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小型平地公园如何吸引鸟类
林石狮 郑小兰 刘军 陈钰婷 孙延军
摘要:对深圳市中心的小型平地型公园荔枝公园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鸟类11目30科60种。雀形目共21科4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总数的75%,是公园声景观的重要组成。按生态类型分,水鸟类占15%,其中的小白鹭、池鹭、夜鹭形成重要的生态景观。公园优势种类为红耳鹎、暗绿绣眼鸟、白头鹎、树麻雀、长尾缝叶莺、大山雀、鹊鸲、白鹡鸽、珠颈斑鸠、黑领椋鸟等。共记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CITES附录Ⅱ鸟类4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4种,国家“三有”动物48种,广东省省级保护动物3种。分析其微生境构成,着重讨论核心的水体+湖心岛+湿地植物区与鸟媒植物大乔木区,同时简述了草坪的乡土野化对鸟类的吸引效果。
关键词:荔枝公园;鸟类多样性;生态景觀
中图分类号:TU986:Q9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68-06
收稿日期:2017-04-18
修回日期:2017-06-30
城市公园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必然是愈加生态化,而野生鸟类的存在可有效提升其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游览体验。因此,吸引鸟类成为近年来大量城市规划、绿地设计的重点之一。课题组自2013年开展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城区内的公园鸟类多样性各具特色,其中位于深圳市中心的荔枝公园为小型平地公园,又紧靠深圳第一高楼和罗湖商业中心区,人流量巨大,但其鸟类多样性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成因值得探讨:而随着土地供应的紧张,未来的着重点之一必将是通过微生境营造、提升来增加公园生态效益,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这也为华南地区大量小型公园的改造和设计提供思路。
1基本概况
荔枝公园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经纬度为22°32′47.59′N,114°05′50.90″E,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1982年始建,全园占地面积0.29 km2,其中水面占0.11 km2。植物配置以原有的大量荔枝Litchi chinensis为主,搭配多种华南地区园林植物。紧靠商业中心区和大型社区,人流巨大,平日人流约1万人/天,节假日可达5万人/天。
2调查方法
鸟类多样性调查:在荔枝公园进行持续三年的四季普查,并于候鸟迁徙的月份进行重点调查,主要记录种类。调查时间为7:00-18:00。调查采用样带法。微栖息地调查:结合鸟类调查,对多种栖息生境进行植被、环境组成的调查,重点对其中的鸟媒植物进行定点观察,主要观察来访鸟类的种类、取食频率等。鸟类的野外鉴定、分类体系和濒危种标准,课题组已有同类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鸟类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11目30科60种(表1),以目为单位评价其物种多样性,雀形目共有21科4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总数的75%:鹳形目1科3种,占5%;鹤形目、鹃形目和佛法僧目均为1科2种,各占3%。该5个目共包含了25科,占科总数的83.3%;包含了54种,占种总数的90%。记录国家ll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CITES附录Ⅱ鸟类4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近危(NT)4种、国家“三有”动物48种、广东省省级保护动物3种。从组成上看,绝大部分鸟类为华南地区常见鸟种,在公园建设中应是最有潜力能快速吸引到的种类。通过低成本的改造或微栖息地构建,吸引或增加其种群数量,能较好增加公园生态可观性。
3.2生态类群组成
分析60种鸟类发现6个生态类群均有分布,其中游禽(Natatores):仅目记录1科1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1.6%;涉禽(Wader):包括鹤形目、鹤形目和鹆形目3个目,共3科6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16.6%:猛禽(Raptaores):包括隼形目和鹗形目2科2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3.3%;陆禽(Terrestores):仅鸽形目1科1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3.3%;攀禽(scansores):包括鹃形目、雨燕目和佛法僧目,共记录3科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8.3%鸣禽(Passeres):仅包含雀形目,21科4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总数的75%。
