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蒋万钊++隋凯港
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它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黄颡鱼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我们于2014年在东营市垦利县进行了黄颡鱼池塘养殖试验。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 地理环境
项目试验地点距莱州湾30 km,距渤海湾50 km,土壤类型为滨海氯化物潮盐土,土体含盐量在0.347%~2.224%之间,母质为黄河冲积物,潜水埋深较浅(一般2~3 m),潜水矿化度较高,土壤质为中壤表砂体型。由于含盐量高,不经过改造农作物很难生长,可开挖池塘进行水产养殖。
2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在1 hm2左右,南北走向,最高水位可达2.5 m,池塘成方连片,有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养殖区毗邻七干渠,用水方便。水源为黄河水,水质良好,pH值在8.0~8.5,矿化度在0.6 g/L。池塘新开挖不久,池底淤泥较少。每个池塘安装有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2台。
3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3.1 清塘消毒
在每年11-12月份黄颡鱼收捕后,将池水排干,清除多余的淤泥,池塘经过一个冬天的晾晒、冷冻可以杀灭大部分的原生动物和细菌等病原体,池底的有机物得到氧化分解。第二年春天放苗以前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消毒。生石灰使用方法:先在池塘中间挖几个坑,将生石灰在坑里与水反应成粉状后,趁热连水一起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有害生物,并能改善底质,调节酸碱度,生石灰用量2 250 kg/hm2左右;漂白粉消毒,在池塘中先进水10~15 cm,漂白粉与水混合后在全池泼洒使水体中漂白粉的浓度达到40~60 g/L,可有效杀灭细菌和有害生物。
3.2 饵料生物培养
在鱼苗放养前要先进水80 cm左右,施肥培养生物饵料,生物饵料的培养能够为苗种提供部分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促进苗种的健康生长。肥水可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池底有机质多的情况下可少使有机肥,而改用无机肥或生物肥。施肥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3.3 搭建饵料台、安装增氧机
在苗种放养以前要先将饵料台和增氧机安装好。一般每0.2~0.33 hm2配备3.0 kW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
4 苗种投放
黄颡鱼养成的苗种一般要求在30~40尾/kg为宜,放苗12万尾/hm2左右。在4月底5月初水温稳定在15 ℃以上,即可放苗。苗种要求规格整齐、健康不带病原体、无畸形、活泼游泳能力强。
苗种来源较远时应有专业人员和车辆运输,苗种来源较近时可使用普通水车充氧运输。放苗应尽量选择天气晴好的白天进行,苗种要经过消毒和过渡,使池塘水温和苗种的水温基本一致以减少鱼种的应激。在黄颡鱼苗种投放一周以后可投放鲢、鳙鱼苗,在主养黄颡鱼的池塘里套养鲢、鳙主要的作用是控制池塘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量,从而达到控制水质的目的,同时也能增加收入。
5 养成管理
5.1 水质调控
5.1.1 控制藻相 控制藻相就是控制水中藻类的种类和浓度。水质要到达“肥、活、嫩、爽”,透明度在30~40 cm,使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藻相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合理施肥、放养鲢、鳙、及时换水等。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池水透明度过大时,可以使用敌百虫等药物杀灭浮游动物,并及时换水来重新培育藻类。
5.1.2 水位控制 控制水位的作用一是通过控制水位来控制水温,二是控制藻类的繁殖,三是给养殖动物一个合理的活动空间。水位控制的原则:春天为尽快提高水温水位要浅,宜在80 cm左右,随着水温的提升和黄颡鱼活动量的加大逐渐添加水提高水位;夏天应尽量抬高水位使池水底层水温保持在较低水平,水位在2.0~2.5 m为宜。
5.1.3 生物制剂的使用 在成鱼养殖的后期,因水质老化以及残饵、粪便的污染等原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多会超标,导致溶解氧不足,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经常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增加换水量改善水质以外,还要使用生物制剂来控制水质。常用的水质改良剂有EM菌、枯草杆菌、硝化细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和解毒剂等,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在使用生物制剂时要注意不能和消毒剂同时使用,应在消毒剂使用一定时间后再用。
5.2 饵料投喂
黄颡鱼人工培育的苗种,大都进行了人工饵料驯化,摄食颗粒饵料积极,放苗后2~3 d就可投喂配合饵料。黄颡鱼对饵料中蛋白质的要求较高(40%左右),普通的饵料达不到要求,最好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黄颡鱼专用膨化饵料。放苗初期每天投喂4次, 中期投喂2~3次,具体投喂时间根据天气长短和水温高低等情况确定。一般投喂四次的时间安排为6:00、10:00、14:00、18:00,投喂时要做到四定:“定点、定时、定质、定量”。一般当水温为10~15 ℃时,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5%~1.8%;当水温为15~20 ℃时,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2.5%;当水温为20~35 ℃时,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4%~5%。投喂前先给予一定时间的声响,使之形成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后黄颡鱼听到响声就会聚集到投喂点。饵料投喂应以八成饱为宜,即看到80%的鱼摄食完毕离开即可,很多养殖户为促使养殖对象尽快生长多投喂饵料,这样做会使其抗应激能力下降,食欲减退,时间一长容易发生疾病,生长受到影响。
5.3 日常管理
池塘养殖日常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必须精心细致,经常持久。包括检测池塘的水色浓淡、透明度的高低,水温、氨氮、溶解氧的变化,及时换水、施肥调节水质,测量黄颡鱼的生长情况,观察其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水温、鱼的生长情况等调整颗粒饵料粒径和投喂量,细心查看其活动,随时注意鱼的病害发生情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泼洒施肥和开启增氧机等措施,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生物丰富。每隔一段时间,对池塘进行杀虫和杀菌消毒,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免疫制剂,提高鱼苗抗病能力,防止鱼病发生。
5.4 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特别是在养殖密集区,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对于鱼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黄颡鱼病害防治一般采用生态、药物、免疫综合防治的方法,并遵循外用、内服相结合。首先,要注重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营造,通过调水等手段有效抑制池塘有害微生物生长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其次,定期对水体进行杀虫、杀菌,采用先杀虫,后杀菌的原则进行。如已经发现病害,则需查明病因,采用外用内服的原则对症下药,尽量减少损失;第三,可定期内服大蒜素、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增强黄颡鱼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
6 结果与效益分析
从5月20日放养苗种到7月30日经过70 d左右的养成,黄颡鱼规格由25 g/尾到达155 g/尾,成活率到达83%,单产达到15 435 kg/hm2,产出34 993元,投入18 522元,效益16 471元。投入产出比为1∶1.89。
7 分析与讨论
滨海盐碱地池塘养殖黄颡鱼,只要管理得当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目前黄颡鱼在盐碱地养殖的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还应对相关的生态养殖技术加大后续研究的力度,形成一套适合盐碱地池塘的养殖模式。
黄颡鱼的养殖在本地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该产业要发展还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可以探讨“公司+农户”的形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养殖户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