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魂、现代意
朱孟武
摘 要: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建构与传统元素密切联系。本文在对传统元素在中国馆的设计表达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在设计者对于整体感的不断求索的过程当中,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最终呈现出了“东方之冠”强烈的整体感和作品感。
关键词:东方之冠;整体感;传统元素
自从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被人们称之为“水晶宫”的展示场馆受到高度赞誉,并成为世博会的标志以来,建筑艺术就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建筑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理念相互碰撞融合最直观的表现。
众所周知,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建筑总用地面积7.14公顷。总建筑面积1 600 126平方米。其中国家馆高69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不难看出,由于是东道主,代表我国形象的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无论从设计、体量、位置都是最引人注目的。
代表中国展馆的“东方之冠”。它以强烈而又具整体感的气质屹立在世博会场的中轴线上。整件建筑设计作品整体而又统一,给人以完整的作品气息。所有的构建元素各司其职、次序井然。却又相互融合、协调,没有一处破坏作品的整体感。但是,令人不解的就是这样一件现代建筑作品,包含了“中国红”“斗拱”“立柱”“礼冠”“商鼎”等等传统元素。所有的元素几乎是来源于毫不相干的领域。然而正是这些“杂牌军”的现代运用创造出了“东方之冠”强烈的整体感和作品感。那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做到将这些传统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并结合到一起的?
第一,传统立柱的运用。梁柱式结构是在中国建筑结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木材作为主要构件的承重结构,主要由立柱、横梁等结构组成,结构之间以榫卯的方式结合,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抗震、承压能力。梁柱式结构不仅具备很好的实用功能,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造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
研究历届中国展馆,我们发现中国馆的建筑梁柱式结构模式带有固有的特征。晚清时期牌楼充当着展馆门户的角色,其中的立柱元素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风格,它们不断组合和重复加深了观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民国时期以“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群”传达中国形象。而新中国时期则坚持拼贴传统元素符号和传统建筑构件的方法创新中国馆建筑设计。虽然不同时期的中国馆的建筑思路不尽相同,但却始终没有离开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和传统元素符号这一核心内容。
上述表明,之前每一届世博会的中国展馆,红色的立柱都未曾缺席过。但是,这种延续的背后往往存在着缺陷。立柱元素的运用仍然缺少创新和突破,这种雷同式的设计运用表达着实令人乏味。但是,“东方之冠”打破了传统立柱的使用空间,由平面转为立体,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展示空间。这样,一方面立柱元素在历届中国馆的运用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这种基因的延续表明了展馆的中国身份。然而,传统立柱的多维运用又体现出了建筑后现代的意味。因此,传统元素的现代运用在立柱的使用上得以展现,并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第二,斗拱的运用。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奇特构件,有以下两大特点。其一,通过层层叠加,能够获得最大面积的屋顶。如此,木制结构的传统建筑能够尽量少的接触到雨水。其二,斗拱结构有较强的承压能力。当然,斗拱结构也为装饰提供了空间和载体。它无疑是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的元素之一。
从以往世博会中国展馆来看,斗拱对于整个建筑起到的是装饰点缀的作用——属于从属的地位。那么如何将斗拱元素自然而不露痕迹的融入到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浑然而一体?设计师们将斗拱元素放大,使其成为展馆主体,不仅如此,设计师们还舍弃了传统斗拱中的装饰,通过抽象概括的手法将斗拱最纯粹的结构展现给观者,最后大胆的运用放大的斗拱构建了展馆的内在空间。正是这样的设计,最后展示在观者面前的不是古建筑元素的“原形”,而是它的“神韵”。尽管看不到斗拱的原形,但观者一看便知是“斗拱”的原理。
当然,如果仅仅是斗拱的现代运用,“东方之冠”是无法呈现出如此强烈的整体感。中国国家馆之所以名为“东方之冠”,是因为设计师们再次巧妙地将斗拱结构件依附于出土文物斗冠的造型当中。斗冠的运用将所有斗拱的肢体语言融入到斗冠造型的灵魂当中,巧妙而不露痕迹的使斗拱得以统一。因此,建筑的整体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设计思想无疑是非常巧妙的,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元素,运用现代建筑理念去相互统一,形成一个崭新的、多元的、而又具传统精神的现代建筑。
色彩设计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设计师仅仅止步于上述创新,相信在中国建筑设计史上会少了“东方之冠”这么一件作品。令人兴奋的是,设计师们再次挑战了展馆建筑对于的整体感的诉求。他们将传统的“中国红”元素笼罩在了整个建筑的外部。将展馆所有的结构和部件都统一到同一色调当中。建筑外观是色彩是“中国红”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并且对红色进行退晕的形式有深到浅变化为四种红色,增加了色彩的变化。如此,展馆整体呈现出饱满的色彩张力,并且充满了文化的意味和气息。他们再次向世人展示了“红色情结”这一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
传统建筑元素历来以色彩鲜明而著称,在中国人的传统色谱中,红色是一种庄重喜庆的颜色,它象征着富足、文明、吉祥和进步。帝王,贵族都喜欢用红色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富贵。北京紫禁城用的最多是红色。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古代富贵人家的建筑,也多用大红大紫来布局和衬托屋宇的气势,更喜用红紫来表现自己的财富。因此,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墙体的“中国红”,是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是中国馆形象最终树立在亿万观众心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红”为传统元素的现代设计带来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最后,作为展馆的“斗冠”主体在“立柱”“斗拱”“中国红”等传统元素的现代手法运用当中的以整合、提炼而成。那么如此多传统元素构成,体量如此巨大的斗冠,如果落在平地上,无疑会给人带来压抑感。因此,作为最为关键的支撑,设计者们选择了商鼎器文化的概念。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沉重的压迫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历史传承,而且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现代气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设计者始终坚持了传统建筑元素元素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著名的美籍日本移民建筑大师山崎实早在 1945 年就从日本的传统中感悟到:“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精神,而把它灌注到设计中去。”不难看出,“东方之冠”最后能给人以如此强烈的,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雄伟的整体气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在设计者对于整体感的不断求索的过程当中,—个由巨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转化为古代官帽得以形成。最后,以“东方之冠”之名指出“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寓意。
注:
1.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 World Expo)又称国际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
2.1928 年国际展览局成立和 1988 年世博会章程第五次修改为标志,大致把迄今为止的世博会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世博会(1851-1929),现代世博会(1933-1988)和后现代世博会(1992-2010)。世博会展示空间设计的艺术风格,大体经历了从古典趣味到现代风格,再走向后现代追求的演变。
参考文献:
[1]哈·蒙·福拉加.世界博览会和城市规划——2008 萨拉萨戈世界博览会规划项目[M].上海:上海科学献出版社,2008.
[2]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