按林鸟(包括农田和村落鸟类及猛禽)、水鸟二大生态类群区分,则荔枝公园林鸟共有25科51种,占85%:水鸟有5科9种,占15%。
3.3微栖息地构成与分析
对荔枝公园进行微栖息地分区,其中最主要的鸟类活动区域有4个(表2)。其中最核心的为水体+湖心岛+湿地植物区形成的微栖息地体系,为大量鸟类尤其是大型鸟类如小白鹭、池鹭、夜鹭等容易为市民所感知的种类,提供夜栖地和繁殖地:也是水鸟类直接依靠的微栖息地类型。其次是由若干鸟媒植物大树形成的区域,为林鸟类提供了最核心的觅食地,也是公园内鸟类生态声景观的展示区(图1~2)。
4城市中心区平地小型公园的构建启示
4.1水体+湖心岛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驳岸设计等与鸟类栖息有紧密联系,维护非人类活动干扰区域、维持完整水生态系统等也是提升城市公园鸟类生境质量的有效措施。而水体+湖心岛的构建方式,既能增加水体、岸边湿地2个生态系统,为景观感知度高的水鸟提供基本栖息地,也为林鸟提供取水地;同时也可以隔离人类活动,保持该区域的低干扰性,形成鸟类躲避区。大面积水体对增加特定类群的多样性或特定种类的数量有明显益处,但在城市公园内,部分专家认为鸟类种类和数量与绿地内水域呈一定的负相关,这同微栖息地的单一性有关,因此从城市紧缺的用地面积、鸟类多样性上看,城市公园水体面积不是“越大越好”。同时需要保持一定面积的浅水区,建议深度范围10~25 cm,并形成部分浅滩,利于观赏性良好的涉禽类栖息。
在水体中规划较大面积的浮水植物群落,使其群落同人群有一定间隔,形成安全场所,也会吸引对应的鸟类前来。而浮水植物群落对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也有益处,如浮水植物的根部是大量中小型鱼类的产卵场所,而大量中小型鱼类是部分涉禽、普通翠鸟的良好食源,两栖动物也可成为涉禽类的重要食源。此外,浮水植物群落也是部分昆虫的良好栖息、繁殖场所,对构建完整的食物网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良好的景观效果,可同鸟类景观一起形成公园的特色。
建议在景观水体周边设置一定长度的浅水区,同自然岸线、湿地群落的构建相互结合,形成湿地觅食区。这种浅水区主要为鹭类、黑水鸡以及部分杂食性鸟类的觅食地。可构建软质底层和硬质底层,软质底层包括淤泥类、软土类等,硬质底层包括沙类、砾石类等。浅水区也利于鸟类的喝水以及夏季的洗澡行为(图3)。
4.2核心鸟媒植物林地的必要性
部分研究显示特定的一些结果、开花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重要食源,从而提高鸟类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选择可形成大乔木的鸟媒植物,部分鸟类群落的丰富度与胸径大于20 cm的乔木数量、乔木高度、乔木盖度有密切关系。荔枝公园的蒲桃+水翁(间有红千层、榕、樟)这种鸟媒植物组成的高大林地,不但产花、产果量大,同时搭配相应的园林植物组合,形成结构复杂的整体植物群落,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显著,为多种不同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了多类型的、立体的栖息地.形成了多个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多个物种的共存提供有效保障。该类大乔木可选择乡土种红鳞蒲桃Syzygium haneei、黄葛树Fieus virens、枕果榕Fieus drupaeea等。同时,建议林地规划时紧靠水体,保证至少一面是远离游客,形成安全区域,利于鸟类的躲藏和栖息。在实践中也发现,应尽量保持林地自然演替的状态,保留其落叶层,一方面保证了森林中的物质循环,另一方面也为大量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及重要食源。在具体管理时候,春夏两季时病虫害较多,落叶层和枯枝可适当去除;而在秋冬季可适当保留,形成一定的遮蔽层,利于鸟类在秋冬季食源的补充。
4.3人工草坪的乡土野化
在荔枝公园的台湾草坪上,高强度修剪下仍然自然生长有母草、黄鹌菜、野苦荬菜、白茅Imperata eylindriea、三点金Desmodium triflorum等野生“杂草”,观察到有较多鸟类啄食其嫩叶、花、果。课题组在前期开展乡土地被植物的小规模工程应用中,也發现地稔Melastoma dodeeandrum、小叶三点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三点金、链荚豆Alysicarpus vaginalis、母草、黄鹌菜等乡土小草木会吸引鹎类、文鸟类、椋鸟类、鹨类等取食。该类乡土地被在花期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适合围绕着灌木、大乔木下做地被造景,减少该区域的草坪修剪量,也为这些区域周边的鸟类提供食源。在实践中,建议“杂草”区面积以5 m2以上的小斑块进行设置.并使用不同强度的剪草来控制这个“杂草”区的范围。
