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路在何方?

    侯俊琳

    

    

    2014年,学术出版的话题再次引起国内出版业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在当下图书出版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图书市场急剧变化的背景下,这种讨论却让人不合时宜地满腹忧患:中国的学术出版,究竟路在何方?

    简单梳理后会发现,大家普遍对学术出版的现状和发展持以下观点:随着国家整体科研投入的连年增长,科研产出和学术图书出版也快速膨胀,但是单品种销量堪忧;学术界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版社给学术出版设定的门槛太低,学科编辑数量不足,编辑的专业化水平不够;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不够,但“走出去”面临很好的机遇。实际上,大家提到的学术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多可以用“质量总体不高”来概况;对于未来的发展,大家的观点则趋同于“需求内外两旺”。

    出版人的使命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出版机构彻底企业化及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在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不辱使命,是出版人,特别是学术出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个人认为,对于学术图书出版这样一个关涉科技、思想、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多社会维度的行业来说,如果不深入分析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源性影响因素,恐怕我们很难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一、学术出版质量有赖于学术水平的提升

    毋庸置疑,学术出版质量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正如很多专家提到,当前,影响我国学术出版质量的根源性问题之一就是中国学术研究水平整体不高。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今天,到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空气,学术界也未能独善其身,加之研究项目资助和评价机制还有很多众所周知的不合理之处,导致相当一部分学者常年忙于项目申报和结题汇报等事务性工作,少有时间专注于课题本身去静心研究和创新。比较直观的结果就是,中国学者的论文数量急剧增长,已仅次于美国,达世界第二,但是论文整体质量不高,平均被引率竟然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万字上下的论文尚且如此,动辄几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作者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又如何能保证质量?我们认为,学术著作应该是对重大成果有系统地理论阐述,而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报告的简单印刷。若干年前,耳边就曾飘过学界老先生的感叹:过去的学者十年出一本书司空见惯,现在的学者一年出十本书也不稀奇。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变化,现在的学者检索参考文献的效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合作研究的产出效率也大大提升。但我想,学者在向出版社正式交稿之前,还是应该先慎重评估它的质量,想想出版之后会给自己的学术声誉加分还是减分,特别是有些专家忙不过来会请研究生代笔,结果有的被出版社审查发现是东拼西凑的文字而被退稿,那情形实在是尴尬啊。

    试问,在全球科研信息交流如此通畅的今天,除去少数有保密需要的专业领域,如果学术研究成果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那么它的出版价值在哪里?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国内的学术出版物,又能有多少不是“学术垃圾”?

    诚然,在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研究范式的相对一致,对研究成果的质量判定也容易达成共识;而人文社科领域,不太可能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就往往存在很多争论。但我们相信,只要是学术成果,都至少可以在学术圈的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评价,而且学术著作本身也是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形式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出版社既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者,也是学术研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出版社做好内容质量的把关人,是责任,也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学术出版质量的另一个方面: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学术研究的跨学科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出版社的编辑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常,规模较大的出版社更有能力合理优化编辑学科背景,充分应对这种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工作挑战。因此,学术出版机构无论是从经营实体看,还是从数据资源看,未来的整合都将不可避免。当然,随着学术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领域不断细分,越来越多的前沿研究成果已经不是编辑在出版社内部就可以完成准确评价的,如何完善社外专家评审制度便成为学术类图书出版社的当务之急。实际上,虽然,近年国内学术出版竞争日趋激烈,但一些学术强社借助其在学术界广泛的专家资源,不断调整完善学术图书内容评价标准,提高编辑专业化水平,壮大社外评审专家队伍,在选题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确保了内容质量的持续提升,进而实现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经营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学术出版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

    随着中国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学术出版作为学术研究交流的一个环节,也从各种科研基金和出版基金中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了支持,大批优秀学术成果以学术著作形式推出,甚至形成了多个规模庞大的学术文库,整体装帧质量也显著提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毫无疑问,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有助于保存重大成果,规范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交流并促进学术进步。虽然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质量,但就图书市场产出与回报现状看,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越是前沿成果,其出版越是难以为继。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经费,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

    首先,要重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中国很多学术期刊在从无到有的阶段,都经历过大师云集的辉煌,因而有很好的历史影响,只是在社会转型阶段迷失了价值追求。如今,国家的科研投入,包括对优秀学术期刊的投入大幅增长,可以部分解决期刊价值回归的问题。然而,学术期刊发展的根本问题,也不是一味强调靠国家投入经费支持,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学习国外出版巨头的做法,通过整合优质学术资源,提供高效咨询服务为学者提供价值,从而获得收益。只有中国学术期刊的价值真正提升了,中国的学术论文才会回流,也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论文产生吸引力。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期刊转制尚未完成,原有隶属关系极其复杂,学术期刊很难通过市场进行兼并重组,难以优化整合形成有更高价值的完整学术资源库,更遑论如国际出版巨头那样提供高效的咨询服务。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群组建和支持的力度,而且越快越好。

