期:2000玻埃豹玻保保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