摘要:对深圳市中心的小型平地型公园荔枝公园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鸟类11目30科60种。雀形目共21科4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总数的75%,是公园声景观的重要组成。按生态类型分,水鸟类占15%,其中的小白鹭、池鹭、夜鹭形成重要的生态景观。公园优势种类为红耳鹎、暗绿绣眼鸟、白头鹎、树麻雀、长尾缝叶莺、大山雀、鹊鸲、白鹡鸽、珠颈斑鸠、黑领椋鸟等。共记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CITES附录Ⅱ鸟类4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4种,国家“三有”动物48种,广东省省级保护动物3种。分析其微生境构成,着重讨论核心的水体+湖心岛+湿地植物区与鸟媒植物大乔木区,同时简述了草坪的乡土野化对鸟类的吸引效果。
关键词:荔枝公园;鸟类多样性;生态景觀
中图分类号:TU986:Q9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68-06
收稿日期:2017-04-18
修回日期:2017-06-30
城市公园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必然是愈加生态化,而野生鸟类的存在可有效提升其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游览体验。因此,吸引鸟类成为近年来大量城市规划、绿地设计的重点之一。课题组自2013年开展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城区内的公园鸟类多样性各具特色,其中位于深圳市中心的荔枝公园为小型平地公园,又紧靠深圳第一高楼和罗湖商业中心区,人流量巨大,但其鸟类多样性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成因值得探讨:而随着土地供应的紧张,未来的着重点之一必将是通过微生境营造、提升来增加公园生态效益,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这也为华南地区大量小型公园的改造和设计提供思路。
1基本概况
荔枝公园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经纬度为22°32′47.59′N,114°05′50.90″E,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1982年始建,全园占地面积0.29 km2,其中水面占0.11 km2。植物配置以原有的大量荔枝Litchi chinensis为主,搭配多种华南地区园林植物。紧靠商业中心区和大型社区,人流巨大,平日人流约1万人/天,节假日可达5万人/天。
2调查方法
鸟类多样性调查:在荔枝公园进行持续三年的四季普查,并于候鸟迁徙的月份进行重点调查,主要记录种类。调查时间为7:00-18:00。调查采用样带法。微栖息地调查:结合鸟类调查,对多种栖息生境进行植被、环境组成的调查,重点对其中的鸟媒植物进行定点观察,主要观察来访鸟类的种类、取食频率等。鸟类的野外鉴定、分类体系和濒危种标准,课题组已有同类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鸟类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11目30科60种(表1),以目为单位评价其物种多样性,雀形目共有21科4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总数的75%:鹳形目1科3种,占5%;鹤形目、鹃形目和佛法僧目均为1科2种,各占3%。该5个目共包含了25科,占科总数的83.3%;包含了54种,占种总数的90%。记录国家ll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CITES附录Ⅱ鸟类4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近危(NT)4种、国家“三有”动物48种、广东省省级保护动物3种。从组成上看,绝大部分鸟类为华南地区常见鸟种,在公园建设中应是最有潜力能快速吸引到的种类。通过低成本的改造或微栖息地构建,吸引或增加其种群数量,能较好增加公园生态可观性。
3.2生态类群组成
分析60种鸟类发现6个生态类群均有分布,其中游禽(Natatores):仅目记录1科1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1.6%;涉禽(Wader):包括鹤形目、鹤形目和鹆形目3个目,共3科6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16.6%:猛禽(Raptaores):包括隼形目和鹗形目2科2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3.3%;陆禽(Terrestores):仅鸽形目1科1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3.3%;攀禽(scansores):包括鹃形目、雨燕目和佛法僧目,共记录3科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的8.3%鸣禽(Passeres):仅包含雀形目,21科45种,占荔枝公园鸟类总数的75%。
