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好却小,虽小却好
孙建江,学者,作家,出版人。主要出版的学术著作:《童话艺术空间论》《文化的启蒙与传承》《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意大利儿童文学概述》《童年的文化坐标》等。
我和叶澍都喜欢寓言,又都长期做编辑,共同的话题自然不少,聊起天来常常刹不住车。我发现,对于寓言,他是真心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热爱。他和我聊天,十有八九与寓言相关。某某作品精彩,某某新人有潜力,某某的作品被收入课本,某某丛书编选有特色……无论这些事是否与自己有关,他都津津乐道。你完全能感觉到他谈论这些事时的那份投入和快意。有时我们明明在聊其他事情,他总能变戏法似的又回到寓言上。哈,拿他没辙。金江先生常曰“殉情寓言,至死不渝”,我看他也差不离。我想叶澍这辈子怕是再也无法离开寓言了。
叶澍长期担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他参与创办了中国寓言网论坛。本来,作为松散型学术团体,论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硬性要求,可他却十分当真,完全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一份正式工作。不久前听他说,自2005年创办论坛以来,他在论坛上线的时间超过1万小时。也就是说,他把绝大多数空余时间都献给了论坛,献给了寓言。由于他人缘好,有定见,有措施,崇尚实干,又乐于付出和奉献,因此,他结识了一大批寓言同道,尤其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对于年轻人,他从不摆谱,总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仅我所知就有不少新人得到过他逐字逐句修改作品的“礼遇”。也因此,无论同辈还是晚辈,大家都开口闭口叫他“蝉爷”(他的网名叫“蝉亦戈”)。
叶澍的寓言,就数量而言算不上多,也就三百篇左右。但好作品从来都是以质而不是以量取胜的。在我看来,叶澍就是一位以质取胜的寓言作家。
叶澍的寓言大多是对人类自身痼疾的影射和劝诫,创作灵感和冲动多来自现实生活。他将现实生活提炼、提升至一种高度,进而以隐喻完成对作品的艺术批判。《量布裁衣》乍看不可思议,与成语“量体裁衣”完全是两码子事。其实不然。成语“量体裁衣”本意是指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处理事情,可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片面理解,只专注机械“量体”而不考虑有多少布来“裁衣”。叶澍的《量布裁衣》,看似本末倒置,但内里的精神恰恰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师兄遵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到最后那点布料根本无法成衣;而师弟根据布料的多少来裁衣,交出了一件合格的马甲。这是生活的辩证法,是真正的实事求是。《“马上”小猴》则是另一番景观。生活中,“马上”是儿童的口头禅,总是“马上”,却总是拖拖拉拉不行动。欲医治这个顽症,没点绝招还真不行。既然小猴总是“马上”,那干脆让猴妈妈也来个“马上”。美丽的蝴蝶从小猴眼前飞过,小猴央求妈妈帮他捉,妈妈说“马上”,可是手也没抬。小猴被刺猬扎了,央求妈妈赶走刺猬,妈妈说“马上”,可一动也不动。叶澍这一招还真灵,从此,再也没有听过小猴说“马上”了。只有真正懂儿童心理的人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也正是因为质量上乘,叶澍的寓言被广泛引用,还被选入各类大中小学课本和教材。
叶澍在创作了一批数百字篇幅“常规”寓言的同时,还特意创作了若干篇幅更短,仅百十来字的寓言,这些寓言他称之为“贝壳寓言”。这种写作实践,充分表明他不满足于现状、创新求变的艺术上进心,甚合我意。与他一样,我也创作了若干篇幅更短,甚至仅有一行字的寓言作品。我一直认为,篇幅短小固然是一种限制,但何尝不是作者展示自身艺术才情的法器。任何创新都是在不可能中获得可能,在既有中获得突破的。没有创新,寓言不可能向前发展。当然,寓言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叶澎的“贝壳寓言”显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尝试,读者可以从中见识作者的机智、幽默和才情。
叶澍年长我十余岁,但玩起电脑来很有天分。不说和年龄相近的人比,就是和年轻人比,他也是一把好手。他对电脑的各种功能门儿清,时不时挑几款新软件介绍给同好。他退休后常泡在网上,满世界转悠,每发现奇文妙文总不忘转我一同分享。前不久他的身体出了些状况,入院治疗了好一阵子,朋友们都很着急和记挂,他自己倒是看得很开,依旧豁达乐观。他说,病来了躲不掉,但也不能被吓倒。也许正是他的这份豁达和乐观,反而把病魔吓跑了吧。最近他跟我说,“现在的身体状况比以前好多了,正在渐渐康复”。他电话里的声音,中气十足,与往日几无二致。我听后很是欣慰。一个喜欢用寓言观照生活的人,生活必定也会回馈他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