    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学术著作出版机构,虽然,国内出版集团一度遍地开花,甚至成功上市的也不止一家,但大多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组建的,业务范围基本都是大而全,磨合至今形成显著1+1>2效益的恐怕屈指可数。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大众图书或教材的单品种发行量较大,任何一家出版社只要善于经营,单打独斗都可能有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但是,学术著作单品种销售量少则几百册,多则几千册,出版机构投入巨大人力和资本,却根本无法通过纸本书的销售获得相应回报,如果没有相关出版经费的支持,一定是举步维艰。毕竟,有实力通过其他高收益图书补贴学术出版的,还是少数。因此,保证有学术价值的高质量出版目前还只能依靠有关出版经费支持。但是,长远看还是要形成学术出版合力,提供更高价值的学术资源库。国家应努力为学术出版机构打破藩篱、兼并重组创造条件,让中国学术出版早日实现市场化。

    当然,考察先进国家经验不难发现,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来自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等领域的社会支持,除了联合设立学术出版基金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或支持: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创造更有利于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政策环境,特别对高校产业化发展和项目评估人打分要保持足够警惕,在对待立项课题成果和自由研究成果、院士教授成果、年轻学者成果、著名机构成果和其他单位成果时,能够一视同仁,同时精简低水平重复的研究投入,给予高水平学者和年轻才俊全面保障,让他们真正回归研究工作,减少不合理的考核;学者则应积极参与期刊和图书项目的评审、推荐工作,忽略作者头衔而注重内容本身,帮助把好学术质量关,使得学术研究氛围能够良性循环,既鞭策知名学者出版精品佳作,也鼓励年轻学者向最高水平看齐;而对企业来说,往往很有积极性通过支持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来传播企业理念并提升品牌形象,甚至直接受益于对应领域的研究成果,但是要引导他们减少出钱盖楼买硬件,而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支持学术研究本身和学术成果的传播上来。

    三、学术出版的未来只能是国际化

    身处中国经济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中国学术出版的未来在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分析下学术出版机构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什么。个人认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这种优势通常体现为出版社对学术成果的整合传播能力。尽管,由于目前国内特殊的出版管理体制和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我国的出版市场还是相对封闭的,学术出版的竞争主要还是存在于国内出版机构之间。随着国家对学术研究工作的投入持续增加,虽然市场也出现了强者愈强的资源集聚现象,但近年来学术出版还是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国际各大出版集团密集抢滩中国、借助国际化渠道和先进整合能力实现的业务渗透,已经不容忽视。既然本文讨论学术出版的出路问题,讨论对象为国有出版机构也是不言自明的,因此,问题的实质就是国有出版机构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其实,这种状况与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际其他行业面临的情形非常相似,无数民族企业在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就要考虑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30年来,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登上世界500强排行榜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100家;但令人尴尬的是,在Interbrand发布的受到全球专家普遍认可的最新世界最佳100大品牌排行榜中仍然找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美国企业依然占据半壁江山,就连韩国也有3个品牌上榜。查看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国际化程度不够,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的文化还没有成为被世界广泛接受的文化。甚至,在国内自由竞争的细分市场中,位居行业品牌前列的仍然是外资品牌。因此,在文化影响力不够和民族自信心不足的背景下,作为典型的文化产业,中国出版业想要真正走出去,难度可想而知。一方面,出版走出去有赖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另一方面,出版走出去也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正在以空前的政策力度推动这项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通过外方市场需求驱动的版权交易还不是很多,能够在海外出版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更是凤毛麟角。

    就论文发表而言,从学术界到出版界都在抱怨中国学者过度迷恋SCI影响因子,高水平的成果都争先恐后地往国外期刊上发。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科研管理评价机制缺乏智慧,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了学术交流全球化的强烈需求。因此,中国学术出版目前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与国际出版机构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另一个是在国际市场的出版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含对销售市场的竞争,还包含对研究成果内容资源的竞争。尽管,前面描述的国际出版机构在国内的业务渗透已经不容忽视,如他们已经开始通过与国内出版社合作的形式直接向中国学者约稿,出版中英文版著作,但对国内学术图书出版机构来说,因受到出版管理体制的保护,暂时还没有在本土与国外出版机构展开全面竞争。可以说,这正是国内学术出版机构优化重组、做强做大的机会。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去争取最好的内容资源,为全球学者服务。只有具备世界一流学术成果的整合传播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

    与此同时,世界出版业目前还正处于汹涌而至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之中,学术出版更是被首先推上了潮头。放眼国际出版巨头,早已致力于提供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数据库及其他形式的学术咨询服务,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他们的数字化收入已远超纸本收入,而国内出版社短期内似乎还看不到转型成功的案例。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未来真的只有信息服务平台这一种模式,那么这一领域是不是也会出现互联网行业赢家通吃的现象,我们能成为那个赢家吗?

    总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学术交流零时差的今天,只有世界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才具有足够的价值,所以中国学术出版的未来只有三个字:国际化。当然,出版业的国际化,绝不仅仅是版权贸易和产品销售,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出版资源,服务全球市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路途遥远,我们的时间紧迫,我们需要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