按林鸟(包括农田和村落鸟类及猛禽)、水鸟二大生态类群区分,则荔枝公园林鸟共有25科51种,占85%:水鸟有5科9种,占15%。
3.3微栖息地构成与分析
对荔枝公园进行微栖息地分区,其中最主要的鸟类活动区域有4个(表2)。其中最核心的为水体+湖心岛+湿地植物区形成的微栖息地体系,为大量鸟类尤其是大型鸟类如小白鹭、池鹭、夜鹭等容易为市民所感知的种类,提供夜栖地和繁殖地:也是水鸟类直接依靠的微栖息地类型。其次是由若干鸟媒植物大树形成的区域,为林鸟类提供了最核心的觅食地,也是公园内鸟类生态声景观的展示区(图1~2)。
4城市中心区平地小型公园的构建启示
4.1水体+湖心岛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驳岸设计等与鸟类栖息有紧密联系,维护非人类活动干扰区域、维持完整水生态系统等也是提升城市公园鸟类生境质量的有效措施。而水体+湖心岛的构建方式,既能增加水体、岸边湿地2个生态系统,为景观感知度高的水鸟提供基本栖息地,也为林鸟提供取水地;同时也可以隔离人类活动,保持该区域的低干扰性,形成鸟类躲避区。大面积水体对增加特定类群的多样性或特定种类的数量有明显益处,但在城市公园内,部分专家认为鸟类种类和数量与绿地内水域呈一定的负相关,这同微栖息地的单一性有关,因此从城市紧缺的用地面积、鸟类多样性上看,城市公园水体面积不是“越大越好”。同时需要保持一定面积的浅水区,建议深度范围10~25 cm,并形成部分浅滩,利于观赏性良好的涉禽类栖息。
在水体中规划较大面积的浮水植物群落,使其群落同人群有一定间隔,形成安全场所,也会吸引对应的鸟类前来。而浮水植物群落对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也有益处,如浮水植物的根部是大量中小型鱼类的产卵场所,而大量中小型鱼类是部分涉禽、普通翠鸟的良好食源,两栖动物也可成为涉禽类的重要食源。此外,浮水植物群落也是部分昆虫的良好栖息、繁殖场所,对构建完整的食物网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良好的景观效果,可同鸟类景观一起形成公园的特色。
建议在景观水体周边设置一定长度的浅水区,同自然岸线、湿地群落的构建相互结合,形成湿地觅食区。这种浅水区主要为鹭类、黑水鸡以及部分杂食性鸟类的觅食地。可构建软质底层和硬质底层,软质底层包括淤泥类、软土类等,硬质底层包括沙类、砾石类等。浅水区也利于鸟类的喝水以及夏季的洗澡行为(图3)。
4.2核心鸟媒植物林地的必要性
部分研究显示特定的一些结果、开花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重要食源,从而提高鸟类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选择可形成大乔木的鸟媒植物,部分鸟类群落的丰富度与胸径大于20 cm的乔木数量、乔木高度、乔木盖度有密切关系。荔枝公园的蒲桃+水翁(间有红千层、榕、樟)这种鸟媒植物组成的高大林地,不但产花、产果量大,同时搭配相应的园林植物组合,形成结构复杂的整体植物群落,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显著,为多种不同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了多类型的、立体的栖息地.形成了多个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多个物种的共存提供有效保障。该类大乔木可选择乡土种红鳞蒲桃Syzygium haneei、黄葛树Fieus virens、枕果榕Fieus drupaeea等。同时,建议林地规划时紧靠水体,保证至少一面是远离游客,形成安全区域,利于鸟类的躲藏和栖息。在实践中也发现,应尽量保持林地自然演替的状态,保留其落叶层,一方面保证了森林中的物质循环,另一方面也为大量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及重要食源。在具体管理时候,春夏两季时病虫害较多,落叶层和枯枝可适当去除;而在秋冬季可适当保留,形成一定的遮蔽层,利于鸟类在秋冬季食源的补充。
4.3人工草坪的乡土野化
在荔枝公园的台湾草坪上,高强度修剪下仍然自然生长有母草、黄鹌菜、野苦荬菜、白茅Imperata eylindriea、三点金Desmodium triflorum等野生“杂草”,观察到有较多鸟类啄食其嫩叶、花、果。课题组在前期开展乡土地被植物的小规模工程应用中,也發现地稔Melastoma dodeeandrum、小叶三点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三点金、链荚豆Alysicarpus vaginalis、母草、黄鹌菜等乡土小草木会吸引鹎类、文鸟类、椋鸟类、鹨类等取食。该类乡土地被在花期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适合围绕着灌木、大乔木下做地被造景,减少该区域的草坪修剪量,也为这些区域周边的鸟类提供食源。在实践中,建议“杂草”区面积以5 m2以上的小斑块进行设置.并使用不同强度的剪草来控制这个“杂草”区的范围。